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赶海1979,海洋成为我的后花园 > 第140章 年的第三产业精神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服务意识!

或者叫做“用户体验感”。

陈暮没想到,自己会在1979年,在这鹏城的小渔村,给大家讲授,什么是‘用户体验感’。

“陈暮村长,这可是新名词,用户体验感。”沈婉钧咀嚼着。

“对啊,我也是第一次听说。这京城上学那么多年,可从来没听说过这个词!”一旁的苏念之也是好奇。

至于其他人,就更不可能听说过了。

老村长都是一脸懵逼。

可谓是懵逼树上结懵逼果,砸到树下懵逼的我。

陈暮无奈,只能开始解释。

煤油灯在渔村会议室的土墙上投下摇晃的光斑,二十几张被海风晒得黝黑的面孔围坐在长桌旁,桌上摆着粗瓷碗和开裂的笔记本。

陈暮站在用木板拼成的\"讲台\"前,手里的树枝在泛黄的挂历纸上写下“用户体验感”五个大字,墨汁渗进纸纹,像极了渔村码头被潮水反复冲刷的木板。

\"先给大伙讲个故事。“陈暮吹了吹笔尖的墨渍,目光扫过前排抠着脚趾的虎娃,”去年我在港岛跑船,看见个卖奶茶的阿婆。她那摊子破破烂烂,铁皮炉子咕嘟咕嘟煮着红茶,可排队的人能绕三条街。为啥?因为阿婆给每个买奶茶的人多添半勺炼乳,还会问‘够不够甜?要不要加冰?’就这两句话,让她的生意比隔壁连锁茶餐厅还好。\"

老村长吧嗒着旱烟袋,烟锅子敲得桌板咚咚响:\"哥哥仔村长啊,你别跟俺们拽文辞。啥体验感,不就是伺候人嘛!俺们渔村祖祖辈辈卖鱼卖虾,谁讲究过咋‘伺候’买家?\"

\"叔,这跟伺候人可不一样。“陈暮从裤兜里掏出个皱巴巴的塑料钥匙扣,上面印着港岛某酒楼的广告,”您看这玩意儿,酒楼白送的。可拿到它的人,下次吃饭十有八九还去那儿——这就是让客人觉得‘被惦记着’。现在公社卖鱼,把鱼往码头一扔,称完拉倒,客人连个挑拣的地儿都没有,浑身溅满泥水,下次宁可多跑十里路去县城买。\"

沈婉钧翻着账本插话:\"上回我去县城粮站买粮票,售货员把票证摔在柜台上,连正眼都不瞧人。我多问了句有没有细粮,那大姐说'爱吃不吃,不吃滚蛋'。\"

她顿了顿,算盘珠子打得哗啦响,\"要是咱们食堂能让工人吃舒服了,说不定能多赚点?\"

\"不是多赚点,是能赚大发了!\"陈暮抓起桌上的粗瓷碗,\"假设这碗是咱们的米饭。工人辛辛苦苦干了一天,浑身臭汗走进食堂,要是咱们板着脸递俩冷窝头,他们填饱肚子就走,下次还来不来?可要是给他们递把蒲扇、盛碗绿豆汤,让他们觉得‘这地儿把咱当兄弟’,他们不光自己来,还能带仨工友来!\"

虎娃他爹挠着后脑勺笑:\"陈村长,您这说法新鲜。可蒲扇要钱,绿豆汤也要钱,咱图个啥?\"

\"图个长远!“陈暮掰着手指头算,”一个工人一顿饭花五毛,要是吃得不痛快,下月准换地儿;要是吃得舒坦,他每月能在咱这儿花十五块。咱花两毛买把蒲扇,换来十五块的生意——净赚十三块八!要是有两千个工人呢?\"

老村长的旱烟袋突然掉在地上:\"乖乖,那就是两万七千六!\"

\"这还没完。\"陈暮从帆布包里掏出张皱巴巴的报纸,头版刊登着《人民日报》关于改革开放的社论,\"看见没?上头说要搞市场经济,以后卖啥都得靠本事抢客人。现在鹏城满大街都是工地,可没一家食堂能让工人舒舒服服吃口热饭。咱们要是把‘体验感’做足了,不光能赚工人的钱,还能赚城里人的钱——等将来高楼盖起来,西装革履的老板们也会来咱这儿吃饭,就图个舒坦!\"

苏念之推了推眼镜,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公式:\"我在京城读书时,去国营饭店吃饭,服务员比客人还横。有回我点了盘熘肝尖,等了俩小时才上桌,菜都凉透了。要是咱们能做到'上菜快、态度好、饭菜热',肯定能杀出重围。\"

“我们家苏会计说得对!”陈暮用树枝在墙上画了个对比图,左边写着‘国营食堂’:排队两小时、冷菜冷饭、爱答不理;

右边写着‘渔村食堂’:风扇蒲扇、热汤热菜、笑脸相迎。

“现在的服务行业为啥烂?因为都是'官老爷'做派,觉得'我有的是客人,你爱来不来'。可以后不一样了,遍地都是买卖,客人有的是选择,谁把他们当上帝,谁就能赚钱。”

老村长咳嗽两声,掏出泛黄的账本:“哥哥仔村长,咱村办食堂,光买空调就花了六十多万块,这要是赔了...”

