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十年前,买彩票岂不是发财了 > 第499章 科研之道与人生百态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99章 科研之道与人生百态

午后的阳光透过老式茶馆的木格窗,洒下一片斑驳的光影,落在氤氲的茶气上,显得有些不真切。

林帆的姿态放得很低,双手捧着茶杯,像个虔诚求教的学生,目光灼灼地望着对面那个穿着洗得发白的中山装,满脸沟壑纵横的老人。

“吴老,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我是真心想为咱们国家做点事。可这科研到底该怎么搞,我心里实在没底,您是这行的泰山北斗,还请您给小子指条明路。”

吴老头浑浊的眼珠子动了动,慢悠悠地端起面前那只粗瓷茶碗,吹了吹漂浮的茶叶末,呷了一口,似乎在品味茶的苦涩,又像是在品味林帆话里的分量。

良久,他才放下茶杯,用一种近乎漠然的语调开口:“想让马儿跑,得先让马儿吃饱草。现在的年轻人,都好高骛远,总想着一步登天,却忘了最根本的东西。”

他伸出两根枯瘦的手指,在桌上点了点:“安身、立命。就这么简单。”

“安身?”林帆微微一怔。

“对,安身。”吴老头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敲在林帆心上,“你拉起来的队伍,里面的每一个人,都是活生生的人,不是机器上的零件。他们有父母要赡养,有爱人要相伴,有孩子要抚养。你让他们住在哪?房子问题解决了没有?孩子的教育问题怎么安排?家属的工作有没有着落?这些事,看着是柴米油盐的俗事,却是压在每一个科研人员心头的大山。心不安,何以专心致志地搞研究?整天为了几平米的房子、为了孩子上哪个学校发愁,你指望他能沉下心来,十年如一日地去攻克一个世界级的难题?”

吴老头的话像一把锥子,直戳要害。

林帆陷入了沉思,他之前想的更多是设备、是方向、是宏大的蓝图,却忽略了这最根本的人的需求。

他诚恳地点头:“吴老,您说得对,是我疏忽了。安身,我记下了。那……立命呢?”

“安身是基础,立命是追求。”吴老头靠在椅背上,眼神变得有些悠远,“搞科研,是天底下最苦的差事之一。它需要的是长年累月的枯坐,是无数次失败后的坚持,是面对未知时的孤独。你得给他们一个奋斗的目标,一个让他们觉得‘我这辈子干这件事,值了’的理由。这个理由,不是几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尊重、看得见的未来,以及一个能让他们心无旁骛、施展才华的平台。”

说到这里,吴老头话锋一转,目光重新变得锐利起来,仿佛要看穿林帆的五脏六腑:“不过,光有这两样还不够。还有最重要的一点。”

“还请吴老赐教。”林帆愈发恭敬。

“四个字,”吴老头一字一顿地说,“欲速则不达。”

他盯着林帆,语气中带上了一丝审视的意味:“我看过太多项目,启动时敲锣打鼓,恨不得今天立项,明天就出成果,后天就震惊世界。结果呢?一年不出东西,投资方开始催;两年不出东西,领导开始问责;三年一过,项目解散,人也散了,一地鸡毛。小伙子,我问你,科学这东西,是能催出来的吗?牛顿被苹果砸到脑袋,那是灵光一现,可他为了那一下的‘灵光’,前半辈子都在思考和演算。你想搞科研,有没有做好十年、二十年只投入不产出的准备?”

这个问题,如同一座大山,沉甸甸地压了过来。

林帆非但没有被问住,反而笑了,笑容里带着一种与他年龄不符的释然与通透。

“吴老,不瞒您说,我最初的想法,就是奔着‘功成不必在我’这六个字去的。我只负责栽树,开花结果,那是下一代人的事。我希望我建立的这个地方,能成为一片真正的科研沃土,让最有智慧的头脑,在这里安心地生根、发芽。哪怕我这辈子都看不到它长成参天大树,只要知道它在健康地成长,我就心满意足了。”

