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重生1961:媳妇让我帮扶小姨子 > 第二百七十三章 超前的技术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七十三章 超前的技术

陈诚停在棚子入口处,神色平静地解释。

“这个,我管它叫‘大棚’。原理很简单,利用这层薄膜,白天吸收太阳光照,晚上能有效减少热量散失,保持棚里面的温度相对稳定。”

“这样一来,就算外面天寒地冻,里面也能让一些比较耐寒的作物继续生长。”

“大棚?保持温度?冬天……继续生长?”

这几个词组合在一起,让几位农学专家瞬间瞪大了眼睛。

这……这不就是他们最近在研究的‘可控环境农业设施’的雏形吗?!

戴眼镜的老专家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

他们省农科院最近确实立项了一个课题,就是研究如何在北方冬季利用设施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以解决冬季蔬菜和部分经济作物的供应问题。

可那还停留在理论推演和小型实验室模拟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十万八千里。

怎么……怎么这个年轻人这里,竟然已经有了成型的、看起来还在实际运作的成品?!

不光是专家,连沈中书也惊呆了。

他之前听汇报,只以为陈诚是找到了某种绝妙的粮食或种子保存方法,或者是发明了什么特别高效的农具,就已经觉得是天大的功劳了。

万万没想到,陈诚竟然能在冰天雪地的冬天里,让作物继续生长?!

这简直是颠覆了他对农业生产的认知。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眼前这个用于种植中草药的大棚,还只是陈诚根据现有材料弄出来的“简易版”。

他脑子里那个经过改良设计、保温性能和结构强度都更上一层楼的“升级版”大棚,效果还要远超这个。

短暂的震惊过后,怀疑的情绪再次占据了上风。

那微胖的专家第一个嗤之以鼻,言语尖锐,想从陈诚这大棚里抓点破绽出来。

“哼!说得倒轻巧!保持温度?冬天生长?年轻人,吹牛也得有个限度!就这么一层破塑料布,能有多大用?我看也就是个样子货!”

“沈秘书,不是我们不给面子,您看看,这不明摆着是瞎胡闹嘛!真让我们白跑这一趟!”

“是啊是啊,”另一位专家也连连摇头,“纸上谈兵谁不会?这要是真能行,那我们这些搞了一辈子农业研究的,不成废物了?”

他们宁愿相信这是陈诚为了邀功而弄出来的噱头,也不愿相信一个毛头小子能解决他们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沈中书被他们说得脸上也有点挂不住,面露尴尬之色。

他看向陈诚,带着一丝询问的意味:“陈诚同志,这棚子里……方便进去看看吗?”不管是真是假,眼见为实。

“当然可以。”陈诚毫不介意他们的质疑,坦然地掀开了大棚的简易门帘,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一股与外界截然不同的暖湿气流扑面而来。

几位专家和沈中书下意识地跟着走了进去。

下一刻,当他们看清棚内的景象时,所有人都如同被施了定身法一般,僵立当场,嘴巴不自觉地张开,眼睛瞪得溜圆。

只见不算宽敞的大棚内部,一垄垄规划整齐的土地上,密密麻麻地生长着一片绿油油的草药。

这些草药每一株都生机勃勃,叶片肥厚,颜色鲜亮,不少甚至已经结出了花苞或者细小的果实,眼看着就快要成熟了。

长势之好,简直比夏天露天种植的还要喜人。

哪里有半点“样子货”的痕迹?!这分明就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药圃。

“这……这……这怎么可能?!”之前还满口嘲讽的微胖专家,此刻结结巴巴,手指着那些草药,声音都在颤抖,“这……真的是在冬天种出来的?!”

“我的天……长得太好了……这湿度,这温度……”

戴眼镜的老专家快步走到一株草药前,小心翼翼地蹲下身,仔细观察着叶片和土壤,眸子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和狂热的光芒。

“是真的!完全是真的!这种生长环境控制……他是怎么做到的?!”

其他的专家也纷纷围了上去,抚摸着叶片,查看根茎,脸上的怀疑、嘲讽早已被彻底的震惊和狂喜所取代。

他们终于相信了,眼前这个年轻人,真的创造了一个奇迹。

沈中书激动得心脏都快要跳出来了。

他猛地抓住陈诚的手臂,声音因为兴奋而微微发颤。

“陈诚同志!你……你这个技术!太重要了!这简直是……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啊!这个技术,能不能……能不能贡献给省里的农科院?”

“有了这个,咱们省冬天吃菜难、药材短缺的问题,就有希望解决了!”

陈诚感受着手臂上传来的力量,脸上露出一丝微笑,点了点头。

“沈秘书,您放心。这大棚技术,我本来就没打算藏着掖着。这次能这么快拿到省里的批条,解决了村里的燃眉之急,多亏了您和徐书记帮忙。”

“这技术,就算是我,代表靠山屯,回报省里恩情的一点心意吧。”

沈中书激动得声音都有些变调,紧紧攥着陈诚的手臂,仿佛生怕他跑了似的,满脸红光。

“陈诚同志!我代表省里,代表徐书记,更代表全省盼着吃饱穿暖的老百姓,谢谢你!谢谢你啊!”

他心中狂呼,若是这大棚技术真能推广开来,解决北方冬季蔬菜和部分经济作物难题,那对于整个国家都是难以估量的贡献。

而他沈中书,作为发掘者和推动者,功劳簿上必然有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然,这一切还得提前测试一下。

之前还满脸倨傲的几位专家,此刻早已没了半分先前的矜持。

那戴眼镜的老专家带头,一脸羞愧地凑上前来,对着陈诚深深一躬。

“陈诚同志,是我们有眼不识泰山,先前多有冒犯,还请你千万不要往心里去!你这技术,真是……真是神了!”

“是啊是啊!陈诚同志,我们为之前的无知道歉!”

“您这才是真正的实践出真知!我们这些在实验室里闭门造车的,跟您一比,简直是井底之蛙!”

几个专家七嘴八舌,脸上写满了敬佩和急切,看向陈诚的眼神,活像饿了三天的狼看见了肉骨头,恨不得把他脑子里的东西全掏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