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相声《痈疽论(上)》

角色:

1. 小岳:逗哏,负责讲述痈疽相关内容,制造笑料。

2. 老孙:捧哏,辅助小岳,对其言论进行回应和调侃。

小岳:(上台鞠躬,满脸堆笑)哎——各位亲人们好啊!今儿个又跟老孙给您唠段相声!

老孙:(拱拱手,笑)哟,好些日子没见大伙儿啦,得空听我们白话几句?

小岳:(神秘兮兮掏书)您猜我最近鼓捣啥呢?老祖宗的宝贝!(举书)《黄帝内经》!这里头藏着金矿呢!

老孙:(挑眉)嚯,这书可金贵,您研究出啥宝贝了?

小岳:(清嗓子,摇头晃脑)咱给您来段“痈疽篇”原文!“黄帝曰:余闻肠胃受谷,上焦出气,以温分肉……”(突然卡壳,眨眼)咳,这字儿蹦得太欢,我得喘口气!

老孙:(拍他肩膀)得了吧,别拽文了,快说人话!

小岳:(比划手势)黄帝说啊,肠胃消化粮食,上焦冒热气儿,能暖肌肉、养骨头、通毛孔;中焦冒的气像露水,灌到小血管里,和津液一搅和,就变成血啦!

老孙:(点头)这么一掰扯,有点明白了。这血咋走呢?

小岳:(手舞足蹈)血先填满小血管,再窜到络脉,络脉满了冲经脉!阴阳气血跟着呼吸跑,跟天上星星转圈圈似的,停不了!

老孙:(乐)您这比喻挺玄乎,跟痈疽有啥关系?

小岳:(突然压低声音)关键来啦!黄帝问岐伯:“血气平衡我懂了,可痈疽从哪儿冒出来的?啥时候长?啥时候好?是死是活咋看?”

老孙:(探身)嘿,这话问心坎里了,咋看呢?

小岳:(拍大腿)岐伯说啦!经脉里血气像江河似的流,要是寒气钻进去,血就冻住了!血一堵,卫气也卡那儿,走不了,“啪”!痈肿就冒头了!

老孙:(瞪眼)就这么简单?

小岳:(摆手)没呢!寒气憋久了变热毒,“滋啦”!把肉烤烂了!肉一烂成脓,脓不排出来,先烂筋,再啃骨头,最后连骨髓都给耗干,人就悬啦!

老孙:(皱眉)乖乖,这么狠?那咋整啊?

小岳:(卖关子)急啥?还有十八般痈疽等着呢,咱下回分解!

相声《痈疽论(下)》

小岳:(上台戳老孙胳膊)昨儿说到痈疽咋长的,今儿咱聊聊它们的“外号”!

老孙:(笑)哟,这痈疽还有小名儿?

小岳:(掰手指)头一个,长在嗓子眼儿的,叫“猛疽”!

老孙:(捂脖子)嚯,长这儿?要命啊!

小岳:(夸张点头)岐伯说,这玩意儿不赶紧弄,化脓了堵嗓子,半拉时辰人就没!

老孙:(瞪眼)真要化脓了咋整?

小岳:(比划扎针动作)先挑破流脓!再让病人含口猪油膏,吃凉乎的,三天准好!

老孙:(乐)嘿,这招够“土”,灵吗?

小岳:(继续掰手指)脖子上长的叫“夭疽”,又大又黑红!

老孙:(缩脖子)这要是不治呢?

小岳:(压低声音)热毒“咕噜噜”往下窜到渊腋穴,前戳任脉,里烧肝肺,十多天就……(做抹脖子动作)

老孙:(咋舌)好家伙,比追剧还刺激!

小岳:(拍大腿)肩膀胳膊上长的叫“疵痈”,黑红黑红的!这玩意儿不碰五脏,还让人“哗哗”出汗,从脑袋一直湿到脚底板!

老孙:(摸头)出汗出到脚?啥道理?

小岳:(挠头)书里说的!发病四五天,拿艾火“灸灸灸”,准能行!

老孙:(点头)老祖宗的招儿,透着股子机灵劲儿!

小岳:(越说越嗨)腋下长的“米疽”,红硬红硬的!用细砭石“轻轻扎”,涂猪油膏,六天准消,还不能裹纱布!要是硬邦邦不化脓,叫“马刀挟瘿”,得赶紧治!

老孙:(笑)您这嘴跟机关枪似的,我耳朵都跟不上!

小岳:(扳第四根手指)胸上长的“井疽”,刚开始像大豆,三四天胀成包子!不治?毒窜肚子里,七天就……(摆手)没救!

老孙:(瞪眼)这病比外卖还快!

小岳:(最后掰手指)胸侧边的“甘疽”,青乎乎的,像瓜蒌籽!还发冷发热!拖十年人得没,死后还冒脓!

老孙:(摇头)痈疽这学问,比我减肥还复杂!

小岳:(总结)所以啊,老祖宗的智慧得传承!咱平时多注意,别让寒气钻空子——(突然扭头)老孙,你最近肩膀咋青了?

老孙:(慌)嗨!胖的!

小岳:(举书)别介!我给你“砭石扎扎”……

老孙:(推他)去你的!(两人笑闹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