这番话,让吴老头浑身一震。

他那双古井无波的眼睛里,第一次泛起了剧烈的波澜。

他重新审视着眼前的年轻人,脸上的淡漠和疏离如冰雪般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复杂难明的情绪,有惊讶,有欣赏,最终化为一声长长的叹息。

“好一个‘功成不必在我’。”吴老头喃喃自语,随即苦笑了一下,“说实话,今天我本不想来见你。我以为又是一个拿着热钱想来科研圈镀金的毛头小子。这些年,我见得太多了。”

原来如此。林帆心中了然,难怪吴老头一开始的态度那般冷淡。

“那现在呢?”林帆趁热打铁,眼中闪烁着炙热的光芒,“吴老,我这艘船,刚刚造好龙骨,正缺一位经验丰富的舵手。我诚心诚意地邀请您,来为我们掌舵!”

空气仿佛凝固了。

吴老头沉默了,他端起茶杯,却发现茶水早已凉透。

他摩挲着杯壁上粗糙的纹路,像是在掂量林帆这个邀请的分量。

“掌舵?”他沙哑地开口,没有答应,也没有拒绝,而是问了一个最现实的问题,“你手下的兵,你打算给他们开多少钱的饷?”

这是一个无比尖锐的问题。待遇,是所有理想最终都要落地的基石。

林帆挺直了腰板,没有丝毫犹豫,斩钉截铁地伸出了一根手指。

“年薪,一百万,起步。”

“什么?”饶是吴老头见惯了大风大浪,也被这个数字惊得手一抖,杯中的凉茶洒出几滴,落在他满是褶皱的手背上,他却浑然不觉。

一百万,在如今这个年代,对于顶尖的金融、互联网人才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常年拿着微薄津贴、靠情怀和奉献支撑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是一个足以改变人生的天文数字。

林帆看着吴老头的反应,知道火候到了,他加了最后一把柴。

“这只是一百万的底薪,起步价。根据项目贡献和成果,上不封顶。”

上不封顶!

这四个字,像一道惊雷,在吴老头的心湖中炸开。

他猛地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爆发出惊人的亮光,死死地盯着林帆,仿佛要确认他是不是在说疯话。

“你……你知不知道你在说什么?”吴老头的声音都有些发颤,“一个顶尖的科研团队,少说也要几十上百人。光是这笔薪资,一年下来就是几个亿的开销!这还不算设备采购、实验室维护、日常运营……那是个无底洞!”

林帆平静地迎着他的目光,语气笃定而沉稳:“钱,不是问题。”

“不是问题?”吴老头的情绪激动起来,他几乎是拍着桌子喝问,“你能撑多久?一年?两年?还是五年?这种烧钱的速度,就算是世界五百强也得掂量掂量!我不想看到一群最有希望的年轻人,被你用高薪聚拢起来,然后因为你资金链断裂而再次颠沛流离!那种打击,对他们来说是毁灭性的!”

这不仅仅是质疑,更是一种警告,一个老前辈对后辈最严厉的敲打。

林帆深吸一口气,没有被吴老头的气势所慑。

他看着老人因激动而涨红的脸,一字一句,清晰而有力地给出了他的答案。

“吴老,我无法向您保证永远。但我可以向您和我未来的每一位同事保证,在我倒下之前,这个项目的资金,至少——”

他顿了顿,伸出了两根手指。

“二十年,不会有问题。”

二十年。

这个时间跨度,像一个拥有无穷质量的黑洞,瞬间吸走了茶馆里所有的声音,所有的光线,甚至连空气的流动都停滞了。

吴老头的呼吸骤然一窒。

他脸上的激动、质疑、愤怒,在听到这个数字的刹那,全部凝固了。

他像一尊被风化了千年的石像,呆呆地坐在那里,只有那双眼睛,在剧烈地收缩和放大。

二十年……

对于一个科研项目来说,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一代人,可以从青年走到壮年,将自己最宝贵的才华和精力,毫无保留地投入到一项事业中,而无需为稻粱谋,无需为人情故,无需为前途忧。

这是……这是所有科研工作者梦寐以求的圣地啊!

