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秦风来到了星光音乐工作室。
他比屏幕上看起来要憔悴一些,眼角有了细纹,曾经意气风发的眼神里,多了几分疲惫和沉郁,但依然能看出昔日英俊的轮廓。他穿着简单的夹克和牛仔裤,没有带助理,显得有些不自在,与工作室里轻松随意的氛围格格不入。
“江老师,久仰。”秦风主动伸出手,声音带着一丝演员特有的磁性,却略显沙哑。
“秦老师,请坐。”江晓与他握了握手,示意他坐下。
陈海和小胖识趣地没有凑热闹,只有王强抱着吉他,坐在不远处的沙发上,看似随意地拨弄着琴弦,实则也在观察着这位曾经的影帝。
江晓没有急着谈音乐,而是先和他聊起了电影。那部名为《尘埃里的人》的文艺片,讲述了一个曾经站在顶峰的拳击手,遭遇重创后一蹶不振,终日在底层挣扎,最后为了女儿重新振作,试图找回尊严的故事。秦风在里面饰演那个落魄的拳击手,据说为了这个角色,他减重三十斤,还进行了数月的专业拳击训练。
“这部电影,我押上了所有。”秦风苦笑了一下,指尖捻着一次性纸杯的边缘,“很多人不看好,觉得文艺片没市场,觉得我已经过气了。但我就是想拍点……真正能留下点什么的东西。”
“我看过样片了,很动人。”江晓说道,“尤其是最后您在拳台上,被打得满脸是血,却依然挣扎着站起来的那个眼神。”
秦风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江晓会注意到这个细节,眼神里闪过一丝光亮:“那个镜头,拍了十几条,我当时真的感觉自己被打垮了,但心里憋着一股劲,就是不肯倒下。”
“这股劲,就是歌里需要的东西。”江晓看着他,“秦老师,您想要的,不仅仅是一首电影宣传曲吧?您更希望这首歌,能唱出您自己这些年的心声,对吗?”
秦风沉默了片刻,点了点头,声音有些低沉:“是。这些年,起起落落,人情冷暖,尝够了。有时候觉得,自己就像电影里那个人一样,陷在泥潭里,怎么都爬不出来。但我心里……总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甘心。”
“不甘心就好。”江晓微微一笑,“有不甘,才有希望。”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江晓没有再谈具体的要求,而是像聊天一样,引导着秦风讲述他从巅峰跌落后的经历,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迷茫、自我怀疑,以及支撑他走到现在的,那一点点微弱却从未熄灭的火苗。
秦风一开始还有些保留,但渐渐地,在江晓平静而专注的目光下,他仿佛找到了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话匣子慢慢打开。他谈起被众星捧月时的浮躁,谈起跌落谷底后的世态炎凉,谈起夜深人静时的自我否定,也谈起女儿无邪的笑容带给他的力量。
王强停止了拨弦,安静地听着。他能感受到秦风话语中那种饱经沧桑后的真诚。
送走秦风后,江晓把自己关在了工作室里。
他没有立刻动笔写歌,而是再次打开了那个名为“潘多拉”的文件夹。他需要为秦风量身打造一首能引起广泛共鸣的歌,同时,也要为“潘多拉”计划,注入第一个真正的“作品”。
他调出了一个他命名为“共情算法(Empathy Algorithm)”的程序界面——这当然不是什么真正的人工智能,而是他利用超越这个时代的乐理知识和对人性的理解,构建的一个复杂的创作辅助框架。他将秦风的情感、经历、声音特质,以及电影的主题、氛围等元素,作为参数输入。
电脑屏幕上,无数音符、和弦、节奏型开始以一种奇特的方式组合、衍化、筛选。这不是冰冷的机器运算,更像是江晓将自己的感悟和才华,通过一种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进行梳理和呈现。
王强站在门外,透过玻璃窗,看到江晓专注的侧脸和屏幕上那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图形,心中再次涌起那种难以言喻的震撼。他越来越觉得,江晓身上藏着的秘密,远比他想象的要惊人。他甚至开始怀疑,江晓口中的“潘多拉”,是否真的……与某种未知的技术有关?