“不会赔!”陈暮打断他,\"我算过账:一台空调1800块,能让五十个工人吃得舒心。每个工人每月多花十块钱,五十人就是五百块,三个多月就能回本。再说了,咱们还能卖汽水、冰棒,这些零嘴的利润是饭菜的三倍!\"

说到这儿,陈暮突然提高嗓门:“大伙知道港岛的酒楼咋赚钱吗?他们连客人上厕所都有人递毛巾、喷香水!为啥?就为了让客人觉得‘这钱花得值’。咱们现在穷,做不了那么讲究的事儿,但至少能做到‘三个一’:一句问候、一杯热水、一个笑脸。就这三条,就能把国营食堂甩在身后!”

当然,其实这话,陈暮有点吹嘘了。

为啥呢?

因为港岛的服务有多差,那是人神共愤的。

那服务就恨不得你给我快点吃完滚蛋一般。

当然,那指的是那些小的港式茶餐厅。

客流量大,服务员少,所以态度都拉胯。

真要那种装修上档次的,那服务态度极好。

虎娃突然举手:“哥哥仔村长,那啥是第三产业?”

“问得好!”陈暮摸了摸虎娃的头,“种地打鱼是第一产业,建厂做工是第二产业,咱们搞食堂、卖服务,就是第三产业。以后啊,第三产业会比前两个都赚钱!你们想想,等大家都吃饱穿暖了,还想干啥?想下馆子、想逛商场、想让人伺候着——这就是第三产业的天下!”

老村长捡起旱烟袋,若有所思地说:“照这么说,咱村以后不打鱼了,改伺候人?”

这话说出来,大家都有点膈应。

虽然打渔穷啊,但老子乐意!

老子不伺候人!

现在赚钱了,还得去伺候人。

那膈应。

“不是伺候人,是让人愿意花钱买咱们的‘用心’。”陈暮从包里拿出个塑料袋,里面装着从港岛带回来的“一次性筷子”和“餐巾纸”。

“就说这筷子,港岛酒楼都用这玩意儿,干净卫生,客人用着放心。咱们可以把筷子换成竹制的,刻上‘渔村食堂’的字样,临走还能让客人带走——这就是‘体验感’!”

苏念之摸着一次性筷子点头:“这东西好,既环保又能打广告。要是每个客人都带走一双,相当于免费给咱们做宣传。”

“没错!“陈暮越说越激动,”以后咱们还要搞‘会员制’:吃满十顿饭,送一顿免费汤;介绍五个朋友来,送半只烧鸭。还要在食堂里挂电视——别管有没有信号,摆着就是个气派!工人干活累了,来咱这儿看看热闹,喝口冰镇汽水,就算不吃饭,也愿意在这儿待会儿——这就是‘用户粘性’!“

老村长听得直摇头:\"哥哥仔村长,你说的这些太超前了,咱渔村哪有这条件?\"

\"条件都是人创造的!“陈暮一拍桌子,震得粗瓷碗直晃,”当年咱们连电灯都没有,现在不也用上空调了?只要咱们敢想敢干,就能把小食堂做成大买卖。我敢打赌——十年后,全中国的饭馆都会学咱们这套‘体验感’的玩法,谁学得早,谁就能赚大钱!\"

说到这儿,他突然放缓语气:\"大伙知道我为啥这么拼命折腾吗?因为我去过港岛,见过人家的服务业有多厉害。人家一个餐厅服务员,月薪比咱们村主任还高,为啥?因为他们把‘伺候人’变成了一门学问,变成了能赚钱的本事。咱们现在穷,没见识,但不能没志气——咱们要当这改革开放的弄潮儿,让全中国都知道,鹏城渔村的食堂,才是最懂客人的地方!\"

煤油灯的火苗突然蹿高,将陈暮的影子投在墙上,显得格外高大。

沈婉钧低头看着账本,笔尖在“用户体验感”旁边画了三个着重号;

老村长吧嗒着烟袋,眼神里少了困惑,多了精光;