吴老头的手,不受控制地颤抖起来。

他低头看着自己那双布满老人斑、青筋毕露的手。

这双手,曾经也翻阅过无数前沿文献,也曾在实验台上创造过奇迹,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为了一笔可怜的经费而四处奔走,是在一张张申请报告上写下言不由衷的客套话。

他心中的那团火,那团他以为早在无数次失望和妥协中彻底熄灭的火,在这一刻,似乎被这句“二十年”的承诺,从死灰的最深处,重新点燃了一缕微不可见的火苗。

他缓缓抬起头,再次望向林帆。

这一次,他的眼神里再也没有了审视和怀疑,只剩下一种混杂着震撼、迷茫、以及一丝连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名为“渴望”的复杂光芒。

这个年轻人,他到底是谁?

他凭什么,敢许下这样一个连国家级项目都难以企及的惊天承诺?

好的,已将原文开头与故事无关的内容剔除,并将英文人名“裴wen”修正为“裴雯”,同时将可能因英文输入法导致的内容修改为中文。

以下是修改后的内容:

望着吴老头花白的头发下那张因兴奋而略显红润的脸,林帆心中忽然涌起一股暖流。

这股暖流冲刷着商业场上积累的疲惫与算计,让他觉得眼前这位执拗又纯粹的老人,竟有几分说不出的……可爱。

是的,可爱。

一个年过古稀的老人,本该是儿孙绕膝,含饴弄孙的年纪,却为了一个科研项目,为了那份他坚守了一辈子的事业,眼中重新燃起了不输于年轻人的火焰。

这种跨越了岁月风霜的赤子之心,比任何华丽的辞藻都更能打动人心。

“好!吴老,就这么说定了!”林帆爽朗一笑,端起茶杯,“我以茶代酒,敬您这颗不老雄心!未来五年,您的团队、您的项目,我林帆全力支持!”

吴老头咧开嘴,露出发黄的牙齿,笑得像个得到了糖果的孩子。

他用力地点了点头,将杯中的热茶一饮而尽,仿佛喝下的是壮行的烈酒。

这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饭后,林帆没有急着让司机送吴老头回去,而是提议去附近的公园走走消食。

吴老头欣然应允,对他而言,能有这样一个既懂技术又肯投入的“金主”兼知己聊聊天,是求之不得的乐事。

夜色下的公园静谧而祥和,昏黄的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忽长忽短。

他们没有再聊具体的项目参数和资金预算,反而谈起了更深层次的东西。

吴老头聊起了他年轻时在戈壁滩上参与国家级项目的峥嵘岁月,讲到如何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里抢修设备,如何在漫天黄沙中为了一个数据的突破而彻夜不眠。

他的语气平淡,仿佛在诉说别人的故事,但林帆却能从中听出那一代科研工作者独有的浪漫与豪情。

“小林啊,你知道我们这代人,搞科研图什么吗?”吴老头突然停下脚步,看向林帆。

林帆也站定,认真地摇了摇头。

“图的,就是一张‘纸’。”吴老头伸出一根手指,“一张能写满我们中国人自己研究成果的纸。以前,我们什么都得向国外看,技术壁垒、专利封锁,就像脖子被人家掐着,喘不过气。现在不一样了,我们能自己搞,能搞出更好的!我这把老骨头,能为这张‘纸’上再添上哪怕一个微不足道的字符,这辈子,就值了。”

林帆默然,心中肃然起敬。

他忽然明白了吴老头那份执拗的来源。

那不是对金钱或名誉的贪恋,而是一种深植于骨血的使命感。

将吴老头安稳地送回家后,林帆才返回自己的别墅。

一进门,客厅里灯火通明。

小秘裴雯和那对双胞胎姐妹——苏倾月和苏倾星正窝在沙发里看电影,见他回来,裴雯立刻迎了上来,接过他的外套。

“老板,回来啦?事情谈得顺利吗?”

