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号外 > 第122章 叛变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茂生一开始也看不懂日本人想干什么。

特务们允许他看些汪伪政府的汉奸报纸也就罢了,居然还经常送一些《中央日报》《纽约时报》过来,那些报纸里面充斥着大量抗日言论,济南的老百姓都被禁止传阅,他这个在押囚犯居然能看到最新的?

直到6月底这天,他才明白敌人这样做的用意。

因为日伪报纸公开报道了前线作战的消息:5月25日日军占领洛阳,国民党30万精锐部队被15万日军打得大败溃逃,37丢了38座城。

国民党的《中央日报》却将失败归咎于河南老百姓,说什么“豫西山的民众到处截击军队物资,无论枪支弹药在所必取,虽高射炮、无线电台等亦均予截留……所受民众截击之损失,殆较重于作战之损失,言之殊为痛心。”

后面还说:“各村保、甲、乡长逃避一空,并将仓库存粮抢走,形成空室清野,使我官兵有数日不得一餐者。”

然而在日本人控制的汉奸报纸上,却援引美国军事顾问的报告,指出国民党部队烧杀淫掠,激起了当地民众的强烈不满,才遭到了愤怒农民的缴械。不过汉奸们的结论也很荒谬,鼓吹的是皇军救民于水火。

两边的报纸上都充斥着荒唐愚蠢的谎言,看得王茂生心头冒火,忍不住向汉奸特务要纸和笔写些文章来驳斥这些。

孔祥波大喜,他等的就是这一刻,只要开了这个头,王茂生脑袋上那顶汉奸叛徒的帽子就算戴实了,早晚有交代地下党秘密的时候!

王茂生何尝不知道这样做的后果,只是他觉得就算自己不动笔,那伪《中国青年》月刊也早已打着他的旗号发表了许多反动言论了,与其让孔祥波他们胡诌乱写,还不如自己动笔写些有价值的东西。

他要写的是抨击国民政府的言论,既不涉及中共抗日根据地的秘密,也不认可汪伪政府的卖国行径,只是以一个有良知的中国知识分子视角,去评判当前的抗战形势,指出河南的陷落如同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了国民政府的威信上。

文章中涉及日伪统治的敏感言论则都被孔祥波等人提前审阅删除了,不过留下的干货依然不少,王茂生笔锋犀利地点出了这场大溃败的根源是人心向背问题。

这篇文章远超日伪特务的水平,在当期的伪《中国青年》刊登后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日军司令喜多诚一不愧是搞特务工作出身的,居然趁机在济南发动了一场大游行。

他命令日伪特务把印有王茂生文章的报刊杂志贴到各显眼的地方,强迫各行各业的民众手拿彩旗,高举“反对重庆国民政府”的标语,发表“倒蒋”演说等。

从早上开始,几百上千人就开始喊着口号在大观园附近转,配合日伪记者拍照片,但大家冷漠的表情是掩饰不住真相的,其实绝大多数人并不请愿上街游行,只是旁边有大批骑着自行车的日本宪兵和伪政府警察,不服从就要挨打受罚。

这明明是一个自欺欺人可笑至极的活动,然而宣传声势搞得极其盛大,日军不但通过报纸、画报进行了广泛宣传报道,还向重庆国民政府发出诱降广播,滚动播放的广播稿中很多内容都出自王茂生的那篇文章。

此外,在日伪特务的特意宣传下,中共山东分局重要的“笔杆子”,游击报的主编王茂生,正式成为《中国青年》主编的消息传遍了齐鲁大地。

当消息传到根据地,刘子魁和宣传队的同志们都难以接受,可他们仔细研究了那篇文章,又感觉确实是出自王茂生的手笔,一时间不知如何是好。

刘子魁的心情尤其低落,不理解王茂生的做法,心说我还在坚持以你的名义写文章,组织上一直没有放弃救援,你自己怎么就先放弃了呢?他通过组织渠道联系上钱掌柜,询问事情真伪。

钱掌柜虽然不信王茂生真的叛变了,可为了安全起见不得不进行了转移,调走了许多老面孔,放弃了酒馆、澡堂这些旧的情报站等,损失不小。

不过钱掌柜也做好了另一手准备,他安排了锄奸队!

如果组织上查实王茂生出卖同志,将执行锄奸命令,想在日本人眼皮子底下救人很难,但是狙杀叛徒倒是容易。王茂生在“为皇军做出巨大贡献”之后,获得了鲁仁公馆负责人木村义明层的授权,屋内屋外行动不再受到限制,还能走出小院进入鲁仁公馆,获得了与外界接触的机会。

不过王茂生知道,他身边、厢房、街巷里到处都是便装特务,不知道有多少个枪口瞄准着呢,所以他不能逃跑也不敢跟党组织联络,避免真的暴露出地下同志。

接下来的时间里,在多次进出鲁仁公馆之后,他忽然发现了自己或许还能发挥些“余热”,比如利用行走之便帮助解救其他同志。他知道新华院阴森可怖,被送进去的战俘十死无生,便打着劝说游说的幌子去接触一些被俘同志,让狱卒不敢轻易害死这些人。

只可惜那些党员干部并不能理解他的良苦用心,每次见面都破口大骂。王茂生也不生气,等对方骂累了就合上笔记本离开,脸上总带着神秘莫测的笑容。

对了,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还成功地为根据地做出了贡献。他在那篇文章中反复提及“国民党民心尽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根据地的各级干部。

在这个难得的丰收时节,各抗日根据地开展起了拥军月活动,区、乡、村之间开展参军竞赛,涌现出一大批的拥军典型,从踊跃参军、积极交公粮、替部队站岗放哨等方面展现出了民心所向。

刘子魁奉命写文章报道这些事迹,这一次他决定不再假借王茂生的名字,而是使用他自己的笔名。不过在出发采访之前,他向上级提了一个请求:“等我完成这个任务,能不能去城里看看王茂生?我保证不和他接触,只远远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