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
“他们竟然要与高句丽联盟?”
李珉的最后一句话瞬间就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
顿时就引得满朝文武震怒不已。
虽然如今高句丽很老实,但没有人能忘记几十年前的事。
如今倭国竟然想和高句丽结盟,他们想干什么?
造反吗?
想到此处,顿时就有人激动的站起身来。
“陛下,倭国狼子野心,必须出兵征讨!”
随着他的站出来,满朝文武也陆续有人站了出来。
“陛下,臣愿为先锋东征倭国!”
“倭国必须要灭,否则我大唐国威何在?”
看着群臣如此激动,李世民的心中更加的疑惑了。
满朝文武都在请战,那么在上次的模拟之中为何没有成功东征?
突然,李世民一愣,随即就看向了李孝恭。
对方作为礼部尚书,虽然平日里不显眼,可却也是能否东征的关键。
而且最重要的是,倭国的遣唐使就在他的管辖之中。
“难道是他的拒绝,所以才导致没有东征?”
想到这里,李世民开口了。
“礼部,你怎么看?”
那边坐着的李孝恭闻言,连忙站起身来,快步走到朝堂中间。
沉思片刻,就拱了拱手。
“启禀陛下,臣以为凉王殿下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所以臣赞同东征!”
此话一出,李世民愣住了。
既然礼部都同意了,那么问题会出现在哪?
户部吗?
可问题是唐俭就站在朝堂之中请战的序列里。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李世民愁眉不解,明明才过了一天而已,怎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突然,李世民心中一愣。
“难道是因为老六来参加朝议?”
如果上次的模拟老六参加了朝议,那么他的模拟之中必然会出现议论东征被拒的消息。
毕竟对方刚才那份激动的模样,虽然很令他怀疑,但也证明他对东征倭国很上心。
可问题是。
仅仅只是让老六参加朝议就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实在难以想象。
所以虽然表面看起来是因为老六的参加朝会让事情有所改变。
但实际上另有他人,是一个因为老六而转变想法的人。
“到底是谁呢?”
李世民扫视了所有人,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与其纠结这个,还不如好好想想怎么东征倭国。
也正是因此,他立即看向了唐俭。
“户部!”
“臣在!”
唐俭拱了拱手。
“若是出动三十万大军东征倭国,需要筹备多久?”
此话一出,唐俭愣住了。
朝堂所有人也是目瞪口呆。
区区一个倭国,出动三十万大军?
这也太看得起倭国了吧?
看着众人满脸疑惑,李世民却很严肃。
“倭国虽然国小民寡,但终究隔洋跨海,需全力以赴才可拿下。”
“三十万大军虽多,但其实朕以为还远远不够。”
模拟器里老六那几乎神兵天降的军队都出动了二十万,还打了两年半。
他不认为自己这三十万大军够用!
但大唐终究比不上未来的大唐。
出动三十万已经到了快要伤筋动骨的地步,所以不能再多了。
在场的满朝文武听着李世民的话,顿时满脸肃穆。
不愧是英明神武的陛下,无论任何时候都是那么令人敬仰。
即便只是区区一个倭国,也不会麻痹大意。
“我们要学的,还有很多啊!”
群臣心中感慨,随即也齐刷刷的看向了唐俭。
面对万众瞩目,唐俭咬了咬牙。
冲李世民拱手道:“启禀陛下,三十万大军几乎是倾国之力。”
“且又要跨过大海,臣才疏学浅,一时难以计算筹备物资的所需时间。”
他原本以为李世民只会出动个一两万军队。
可没想到却直接翻了十倍!
这恐怖的数量着实令他难以想象,也超出了户部的承受范围。
李世民闻言,略微皱眉,最终说道:“那么出动十万呢?”
他不敢奢望大唐的十万军队能比得上未来那般模样。
但他觉得这十万大军最起码能在倭国站稳脚跟。
后续再经过十年乃至二十年的谋划,应该可以拿下倭国。
反正倭国那些白银矿,他是要定了!
“十万?”
唐俭心中苦笑连连。
但还是连忙拱手回道:“陛下,若是出动十万大军,军械粮草容易解决,但渡海的大船却难以及时打造。”
“所以臣预计会在两年之内才能筹备完毕。”
“两年?”
李世民略微沉吟,最终点了点头。
“那户部就立刻着手准备吧,两年后,必须要展开东征!”
听到这话,唐俭连忙拱手答是。
毕竟东征倭国虽然需要出动大军,但以倭国的实力,根本挺不住半年。
半年之内拿下这里,所耗费的银钱粮草还能承受。
至于说要问李世民为何要东征倭国,根本没有人问。
刚刚凉王都说了,倭国有意和高句丽结盟。
至于这是不是真的?
根本没有人去在意。
对武将而言,有仗打,他们干嘛在意那么多?
但其实对文臣一方来讲,这大概率是真的。
因为凉王与倭国无冤无仇,他总不能是在故意针对吧?
再说了。
就连掌管遣唐使的礼部尚书都觉得凉王所言非虚,又怎么会是假的?
其实李孝恭也不知道是真是假。
但他最近确实也听说了遣唐使行动诡秘,似乎是在丈量长安城。
原本并不在意,只觉得这些倭人仰慕大唐盛世而已。
可经李珉这么一提,他瞬间就警觉了起来。
无论是否为仰慕,可他们丈量长安城证据确凿,不可忽视。
所以也就那么顺水推舟罢了。
东征倭国的事情就这么被轻松的定了下来。
这直令李珉心中狂喜不已。
不过他的模样让朱棣和刘备都有些摸不着头脑。
“小六,那倭国有问题?”
毕竟无论是汉时,还是明时,倭国一直都是那个偏远小国。
所以他们不明白,为何李珉会对攻打倭国那么兴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