“非常顺利。”林帆换上拖鞋,心情极好地在沙发上坐下,端起裴雯递过来的温水喝了一口,“我还认识了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老专家。”

他兴致勃勃地将吴老头的故事,以及老人决定再战五年的豪情壮志讲给了她们听。

苏家姐妹听得眼泛异彩,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吴老头充满了敬佩。

然而,裴雯的反应却有些不同。

她眨了眨灵动的大眼睛,带着一丝年轻人特有的审慎和怀疑,小声问道:“老板,您……确定这位吴老先生是真正的专家吗?会不会是那种……就是那种退了休没事干,在外面打着旗号,其实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老学究啊?”

她的话音刚落,客厅里的气氛瞬间就冷了下来。

林帆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他没有生气,只是平静地看着裴雯,那眼神却让小姑娘心里有些发毛。

“雯雯,你知道一座金字塔是怎么建成的吗?”林帆突然问了一个不相干的问题。

裴雯愣了一下,下意识地回答:“用……用很多很多的石块,一块一块垒起来的?”

“没错。”林帆点了点头,语气变得严肃起来,“任何一项惊天动地的科研成果,都像是金字塔的塔尖。它之所以能矗立云端,熠熠生辉,是因为它脚下踩着数以万计的、看似平平无奇的‘石块’。这些‘石块’,就是一次次失败的实验,一个个被否定的方案,是无数科研人员几十年如一日的枯燥积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三个女孩,“你们现在看到的,是各种炫目的科技,是AI,是量子计算,是可控核聚变。你们觉得这些东西很酷,很高大上。但你们没有看到,为了这些‘酷’的东西,有多少像吴老先生这样的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当成了铺路石,默默地垫在下面。他们可能一辈子都没有拿出过惊世骇俗的成果,他们的名字可能永远不会被大众知晓。但是,没有他们,就没有塔尖的辉煌。”

林帆的声音不大,却字字千钧,敲在裴雯的心上。

“所以,雯雯。”他最后看着垂下头的小秘书,语重心长地说道,“永远不要用你有限的认知,去质疑一个把自己奉献给事业一辈子的真正的专家。你可以不理解,但必须敬重。这是为人的基本道理,也是我们做事业的基本态度。”

裴雯的脸颊涨得通红,她羞愧地小声说:“老板,我错了……我不该这么想当然的。”

“知错能改就好。”林帆的气场收了回来,客厅的温度仿佛也回升了。

他拍了拍裴雯的肩膀,“你还年轻,多看,多学,多思考,是好事。”

这个小插曲,也让林帆更加坚定了要全力支持吴老头项目的决心。

他要让这些年轻人看看,什么是真正的匠人精神,什么是时间的价值。

转眼到了周末。

按照之前的约定,林帆给裴雯和苏家姐妹放了假,让她们去南海的度假岛屿好好放松一下。

看着三个女孩叽叽喳喳地讨论着防晒霜和比基尼,林帆的脸上露出了老父亲般的微笑。

而他自己,则没有休息的时间。

一个关于新能源产业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级别闭门会议,正在京城等着他。

周六一早,林帆轻车简从,独自一人坐上了开往京城的高铁。

他不喜欢前呼后拥的排场,尤其是在这种非商务的行程中。

找到自己的商务座坐下,他摘下墨镜,正准备戴上眼罩补个觉,邻座的乘客也刚好入座。

一股熟悉的、淡雅的香水味飘入鼻端。

林帆下意识地转过头,微微有些惊讶。

“张婷?”

坐在他身边的,竟然是他那位雷厉风行、能力超群的大秘——张婷。

她穿着一身剪裁得体的米色风衣,长发一丝不苟地盘在脑后,脸上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正专注地看着手里的文件,浑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精英气场。

听到林帆的声音,张婷也愣了一下,随即扶了扶眼镜,露出一丝职业化的微笑:“林总,好巧。您也去京城?”

“是啊,去开个会。”林帆笑了笑,身体放松地靠在椅背上,“你呢?回家还是出差?”他记得张婷的老家似乎就在京城。

“有点私事,顺便回家看看。”张婷的回答一如既往地简洁干练,没有多余的废话。

高铁平稳地启动,窗外的景物飞速倒退。

车厢里很安静,只有轻微的运行声。

对于张婷这位得力干将,林帆向来是欣赏有加。

她做事滴水不漏,总能想在他前面,是他事业上不可或缺的左膀右臂。

但与此同时,他也觉得张婷活得太“紧”了,像一根永远绷着的弦。

“工作再忙,也要注意生活。”林帆像是闲聊般地开口,“说起来,你年纪也不小了,终身大事考虑得怎么样了?”