虎娃攥着一次性筷子,仿佛握着未来的钥匙。

窗外,南海的夜风裹着潮气扑面而来,吹得墙上的“用户体验感”五个字沙沙作响,像极了春潮拍打礁石的声音——那是新时代的前奏。

陈暮知道,今天这场在煤油灯下的\"启蒙课\",或许正在改写一群泥腿子的命运。

当大多数人还在琢磨如何种地打鱼时,他们已经站在了第三产业崛起的前夜。未来的中国,将会涌现无数个\"渔村食堂\",而他们,正是这场商业革命的第一批播种者。

\"散会吧。\"陈暮吹灭煤油灯,月光从窗棂漏进来,照亮了桌上的算盘和账本,\"明天开始,咱们先给食堂订做一万把刻字竹筷。记住——从今天起,咱们卖的不是饭菜,是‘让客人舒服’的本事!\"

人群陆续散去,虎娃突然拽住陈暮的衣角:\"哥哥仔村长,那啥时候能看电视?\"

陈暮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快了。等咱们赚了钱,不光要电视,还要装电话、通马路,让全中国的人都知道,咱们渔村的食堂,才是最有‘体验感’的地儿!\"

夜更深了,渔村的狗叫声此起彼伏。

陈暮望着窗外闪烁的星空,想起港岛那盏永不熄灭的维多利亚港灯塔——此刻的鹏城,正如黎明前的海面,看似平静,却已暗藏汹涌的潮汐。

而他,即将带着这群泥腿子,在这浪潮中划出第一道闪亮的航迹。

第二天,一大早陈暮就跑去鹏城去找人定制了筷子。

不过,考虑到这种筷子可能会被人带走。

当然,不是可能,是一定会。

这年头,什么东西能顺走,那就一定会顺走。

没办法,家里啥都没有,穷,能顺回去的一定会顺回去。

对此,陈暮也没有什么瞧不起的。

穷怕了。

你非要说穷也要骨气,那是没错。

对于这种人,陈暮很是尊敬,敬佩,但是大多数人是做不到的。

如果这个节骨眼上去横加指责,那就容易将人逼急了。

逼急了,啥事都做的出来。

很多的人并不是什么坏人,就是被生活所迫,犯了错。

的确,犯错了就要受到惩罚,但完全没必要因此上纲上线,将人往绝路上逼。

很多时候,得饶人处且饶人,给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远比肆无忌惮的指责要强的多。

毕竟,每个人出生是不一样的。

一个出生以来生活就优越的人,去斥责每天吃饭都成问题的人,为何喜欢贪图小便宜,这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陈暮也是普通家庭出生,大学也打工赚过生活费。

所以,也能明白普通人的艰难。

而穿越来到了这小渔村,1979年的小渔村,就更是明白,大家生活的艰辛。

那是真的艰辛,可不是书本上轻飘飘几句话。

什么‘不为五斗米折腰’,什么‘廉者不受嗟来之食’,什么‘贫贱不能移’等等。

那就是笑话。古往今来,最先屈服的,都是那些世家门阀子弟。

所以,他们自我标榜‘识时务者为俊杰’,自我美化‘忍辱负重,卧薪尝胆’。

阿呸~~~~陈暮唾他们一脸唾沫星子。

陈暮走进一家竹器作坊,作坊里弥漫着竹子特有的清香,匠人们正低头忙碌,刨花纷飞。

“老板,我要订做一万双刻字竹筷。”陈暮对着正在打磨竹筷的老师傅说道。

老师傅抬起头,上下打量了陈暮一番,“刻字?你这要求有点新鲜,刻啥字?”

“就刻‘渔村食堂,欢迎再来’,再加上咱们渔村的地址。”陈暮掏出一张写好字的纸递给老师傅,“另外,我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在筷子尾端做个小机关,比如刻个凹槽,然后配上一个小竹牌,竹牌上也刻字,只有把竹牌插进凹槽,筷子才能正常使用。这样一来,客人要是想带走筷子,就得连竹牌一起拿走,竹牌体积大些,相对没那么容易藏起来顺走,而且竹牌成本也不高,就算丢一些,损失也能接受。”

老师傅摸着下巴思索片刻,眼睛一亮,“嘿,你这想法有意思!行,我试试看能不能做出来。不过价格可能得比普通刻字筷子贵上2分钱。”

“没问题,只要能做出来,钱不是事儿。”陈暮爽快地答应下来。

“不过,就算如此,那真要被人拿走了,那也是很容易的事!”老师傅想了想提醒。

你弄这么精细,最后不还是要被人拿走吗?

人想要顺走,那就一定能顺走,你阻止不了。

“我知道,但是这样,他们就会更珍惜!”陈暮笑说。

多余的话,陈暮就不会和这老师傅说了。

因为,筷子制作出来,本来就是给人顺走的。

顺走的人多了,他们也就不舍得扔了。

你要那种普通的一次性筷子,顺走了,搞不好就随手扔掉了。

那就可惜了。

对于陈暮来说,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所以,陈暮弄点小机关,让他们觉得精致,然后舍不得扔。

假如,最后真的每一双筷子都被人顺走,甚至可能顺走个几十万,几百万,那太好了。

那就是免费的广告啊!

