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完战场后,姜溟眼看天色已晚,便没有再率兵继续往南追击,只派出一小股轻骑去查看朝廷军队的动向。
而大军则是直接鸠占鹊巢进入了朝廷军大营内休息,顺带清点缴获的粮草辎重。
三日后。
外出侦查的骑兵小队传回消息,朝廷大军一路南逃到了燕水河畔,试图乘船离开燕州。
由于大船的数量有限,期间为了争抢谁先上船,朝廷军队还爆发了一场内部火并,死了几千人后才终于消停。
听到这个消息,姜溟知道没了主心骨的朝廷军队已经成了一盘散沙,一心只想快点跑出燕州范围,完全不足为虑了。
这场仗,最终还是以燕军的大胜作为落幕!
经过这数日的盘点,燕军以伤亡五千多人的代价,共计歼敌七万余人,俘虏战兵三万余人,辅兵和民夫除了一小部分溃逃之外,剩下的也全部投降。
另缴获有人畜粮草共计八十万石,战马万余,甲胄万副,其他战利品更是不计其数。
可以说燕军这一仗直接完全打崩了朝廷的二十万大军,承受了如此巨大的损失,相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朝廷都无法再组织起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入燕作战了!
“殿下,经此一战之后,燕王府的名声势必会震动天下!何不趁此机会一举占领整个燕州,扩大与朝廷持续作战的本钱呢!”
在高层的军事会议之中,姚拱率先提出了继续征伐的提议,得到了所有将领的一致认同。
就连姜溟听了这个建议后也是十分心动。
毕竟在这几个月来推行厚待百姓的仁政之下,燕王府已经在燕州范围内收获了大量的民心,具备扩大统治的基础条件。
另外等整合完这次大战的战利品后,燕军的体量也已经可以发展到足够镇守一州之地的程度。
综上所述,扩张的时机已到。
于是乎姜溟直接在会议上一锤定音:“大军即日出征,目标,解放全燕州!”
而就在燕军携大胜之势继续往燕州各地出兵之际,这场惊天大战的结果也震惊了各大势力。
首当其冲的就是密切关注这场战役的力真。
在得知了燕军不仅把朝廷二十万大军彻底打崩,甚至还有余力继续奔赴燕州各地作战,力真阖族上下都惊骇不已。
“姜溟啊姜溟,你还真是又一次让本汗大开眼界了!”
金帐之中,完颜肃慎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原本他的计划是坐山观虎斗,让燕军尽可能多地去消耗朝廷大军的力量,这样他们力真就可以待价而沽,想办法捞取更多的好处。
是的,他压根就不认为姜溟带领的燕军能够取胜,但事实却狠狠地打了他的脸。
燕军不仅赢了,还赢得如此漂亮,赢得如此彻底!
这让他的心态由最初的观望,迅速转变成了如今的深深忌惮。
他很清楚,燕王府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等他们彻底拿下燕州之后,更是会成为天下群雄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势力!
当然,如今天下最大的霸主还是大玄这个庞然巨物,即使一仗打没了二十万大军,依旧不影响大玄目前绝对的主导地位。
不过燕王府的崛起无疑是在昭告天下,即使是神,也会流血!
当环伺的群狼嗅到鲜血的气味,受伤的雄狮又是否还能镇压得住它们的野心呢?
完颜肃慎目前不能下定结论,但他知道天下的形势肯定会发生剧变。
而力真要做的就是继续韬光养晦,等待时机出手,才能在这场大变局中捞到足够的利益!
“姜溟,带着你的燕军继续搅弄风云吧,本汗拭目以待!”
不久之后,完颜肃慎向全军下达了撤回关外的命令。
这一次入关,力真掳走了数十万大玄百姓作为奴隶,更劫掠了价值上千万两白银的财物和粮食,赚的盆满钵满!
与此同时,入关的草原蛮族也非常默契选择退出关外,避开气势正盛的燕军锋芒。
他们虽然在之前与燕军的交战中吃了大亏,但经过后续堪称刮地三尺的劫掠,收获了大量的奴隶和财物,也算是弥补了当初的损失。
“姜溟,败军之仇本王会一直记着!总有一天,我草原儿郎还会重新杀回关内,到时候就是你燕王府覆灭之期!”
玉塞关下,乌兰那海最后恨恨地看了一眼关内,而后便率军消失在了茫茫草原之上……
大玄京城,皇宫御书房内。
朝堂上权势最盛的大太监魏正淳和首辅王如嵩,正齐齐跪在地上。
而在他们上方,被发跣足的刘启正双手举着战报,声嘶力竭地喊道:“三十万大军,朕的三十万大军竟然全军覆没了!”
“你们谁能告诉朕,一个被削掉兵权的燕王府到底是为什么,为什么能够打败朕的三十万大军啊!”
看着皇帝状如疯魔的模样,魏正淳战战兢兢地膝行上前道:“陛下请息怒!老奴以为此仗之所以会惨败,除了武平总兵毛金龙反叛这个原因,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主帅霍让老迈昏聩,指挥不当以致大军覆灭!”
“因此老奴建议,即刻起废除霍让的一应军职和爵位,收回镇北侯府所有兵权并抄家,以儆效尤!”
此话一出,旁边的王如嵩顿时愤然地瞪了他一眼。
朝堂之上人尽皆知,镇北侯乃是王党的重要人物,双方走的相当之近。
而魏正淳在这节骨眼针对镇北侯府,摆明了是想借题发挥打压他王党一脉的势力!
对此,身为王党魁首的王如嵩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于是立刻开口道:“启奏陛下,镇北侯身为一军主帅,固然是要承担兵败的责任,但据老臣所知,镇北侯为了掩护大军撤离,亲率三千护卫军殿后与燕贼鏖战,最终战死沙场!”
“作为开国老臣,镇北侯对朝廷,对陛下的忠心日月可鉴!倘若不念往日功绩只论一仗之成败,难免会落天下人的口舌,军中其他将领也会闻之心寒呐!”
“还请陛下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