作为老板,关心下属的个人生活,尤其是这样一位他颇为看重的核心员工,在他看来是理所应当的。

张婷翻动文件的手指停顿了一瞬,但脸上依旧是那副波澜不惊的表情。

她抬起头,透过镜片看着林帆,语气平静地回答:

“谢谢林总关心,我暂时还不考虑这些。”

她的回答干脆利落,像是在汇报工作,不带一丝个人情绪。

这种公式化的回应,反而让林帆的好奇心更重了。

他看着这位能力出众、外貌亦是不俗的下属,她总是那么冷静,那么理智,仿佛一台精密运转的机器。

林帆沉吟了片刻,目光落在她那张没有太多表情的脸上,试图从那双被镜片遮挡的眼眸中,探寻出一丝真实的情绪。

他感觉,她那句“暂时不考虑”的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而非简单的“工作忙”或者“没时间”。

这让他忍不住想再深入地问一句。

### 《重生之职场逆袭》

### 第499章 科研之道与人生百态

午后的阳光透过“帆舟科技”总部顶层办公室巨大的落地窗,洒在光洁如镜的黑檀木茶台上,将一套精致的紫砂茶具映照得温润古朴。

茶香袅袅,萦绕在林帆和一位头发花白、精神矍铄的老者之间。

这位老者,便是林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请出山的退休科研人员,吴承德,圈内人尊称一声“吴老”。

“小林总,你描绘的蓝图很宏大,资金也给得足够慷慨。”吴老呷了一口林帆亲手泡的大红袍,布满褶皱的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沉淀,但眼神却依旧锐利如鹰,“但恕我直言,现在的科研圈,浮躁得很。拿着大笔经费,堆砌一堆昂贵的进口设备,然后发表几篇不痛不痒的论文交差,这种事我见得太多了。”

他放下茶杯,声音不大,却字字铿锵:“我这把老骨头,不想再掺和到那种事情里去,那是浪费生命。”

林帆闻言,非但没有不悦,反而露出了笑容。

他要的就是吴老这份较真和风骨。

“吴老,您说的这些,正是我要极力避免的。”林帆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真诚,“我想要的,不是一个为了应付项目、申请补贴而存在的实验室。我想要的是一个真正的研究院,一个能让像您这样真正做学问的人,可以心无旁骛、十年磨一剑的地方。”

他继续说道:“帆舟科技不差钱,也不急着要成果变现。我可以给研究院提供长期、稳定、且不受短期KpI考核的资金支持。我只有一个要求——做真正有价值的、能推动行业进步的、甚至是开创性的研究。哪怕十年没有成果,只要方向是对的,过程是扎实的,我都认。”

吴老浑浊但精光内敛的眼睛紧紧盯着林帆,似乎想从他年轻的脸庞上看出这句话的真伪。

在商场,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科技行业,有几个老板能有如此的耐心和魄力?

“你图什么?”吴老终于问出了心底的疑惑。

“图一个未来。”林帆的回答简单而有力,“图我们国家在核心技术上,能少一些被‘卡脖子’的窘迫。这是我的私心,也是我的愿景。”

这番话,彻底击中了吴老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这一代科研工作者,家国情怀几乎是刻在骨子里的。

沉默良久,吴老端起已经微凉的茶,一饮而尽,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好!”他重重地将茶杯放在茶台上,“小林总,冲你这句话,我这把老骨头就交给你了。研究院的架子,我来搭!科研的风气,我来立!”

林帆心中一块大石落地,脸上洋溢出发自内心的喜悦:“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吴老,欢迎您!”