这可比陈暮去花钱打广告效果还要好。

在等待筷子制作的时间里,陈暮无聊地去电器商店逛了逛。

此时的电器商店里,寥寥几个顾客正围着仅有的几台黑白电视张望。

贵!现在一台黑白电视机,三四百元。

这年头三四百元,普通家庭能买得起吗!

还是超小的,12寸的。

不过在这个年头,已经是不得了的东西。

当然,陈暮就是纯妥妥的闲逛。

要买,陈暮会去港岛买大彩电。

黑白电视,没意思。

看着那画面,陈暮就有点受不了。

宁可没有,也不能看黑白电视机。

过了约莫一小时,陈暮回到了竹器作坊。

“老板,你的要求我们都可以做到。如果你大批量定制,那么每一双筷子,我们可以给你3分钱的价格!”老师傅认真说。

其实如果不是陈暮非要在尾部弄那个小机关,1分钱一双筷子就行了。

哪怕刻字!

毕竟又不是人手工去一双双刻字,也是有机器的。

当然,说是刻字,其实也就是印刷而已。

而且竹子这东西,不值钱。

真不值钱。

为何?

竹子长的太快了。

你一不留神,竹子就一人高了。

“行!那我先订1万双,不,10万双筷子。”陈暮说,“这是3000块钱,我直接给你全款!”

老师傅都傻住了。

这,这,就3000块生意谈成了?

这可是3000块啊!

老师傅都激动了。

“嗯,你先帮我做。最好速度要快点。做完了,我在看情况,应该是还会再订的。”陈暮笑说。

本来这就是一次性筷子,就是给人用了扔了。

免得还要洗,多麻烦。

只不过现在这年头,你要直接说筷子任由人带走,那全国任何一家餐厅老板,甭管餐厅大小,都会跟你急。

所以,陈暮也不好直接跟村民说,这筷子就是给人带走的。

就是花钱给人带走的。

这要说出来,大家就不舍得了。

所以,就让大家顺走。

你顺你的,我花钱订我的。

互不干扰。

回到渔村,陈暮立即召集村民开会,宣布了筷子的计划。“大伙听好了,咱们的筷子要做成特别的样式,虽然可能会多花点钱,但这是为了长远考虑。以后客人拿着咱们的筷子出去,就是在给咱们打广告。”

“还有,昨天虎娃说什么时候能看上电视,这个嘛,现在也没几个电视台,我们公寓也在修,村里的电路改造也是个问题。干脆,我去港岛买10台大彩电,放在食堂。正好食堂也有空调,还能吃饭,大家就去食堂吃饭看电视好了。”陈暮笑说。

众多村民听了,却没有高兴,反而有点担忧。

“怎么了?”

“哥哥仔村长,这电视放食堂,要是被人弄坏了咋办?”有村民担忧地问道。

“咱们可以制定个规矩,在食堂里设置‘爱护电视,人人有责’的告示牌,要是有人故意弄坏,就得照价赔偿。但我相信,只要咱们把氛围营造好,大家都会爱护的。”陈暮耐心解释道。

“要是还是有人不爱护呢?”虎娃有点抬杠地问。

“阿牛哥,你说应该怎么办?”陈暮一笑,望着身后不远处的曾阿牛。

“那就抓起来,让他赔偿。不赔偿,就送他去派出所。”曾阿牛一脸杀气。

如今,他身上可是带着从当初袭击渔村的港岛飞虎队身上卸下来的手枪。

手枪这东西好,小巧,好隐藏。

而如今,可没有去哪儿都搜身的习惯。

当然,手枪如今只给曾阿牛他们六人标配了。

其余人,陈暮是不敢的。

那太容易出事了。

这六人,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心理素质,那都是经得住考验的。

陈暮相信他们。

并且,如今的他们也受到过一定的军事化训练。

这个人,是老村长找来的。隔壁村一个刚刚退伍的老兵。

是参加越战后,受了伤就退役了。

老村长听闻后,将其请了回来训练曾阿牛等人。

人那可是侦察兵退役。

那教的东西都是刚刚的。

所以,如今曾阿牛等人,虽然还不能说是精锐,但绝对比以前要强太多。

如果飞虎队再来,陈暮相信曾阿牛他们一定不会像上次那样,被打的那么惨。

“所以,大家不用担心。重要的是,明天我们餐厅正式营业。第一天,可能会比较乱,比较忙。如果大家看见了,不用去帮忙。如果真想帮忙,就去维系一些秩序就好了。”陈暮宣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