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79:离婚后,我成了大文豪 > 第一百三十一章 春风得意的朱盛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三十一章 春风得意的朱盛昌

胡为民和梁晓生庆祝后,他在下午见到了汪厂长。

午后三点的阳光斜斜地洒进厂长办公室,汪厂长正用搪瓷缸盖子拨弄着茶叶,见胡为民进来,立刻起身相迎,差点碰翻了桌上的文件堆。

“小胡来啦!”汪厂长热情地握住胡为民的手,力道大得让他怀疑自己是不是要被拉去演武打戏,“快坐快坐,尝尝我这新到的龙井。”

胡为民刚沾到沙发边,汪厂长已经麻利地倒了茶,动作快得像是怕他跑了似的。茶香氤氲中,两人聊到了《甜蜜蜜》。

“汪厂长。”胡为民捧着茶杯,斟酌着词句,“我虽然不知道《甜蜜蜜》的成本,但这部电影也是我看着拍摄完成的,电影拍摄得很用心,光道具就花了不少钱。

按照现在的政策,中影只花七十万买断,北影厂难道不会亏本吗?”

“我何尝不知道。”汪厂长突然拍案而起,震得茶杯一跳,他背着手在办公室里转起圈来,活像只焦虑的老虎,“但政策摆在这里,中影不肯多掏钱,我们制片厂用心拍肯定是赔钱的,拍一部赔一部,现在有国家兜底还好说,但难保有个万一啊!”

胡为民问:“汪厂长,如果按照我的小说拍《黄飞鸿》,成本比《甜蜜蜜》高是肯定的。具体高多少,我是外人,不太懂,但七十万铁定不够。这部电影拍出来注定要赔本,您还是决定要拍吗?”

“你说得对,电影想要原汁原味展现出清朝末年,光搭建外景都要花不少钱。就凭厂里的预算,还真不一定够。”

“汪厂长,您有什么打算?”

“归根结底,还是要提高预算!”

汪厂长叹道:“我还得去跟中影拍桌子,要么他们放开统购统销,要么他们提高收购价。只有我们制片厂有钱了,才能拍出来好电影。”

“政策方面,想变不容易吧?”

“还是得看《甜蜜蜜》能卖多少拷贝,还有观影人次。这些数据要是都高了,我也有底气去和中影拍桌子。”汪厂长又道:“这件事是我的任务,小胡你负责把剧本做好就行。”

“您放心,我心里有数,肯定耽误不了剧组筹备。”

“你这么说,我就放心了。”

胡为民又和汪厂长聊了一阵,才告辞离开。

他算是看出来了,汪厂长叫他过来,就是为了安他心。

至于有没有其他目的,他暂时不清楚。

不过,他对推进这个项目,信心还是挺足的。

胡为民相信,只要《甜蜜蜜》拷贝卖得好,观影人次创纪录,不怕汪厂长不去找中影“拼命”。

当然,现在说那些还早。

就像汪厂长说的,和中影谈判是他的任务,而胡为民的任务就是早日完成《黄飞鸿》的剧本。

……

七月的燕京骄阳似火,燕大校园里已是一片静谧。

此前经过第一轮选拔,文学社几十号人,作品能进入第二轮的只有寥寥十几人。

这些幸运儿中,有家住燕京的,也有来自外地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本地学生显然更占优势——他们可以随时来校修改作品,与胡为民当面交流。

这虽称不上绝对公平,但对这些文学青年而言,能获得这样的机会已是莫大的幸运。

即便这次未能入选,未来还有的是机会。说到底,能否入胡为民的法眼,最终在《故事会》上发表作品,关键还得看真才实学。

在众多投稿者中,胡为民最看好的当属查剑英、陈建公和刘振云三人。前两位是经验丰富的老手,文字功底扎实;后者则是天赋异禀的新秀,虽初出茅庐,其处女作已显露出超越许多老社员的潜力。

这些日子,胡为民可谓春风得意。审阅学生作品时,他的嘴角总挂着掩不住的笑意。这也难怪——《孩子王》上市仅半月,销量便势如破竹地突破四十万册。这样的成绩,放在当代文坛堪称奇迹。

“还有谁!”胡为民在心里呐喊着。

同样欣喜若狂的还有朱盛昌。当初正是他一力主张,人文社才以千字十元加万册5%版税的条件签下胡为民,更冒险地将首印量定在十万册。这个决定,几乎押上了他的职业前途。

按照社里惯例,若一年内十万册未能售罄,他必将受到严厉批评,晋升主编的希望也将化为泡影;若能如期售完,算是功过相抵。可谁曾想,仅仅半个月,《孩子王》就卖光了首印量。这不仅证明了他的眼光独到,更为他竞争主编之位增添了重要砝码。

