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1980重生:重工帝国的诞生 > 第444章 给咱们厂争光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五天...

时间确实很紧,但不是没有机会。

沈良脑海中已经开始构思技术方案。

“老王,我需要你的支持。”沈良直视对方的眼睛,“给我一间独立的办公室,还有几个得力的助手。”

“这...会不会太冒险?”老王有些犹豫,“万一搞砸了...”

“不会搞砸的。”沈良语气坚定,“今天的改进效果你也看到了,我有把握。”

老王沉默片刻。

他想起刚才测试时的惊人效果。

那种压力表稳如磐石的场面,连他这个老技术员都觉得不可思议。

“好!”老王一拍大腿,“我支持你!明天就给你安排办公室。”

“还有一件事。”沈良补充道,“这几天我可能会需要一些特殊材料,希望厂里能配合采购。”

“没问题,你列个清单给我。”

沈良点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完整的计划。

五天时间设计出完整方案确实困难,但他有一个巧妙的思路。

不需要从零开始设计,只要把未来的成熟技术进行适当简化,适应当前的生产条件即可。

这样既能保证技术先进性,又能确保可实现性。

第二天一早,沈良就来到了新的办公室。

虽然说是办公室,实际上就是车间角落的一个小隔间。

但对沈良来说已经足够了。

老王按照承诺,给他配了两个助手。

一个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李明,专业是机械设计。

另一个是有十年经验的技术工人赵师傅,擅长设备制造。

“沈工,咱们要做什么项目?”李明好奇地问道。

“设计一套新型冶炼设备。”沈良在黑板上画出基本框架,“目标是提高冶炼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李明看着黑板上的草图,眉头紧皱。

“这个设计...怎么跟教科书上的完全不一样?”

沈良暗自好笑。

当然不一样,这是八十年代的教科书,而他画的是二十一世纪的技术。

“教科书只是基础,真正的创新需要跳出固有思维。”沈良耐心解释,“你看这里,采用多层燃烧室设计,可以大幅提高热利用率。”

赵师傅也凑过来看。

作为老技术工人,他对设备制造有丰富经验。

“小沈,这个结构能做出来吗?”赵师傅指着图纸上的一个部分,“这个角度的焊接很困难啊。”

沈良仔细看了看。

确实,以现在的工艺水平,有些复杂结构很难实现。

他需要对设计进行适当简化。

“这样,我们改用分体式结构。”沈良重新画图,“先做出主体部分,复杂的部件可以后期改进。”

接下来三天,三人废寝忘食地工作。

沈良负责总体设计,李明负责详细计算,赵师傅负责工艺可行性分析。

每当遇到技术难题,沈良总能提出巧妙的解决方案。

李明越来越佩服这位年轻的同事。

“沈工,你这些想法是怎么来的?”李明忍不住问道,“感觉超出了现有技术水平很多。”

沈良心中一紧。

不能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必须找个合理的解释。

“我平时喜欢研究国外的技术资料。”沈良随口说道,“很多思路都是从外文期刊上学来的。”

“原来如此!”李明恍然大悟,“难怪这么先进。”

到了第四天,设计方案基本完成。

沈良看着厚厚的图纸资料,心中既兴奋又忐忑。

这套方案如果成功实施,绝对能震惊整个行业。

但关键是明天的汇报能否获得认可。

“小沈,材料都准备好了吗?”老王走进办公室,“明天上午十点,检查团就要到了。”

“没问题。”沈良拍拍图纸,“方案已经完成,明天可以正式汇报。”

老王拿起图纸翻看,脸上露出疑惑的表情。

“这些图我看不太懂,但感觉很复杂啊。”

“复杂是为了实现更好的效果。”沈良解释道,“等你看到实际运行数据,就明白了。”

当天晚上,沈良一个人留在办公室,反复检查方案细节。

每个参数都要精确,每个环节都要完美。

不能有任何疏漏。

这不仅关系到合同的成败,更关系到他在这个时代的起步。

只有拿下这个项目,才能获得更多资源和话语权。

才能真正开始他的科技强国之路。

凌晨两点,沈良终于完成了最后的检查。

明天就是关键时刻!