“强哥,江老师这是在……研究天书吗?”小胖不知何时凑了过来,一脸好奇地扒着门框往里看。
“别吵。”王强低声说了一句,将小胖拉开。他知道,江晓正在进行某种重要的创作,不能被打扰。
几天后,江晓拿出了一首歌的demo,歌名叫《孤勇者》。
旋律并不复杂,甚至有些质朴,但编曲却层层递进,从开始的低沉压抑,到副歌部分的爆发,充满了力量感。歌词更是直击人心:
“……爱你孤身走暗巷,爱你不跪的模样,爱你对峙过绝望,不肯哭一场……”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
秦风拿到demo,在录音棚里试唱的时候,只唱了两句,就哽咽得唱不下去。他一个四十多岁的男人,背过身去,肩膀微微耸动。
“这……这就是我想要唱的……”他转过身,眼眶泛红,看着江晓,语气激动,“江老师,谢谢你!真的谢谢你!”
江晓只是平静地点点头:“唱出你的故事就好。”
《孤勇者》的录制过程异常顺利,秦风将自己所有的情感都倾注了进去,那饱经沧桑的嗓音,与歌曲中那种不屈的韧性完美融合,产生了惊人的化学反应。
与此同时,江晓也在推进“潘多拉”专辑的实质性工作。他“创作”了第一首真正意义上的“潘多拉之歌”,命名为《序列》。
这首歌的风格极其诡异,融合了电子、古典、世界音乐等多种元素,节奏变化多端,旋律充满了不和谐音,但又有一种奇特的逻辑感和未来感。其中一段间奏,甚至模拟出了类似人工智能合成的、毫无感情起伏的吟唱,听起来让人脊背发凉。
“这……这是什么玩意儿?”小胖听了之后,挠着头,一脸茫然,“好奇怪,但是……又有点上头?”
王强听完后,沉默了很久,才缓缓开口:“这首歌……不像是人能写出来的。至少,不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能写出来的。”他看向江晓,“你确定要把这种东西放出去?”
“只是个开始。”江晓说道,“潘多拉的盒子,总要先露一条缝,才能吸引那些好奇的、贪婪的目光。”
他让小胖将《序列》这首歌,经过处理后,截取了其中最诡异的那段“AI吟唱”,匿名上传到了一个国外的小众音乐论坛和几个技术极客聚集的社区。没有署名,没有介绍,只有一个标题——“来自未来的声音?”
这就像往深海里投下了一块小石头,起初没有引起任何波澜。
而国内,随着秦风主演的电影《尘埃里的人》开始预热宣传,《孤勇者》作为主题推广曲,也开始在各大平台投放。
起初,大家关注的焦点更多是“过气影帝秦风复出”这个话题。但很快,越来越多的人被这首歌本身所吸引。
“卧槽!这歌谁写的?太燃了吧!”
“‘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这句词直接给我整破防了!”
“秦风唱得真好,感觉把他这些年的经历都唱进去了,听得我眼泪哗哗的。”
“又是江晓写的?!我的天,这人是住在录音棚了吗?高产似母猪……不对,是高质高产!”
“继《微光》和《岁月长河》之后,又一首年度单曲预定!”
《孤勇者》以一种比《岁月长河》更快的速度,在网络上发酵、传播。歌曲评论区,成了无数普通人倾诉自己挣扎、不甘和坚持的“树洞”。秦风的名字,也随着这首歌,重新回到了大众视野,并且是以一种充满敬意和共情的方式。
工作室里,陈海看着蹭蹭上涨的数据和雪片般飞来的采访、活动邀约,激动得搓手:“火了!又火了!江老师,您真是……点石成金啊!秦风那边都快哭了,说下半辈子给您当牛做马都行!”
江晓对此只是淡淡一笑。
然而,就在《孤勇者》的热度达到顶峰,秦风的电影也即将上映之际,山猫的紧急通讯来了。
“‘影子’有异动。他似乎通过某种渠道,注意到了你在国外论坛发布的《序列》片段。他们正在追查来源Ip。”
“同时,陈启明那边也有动作。他名下的基金,开始接触我们工作室的几个主要合作渠道商,似乎想从供应链和宣发渠道上给我们制造麻烦。”
江晓眼神一凛。
鱼儿,开始咬钩了。
但麻烦,也接踵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