两人相视一笑,一次关乎企业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合作,就在这茶香氤氲间,尘埃落定。

送走吴老后,林帆的小秘书裴雯轻手轻脚地走进来收拾茶具。

她是裴思思的亲妹妹,大学毕业后就被姐姐“推荐”到了林帆身边,从最基础的秘书工作做起。

女孩年轻活泼,做事也机灵。

“老板,刚才那位吴爷爷好有气场哦。”裴雯一边收拾,一边忍不住说道,“比我前两天接触的那几个自称‘行业专家’的人,感觉厉害多了。”

她嘟了嘟嘴,有些抱怨地补充道:“那几个人,履历写得天花乱坠,一开口就是各种听不懂的新名词,问到具体问题就含糊其辞。查了一下他们发的论文,引用率低得可怜,感觉好水啊。”

林帆靠在椅背上,看着这个初入职场、还带着学生气的姑娘,不由笑了。

“雯雯,这就是我让你去接触那些人的原因。”他循循善诱道,“你要学会分辨,什么是内蕴光华的璞玉,什么是看起来漂亮、一敲就碎的镀金陶器。”

他指了指吴老刚才坐过的位置:“像吴老这样的,是真正的‘大家’。他们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学问里,不屑于包装自己。而你见到的那些,是‘专家’,或者说是‘职业专家’。他们的专业,或许就是如何让自己看起来像个专家。”

裴雯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大眼睛里闪烁着思索的光芒。

林帆知道,这些道理需要她自己慢慢去体会。

他要培养的,不只是一个会端茶倒水、整理文件的秘书,更是一个未来能独当一面的得力臂助。

“慢慢学,多看,多想。”林帆鼓励道,“这份辨人的眼力,比你看懂一百份财务报表还重要。”

“嗯!我记住了,老板!”裴雯用力点头,重新充满了干劲。

数日后,京沪高铁上。

商务座车厢里安静而平稳,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模糊成一片流动的光影。

林帆正在闭目养神,他此行是去北京参加一个重要的部委级行业会议。

坐在他旁边的,是他的首席秘书张婷。

张婷比裴雯年长几岁,行事沉稳干练,是林帆工作中离不开的左膀右臂,几乎掌管着他所有的工作日程。

“张婷,到北京后的日程再跟我对一遍。”林帆没有睁眼,淡淡地开口。

“好的,林总。”张婷立刻从随身的平板电脑上调出日程表,条理清晰地汇报起来,“下午三点抵达,入住酒店。五点,与中科院的李教授有一个简短的会面。晚上七点,是主办方安排的欢迎晚宴……”

汇报完毕,车厢内又恢复了宁静。

林帆忽然睁开眼,侧头看向身旁这位永远一丝不苟、身着得体职业装的得力下属。

“张婷,”他的语气忽然温和了许多,“你……今年有二十七八了吧?”

张婷正专注地看着平板,闻言一愣,随即有些不自然地扶了扶眼镜,点头道:“嗯,过了年就二十八了,林总。”

“工作虽然重要,但个人问题也要上心。”林帆的目光带着一种长辈般的关怀,“整天跟着我天南海北地跑,连谈恋爱的时间都没有。有没有考虑过自己的终身大事?”

这突如其来的关心,让一向冷静的张婷脸颊微不可察地泛起一丝红晕。

她有些局促地低下头,轻声道:“谢谢林总关心……主要还是……没遇到合适的。”

“是没遇到,还是没时间去遇?”林帆一语中的。

张婷沉默了。

林帆叹了口气,放缓了语气:“我不是在催你,只是想提醒你,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回头我跟人事说一下,给你增加两个副手,分担一些你的工作。你自己,也要多留些时间给自己的生活。帆舟科技不能因为发展,就耽误了员工的幸福,那不是我的初衷。”

温暖的话语,让张婷心头一热,眼眶有些发酸。

她抬起头,看着窗外飞逝的景物,用力地点了点头:“……谢谢林总。”

林帆笑了笑,不再多言,重新闭上眼睛。

列车正高速地驶向首都,也载着他的人生,驶向一个远比前世更加广阔和复杂的未来。

从科研布局到员工的悲欢离合,这重生后的事业与人生,真是百般滋味,千种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