第五天上午九点半,检查团的车队缓缓驶入工厂大门。

沈良站在会议室里,最后一次整理汇报材料。

手心有些出汗,但内心却很平静。

该准备的都准备好了,现在只能拼尽全力。

“来了!”老王急匆匆跑进会议室,“市里的领导到了,还有几个专家教授。”

沈良深吸一口气,调整好状态。

十分钟后,会议室门被推开。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位五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穿着整齐的中山装,神态威严。

“这位是市工业局的刘局长。”老王连忙介绍。

跟在刘局长身后的是三位专家,都是头发花白的老教授。

“听说你们有新的技术方案?”刘局长开门见山,“时间有限,直接开始吧。”

沈良点点头,走到黑板前。

“各位领导、专家,我汇报的项目是新型高效冶炼设备的设计方案。”

他在黑板上画出设备的整体结构图。

“传统冶炼设备存在能耗高、效率低的问题,我们的方案通过创新设计,可以将冶炼效率提高百分之三十,同时降低能耗百分之二十。”

台下的专家们相互看了看,眼中闪过一丝质疑。

“百分之三十的效率提升?”其中一位老教授摇摇头,“年轻人,这个数据是不是太乐观了?”

沈良早就预料到会有质疑。

他不慌不忙地翻开资料。

“这是详细的计算数据,每个参数都有理论依据。”

老教授接过资料,仔细查看。

越看脸上的表情越严肃。

“这个热力学计算...确实有道理。”老教授自言自语,“但这种燃烧室设计真的可行吗?”

“当然可行。”沈良指着图纸,“我们已经进行了详细的工艺分析,完全可以用现有设备制造。”

刘局长看着专家们的反应,心中也有些意外。

原本以为这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改进,没想到专家们如此重视。

“除了效率提升,还有什么优势?”刘局长问道。

“成本控制。”沈良立即回答,“整套设备的制造成本比进口产品低百分之四十,而性能更加优越。”

这句话让在场所有人都震惊了。

低成本高性能,这正是国内工业最需要的。

“你们做过实际测试吗?”另一位专家问道。

“我们制作了关键部件的样品。”沈良示意李明拿出准备好的模型,“这是燃烧室的缩小版模型,可以直观展示工作原理。”

模型做工精细,每个细节都很到位。

专家们围着模型仔细观察,不时发出赞叹声。

“这个设计思路很巧妙啊!”

“热交换效率确实会大幅提升!”

“如果真能实现,绝对是革命性的进步!”

沈良看着专家们的反应,心中暗喜。

看来技术方案获得了认可,接下来就看能否拿到合同了。

刘局长沉思片刻,突然开口。

“如果给你们这个项目,多长时间能出成品?”

“三个月完成样机,半年内可以投入批量生产。”沈良回答得很肯定。

“你确定?”刘局长盯着沈良的眼睛,“这可不是儿戏,五十万的投资不是小数目。”

沈良毫不退缩地与刘局长对视。

“我确定。而且我们可以签订责任合同,如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愿意承担全部责任。”

这句话让会议室内安静下来。

连老王都有些紧张,这个承诺太重了。

但刘局长眼中却闪过一丝赞赏。

“好!有魄力!”刘局长站起身,“这个项目就交给你们了。”

沈良心中狂欢,但表面保持冷静。

“谢谢领导信任,我们一定不负所望。”

“合同细节明天商讨。”刘局长看了看手表,“今天先到这里。”

检查团离开后,会议室内爆发出热烈的掌声。

“小沈,你太厉害了!”老王激动得满脸通红,“五十万啊,咱们厂有救了!”

李明和赵师傅也兴奋不已。

他们亲眼见证了这个奇迹的诞生。

一个年轻的技术员,用一套创新方案征服了所有专家。

“沈工,你真的能在三个月内做出样机吗?”李明有些担心,“时间会不会太紧?”

“不会。”沈良信心满满,“从明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全面攻坚阶段。”

当天下午,消息传遍了整个工厂。

沈良成了厂里的红人,走到哪里都有人跟他打招呼。

“小沈,了不起啊!”

“给咱们厂争光了!”

“以后可要靠你了!”

面对同事们的赞美,沈良内心很平静。

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

三个月时间制造出样机,对普通人来说确实困难。

但对拥有未来技术知识的他来说,完全在掌控范围内。

关键是要合理安排进度,避免暴露太多超前技术。

晚上回到宿舍,沈良开始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

人员配置、材料采购、生产进度,每个环节都要精心安排。

这个项目的成功,将为他在这个时代站稳脚跟奠定坚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这将是他改变中国重工业命运的第一步。

从明天开始,真正的征程就要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