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有意提出了几个建议,目的就是为了要对宋时轮进行强刺激,开始学会用现代化的思维去逐步推进一村一地的改革,用现代化的理念在点滴间推进制度上的改革。
就看宋时轮能消化多少、能吸收多快吧,希望,不要让他失望。
听到这些闻所未闻的理念,宋时轮不禁瞪大了眼睛,他的眼睛如同陈博一般,荡起了一层又一层的精光,那同样是新知识撞击旧体系带来的强烈震撼。
刚才大执事所说,每一个词儿都透着无比的博大精深啊,若是深思进去,每一个词甚至都代表着一个强大的理论体系,他甚至都不敢去深入地想。
因为一旦思考开始,他就会陷进去,无法控制地开始深度思考。
“有时间,咱们细细地聊,现在,咱们不急,还是一点点地来,我的要求就是,宋大人……”
李辰刚说到这里,宋时轮就是脸一沉,摆手道,“大执事,我现在不是朝廷的人了,那个朝廷跟我也没关系了,我只是玉龙河新村的人,所以,别再叫我宋大人了,可好?”
李辰一怔,不禁哈哈大笑了起来,“好好好,那就叫你……唔,宋执事,你是我之下,第一副执事,也是常务副执事,可好?”
“我喜欢这个新的称呼。”
宋时轮也笑了起来,笑容中透着开心与英雄惜英雄的激动。
“好,宋执事,我给你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你先进行实地踏察,将玉龙河三村全都走访一遍,看我们现在存在的问题、难题,首当其冲要解决的是什么。
以此,衍伸到制度的顶层建设上来,应该如何未雨绸缪,先行建设。
调研时间为两个月,两个月后,给我你的建议和思考,如何?”
李辰笑问道。
“好!”
宋时轮重重地点头道。
“时轮兄,欢迎你的加入,这是我的荣幸,更是玉龙河新村的荣幸!”
李辰整理了一下衣襟,正了正颜色,伸出手去。
“大执事,这更是我的荣幸!你今天的一首诗,让我焕发新生,重新为人,再不是以前那个借酒浇愁、意志消沉、郁郁不得志的失意败官了!”
宋时轮再次激动了起来,同样伸出手去,与李辰重重地一握!
夕阳下,两个人握手的情景定格成了一幕意义非凡的油画,仿佛在这一瞬,刻印进了历史的时空版图之中!
……
肥料的事情进展得很顺利。
没用三天,才两天的时间,所有人就一起动手,严格按照李辰的要求,将复合肥全都下到了田里去。
现在是孕穗期,正是庄稼狂长的时候,肥料一上来,会最大限度地增加颗粒。
至于能有多大的效果,也只能等着孕穗期结束,灌浆期的时候再上一遍肥。
那个时候,就是定产量的时候了。
但李辰想着的,却并不是肥料仅仅自用。
任何时代,粮食生产都是大事,粮食当然越多越好。
如果仅是用来自用,效果有限。
所以,李辰准备将肥料全面推广出去,只有人能用,平阳县能增产,别的不说,以后他买粮食就方便得多了。
况且,卖肥料还能赚钱,又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共助合作社仅用半个时辰研究了一下这件事情便定了下来,由共助合作社专门组织那些头脑灵活、会做生意的人,由李辰出马车,将肥料运出去,在周边推销。
并且,实行提成制,一袋肥料五十斤三十文钱,谁卖出去一袋就可以提成三文钱,多劳多得。
卖肥料剩下的钱,李辰与合作社五五分成,他也得回回血,不能完全义务付出奉献。
平阳县周围有将近八万垧地,真要用起来,那肥料可多了去了,两三千万斤的肥料都不够的。
不过李辰现在正在加快速度制肥,他相信,只要老百姓看到成果,毫无疑问,一定会买他的肥料的。
第二天,村子里车子就络绎不绝地出去了,玉龙河货郎开始四处推销起肥料来。
至于能卖多少,百姓认不认可,那就全靠那些货郎的一张嘴了。
……
平阳县。
林氏盐业。
李辰站在盐铺的二楼上,负手向下望过去。
下方对面临街处,新开了一家规模极大的布店,不过那店的名称倒是有趣,叫做“林李布庄”。
别人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林辰倒是清楚。
分明就是林灵儿用两个人的姓氏合在一起成立的这个布庄子。
至于布料,当然是李辰提供的。
现在他这边委实产能过剩,玉龙三村将近六百女工,每天生产至少一百五十匹布。
新香寨那边,每天也生产至少五十匹布。
全加在一起,两百匹。
那可是每天。
虽然现在要存起至少三千匹布料,留做两边人越冬使用,可那也就是十几天的事情罢了。
剩下的布匹,李辰总不能留着当传家宝,是必须要进入市场流通的。
林灵儿抢着要做布匹生意,倒也让他少操了不少的心。
要不然,做布料生意还要加入行会,还要办一系列的手续,还要纳税什么的,十分琐繁,有人去做这件事情当然再好不过了。
布庄今天刚刚开业,鞭炮的余烟还未散尽,往来的人们络绎不绝,虽然布庄很大,但里里外外,依旧是人满为患。
因为布庄的布料质量实在太好了,再加上开业大酬宾,买啥啥便宜,挤得跟蒸豆包似的,不时就有人被踩丢了鞋子、走丢了孩子、找到不着老婆汉子。
反正就是两个字,热闹!
“辰辰……”
身后响起了一个甜得发腻的声音,正是白玉香。
这些日子她一直在外运盐、护盐,忙得团团转,这一次是才去了盐田运粗盐刚回来。
不过成效也很明显,好大的一个车队,运回来二十万斤粗盐呢,足能保证李辰那边的精盐坊开工了。
李辰的精盐坊规模越来越大,女工也是越招越多,每天光是消耗掉的精盐就要超过一万斤,忙得不可开交。
如果没有源源不断的货源供应当然不行。
好在这方面林灵儿未雨绸缪,早就想到了,一方面在市面上直接收购粗盐,另外一方面自己组织人力运盐,最大限度地保证了李辰那边的精盐坊原料不缺,不断地将精盐制造出来,卖向市场。
据说,现在林灵儿的精盐生意已经遍布了寒北,寒北几乎所有的富户都吃上了她的精盐,甚至还有胆大的商贩开始冒着奇险,运送精盐出关,卖向了更远的地方。
所以,尽管精盐卖到了十一两银子一斤,却依旧供不应求。
毕竟,这属于快消品,吃完了还得再买的。
不过,这一句“辰辰”,也让正在看向楼下布庄的李辰捏了捏眉心,转头看向了身后走来的白玉香,“你能不能好好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