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他干巴巴地挤出一句:“一万两?谢祭酒.....此事还需从长计议。”

不过此从长计议就不是彼从长计议了。

焦季同回到礼部衙门后,堂下几位负责《京报》协理事宜的主事和员外郎们都垂手侍立等着自家部堂大人的决断。

他们知道今日尚书大人去找谢祭酒商讨报纸广告一事。

礼部内部其他人不知广告位的热门和赚钱程度,骂得要死,在抨击谢清风的时候还顺带把他们这几个人也骂进去了。但他们这几个经手的人可是知道那广告的能力,那可是个吸金兽啊!

因为他们跟国子监那边对接这个事情,他才知道国子监那边的官员待遇居然那么好。虽然那边来的人品级低,但他们待遇好啊!

国子监那边的官员除了俸禄之外,还有补贴。名目是协理《京报》的辛苦钱,数额几乎与正俸持平。

而且他们去国子监办事,发现那边原本有些陈旧的廨舍、书斋都被修缮粉刷过,窗明几净,甚至还统一更换了新的桌椅书柜,办公环境根本就和礼部这办公环境比不得。

最让他们受刺激的是细节是国子监的官员们午间若在衙署用饭的话,他们有专门的厨役制备,两荤一素一汤,有鱼有肉,香气四溢,而礼部这边,大多官员还是自带干粮或凑钱让衙役去外面买最便宜的饼子馒头。

真是官比官气死官呐!

而且国子监的官员们言谈间底气十足,面色红润,衣着虽不奢华却用料扎实,眉宇间透着一种不差钱的从容。反观礼部这边,不少同僚官袍下藏着补丁,面带菜色,为柴米油盐发愁者大有人在。

那股清贫带来的窘迫感是藏也藏不住的。品级高的过得捉襟见肘,品级低的反倒还滋润从容起来,这些天让他们落差感很大啊。

不过谢大人那边说只要一起办报,他们也能享受跟国子监那边一样的补贴,他们这些日子过得确实好上了不少。有了广告之后,他们的在国子监那边的补贴更高了。

说实话他们并不希望部堂大人取消广告。

礼部的同僚们懂什么!名声有个屁用,没钱家里人也跟着来京城吃苦,还不如回老家呢。

“关于《京报》广告位一事.....” 焦季同缓缓开口,声音在安静的厅堂内显得格外清晰,“本部堂已与谢祭酒详谈过。”

几位下属立刻竖起耳朵,部堂大人不会真的取消广告吧?不要啊——

“谢祭酒言之有理,《京报》创办之初未动用户部库银乃是他多方筹措,如今这广告收益既非国库正项,由其自行处置亦在情理之中。”他话锋平稳,听不出喜怒,“况且,谢祭酒感念我礼部协理之劳,主动提出将此收益与我国子监五五平分。”

焦季同说到这里,刻意停顿了一下,“本部堂思虑再三,觉得谢祭酒所言不无道理。这办报辛苦,诸位同僚亦是殚精竭虑。既然有了这笔额外的进项,自然不能亏待了自家人。”

“自下月起,凡我礼部在册官员,除朝廷正俸外,一律参照国子监标准,增发同等额度的协理补贴。此外,部里将拨出专款,修缮衙署,统一更换办公器具。以往那等粗茶,也换成与国子监一样的上好龙井。”

他每说一条,底下几位官员的眼睛就更亮一分,呼吸也不由自主地急促起来。这.....这简直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好事!

爹有娘有,当然还是比不得自己有。

国子监的补贴哪有自己礼部的补贴来得更让他们开心?!

“部堂大人英明!”几人几乎是异口同声道。

焦季同满意地点点头,最后肃容道:“此事关乎我礼部上下福祉,尔等当知轻重。对外,仍需维持我礼部清流风骨,广告内容需严格把关,不得授人以柄。对内要齐心协力,将《京报》协理事务办得妥帖,这财路方能长久。可明白?”

“下官明白!定不负部堂大人期望!” 众人齐声应诺,声音洪亮充满了干劲。

有钱之后礼部整体的变化是肉眼可见的。

首先是俸禄袋明显厚实了。

当是往常三倍之余的俸禄进自己腰包时,让许多人恍惚间还以为发错了。

更细微的变化发生在官员们自身和他们的家庭。

那位曾经官袍下藏着补丁的员外郎,也舍得为自己添置了两身体面的新官服,那个因家贫迟迟未能完婚的老郎中也开始郑重地托媒人为儿子说亲,腰杆挺直了许多,几位家境困难的笔帖式,也将留在老家的妻儿接到了京城团聚,脸上多了笑容,少了愁苦。

这一切变化的源头,大家心照不宣。

之前那些跳得最高,抨击谢清风与民争利,敛财手段卑劣的礼部官员此刻都讪讪地闭了嘴。

当有人私下再提及此事,他们甚至会轻描淡写地辩解两句:“此乃谢祭酒经营有方,亦是陛下默许,旨在贴补部用,惠及同僚,岂能与民争利混为一谈?”

有钱真香这四个字虽然没有印在他们脸上,但那份由内而外的滋润和底气,却是藏也藏不住滴。

而被礼部官员们私下里戏称谢财神的谢清风此时并不在意他在礼部的名声逆转,他在忙着把京报转换成圣元报推广到地方。

这消息一被萧云舒放出,瞬间就引起了更大的轰动。

以往,投稿百家言栏目的多是京城的官员们和些许学子,渴望借此平台扬名立万,上达天听。如今《圣元报》将面向全国发行,这意味着,他们的文章和观点,将不再局限于京城一隅,而是能随着报纸的流通传遍圣元朝的每一个角落,被各地的官员、士绅、乃至学子们看到!

这简直是千载难逢鲤鱼跃龙门式的机遇啊!

这下可不止是一点点京城官员们的投稿了,而是全部京城官员都来投稿了,稿件如同雪片般从四面八方飞来,数量激增了十倍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