朱盛昌站在办公室窗前,手中青花瓷茶杯传来的温度熨帖着手心。

窗外,发行科的老刘正疾步走过,蓝色工装后背已被汗水浸透,腰杆却挺得笔直。这些日子,凡与《孩子王》有关的人,个个都神采飞扬。

“老朱!”主编秦昭阳端着保温杯踱进来,紫砂壶盖随着步伐轻轻碰撞,“下一期《当代》的选题会由你主持。”

朱盛昌转身,难掩惊讶:“主编,这……”

他喉结滚动,几十年的人生里首次尝到春风得意的滋味。

他清楚记得和胡为民签约前的那次会议上,当自己说出\"印数稿酬万册5%加首印十万\"时,会议室骤然凝固的空气。

“《孩子王》大卖,让老卫在同行面前挣足了面子。加上你是慧眼识珠的伯乐,老卫觉得是时候给你加担子了。”秦昭阳手指轻轻敲击桌面,笑着道。

“主编,具体这个担子有多重?”

“编辑室副主任,这个担子能担得起吗?”

“定不负总编和主编厚望!”朱盛昌声音微微发颤。

秦昭阳的话让他振奋不已。

比秦昭阳和卫总编年轻十余岁的朱盛昌,已是资深编辑。

从《中南工人报》记者到《工人日报》编辑,再到人文社编辑组长,他一步一个脚印走来,更是《当代》创刊元老之一。

如今晋升副主任,无疑为他打开了通往主编之门的通道。

多年耕耘,终见曙光。

“老朱,依你看,《孩子王》最终能卖多少?”

朱盛昌道:“百万册不在话下,只是时间问题。”

“百万级销量的严肃文学作家,他还这么年轻,前途不可限量啊!”秦昭阳感慨道。

朱盛昌点头道:“有些人天生就是当作家的料,胡为民便是如此。”

秦昭阳若有所思:“《燕京文艺》因他销量暴涨,《孩子王》又创奇迹。我倒要看看,他的新作《芳华》能在《当代》掀起多大风浪。”

“《芳华》的质量毋庸置疑”朱盛昌谨慎道,“唯一需要观察的,是读者对这类题材的接受程度。”

秦昭阳有些苦恼:“唉,这个小胡好是好,就是盯着的人太多了。”

“他是年轻作家中少有能保证销量的作者,大家对他关注高也是正常的。”

“老朱,你和胡为民关系不错,继续保持下去,就算不能拿下他接下来的所有小说,只要保持有好关系,咱们总不会亏的。”

“我明白了,主编。”

秦昭阳走后,朱盛昌兴奋地捏紧拳头。

他恨不得立刻跑去找胡为民,向他约稿。

朱盛昌可是知道,胡为民最近正在创作一部历史小说。

听说这部小说是以秦国统一六国为主线,对标的是姚雪银的《李自成》。

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年轻,要写历史小说,还对标文坛巨擘的《李自成》,听着怎么都觉得不可思议。

但这个年轻作者如果是胡为民的话,似乎不是那么难以想象。

为什么相信胡为民?

如果是熟悉他的人,肯定不会这么问。

因为他是这半年来,崛起速度最快的作家,写了多部大卖的中篇小说。

最绝的是,他写的小说题材多样。其中《甜蜜蜜》开创了改开后的爱情小说类型,而《孩子王》更是让他打响了知青小说的名头。

有这么多成功案例在,胡为民写历史小说,成功的概率也不小。

朱盛昌自觉签下胡为民新作的可能性不小。

当代杂志社背靠人文社,背景过硬,渠道铺遍全国,有舍得花钱,他不信同等条件下,会有作者选择其他杂志社。

当然,他也不会自大到认为万无一失。毕竟胡为民新作还没有写完,双方没有签约,一切就都还是未知数。

他现在要谨防别人打感情牌,尤其是《燕京文艺》的编辑。

说到燕京文艺,张德宁最近半个月很少笑过。

自从《孩子王》单行本发行后,便在图书市场上一骑绝尘,销量将排名第二的小说甩得车尾灯都看不到。

也许,有人会觉得张德宁应该高兴。因为《孩子王》的销量证明了当初她是对的,胡为民和他的小说值得开高价。

但现实是,张德宁很不开心。

那可是四十万册啊!

要是当初燕京出版社听她的,开出一个胡为民难以拒绝的价格,现在放声大笑,畅想《孩子王》最终销量的就是他们了。

可惜,他们和大卖作品失之交臂。更可怕的是,对手是背靠人文社的当代。

如果之后胡为民再有新作,燕京文艺如何竞争的过对方?

她觉得,自己应该在局面变得糟糕之前,先行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