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农家穷叮当,医术科举两手抓 > 第223章 省了一笔花魁赎身银子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3章 省了一笔花魁赎身银子

“买!买!”

卢广耀连忙把银子塞到屠大人怀里,“屠大人说的哪里话,有了这次交易,我拿您当亲哥哥看待,您放心南下的船只一定安排妥当,只是这七十万石的粮食钱我可都给您了!”

“这粮食……”

屠大人满意地将银票踹进怀里,铁扇似得手哐哐往卢广耀的后背上拍,“哈哈,粮食你放心,只要拿着我的条子,到邢州驿馆随便你拉,左右老子这个官当的憋气,卢三公子你给钱痛快,都拉走也没什么!”

西北驻军五万。

低阶士兵一年粮饷十五石。

朝廷的军粮饷银半年发一次。

三百多万石。

短短才十几天能都叫这个姓屠的给卖了?

卢广耀千万个不信,听了姓屠的这话,他当即掩盖不住内心的雀跃,连连跟屠大人道谢,甚至还要给花魁香姐赎身,一道给他送到船上去。

屠大人自然乐得省银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卢广耀揣着屠大人亲笔写的条子心满意足地从沉月楼离开。

两个时辰后。

吴俊源躲过沉月楼的眼线,从后巷的窗户跳下去。眨眼的功夫人就消失在原地。

西街另一处,桥头小酒馆。

吴俊源顺手把脸上的猪皮扯下,仍到城内河里,掏出银票递给谢宁,“事儿成了,还给你省了一笔赎花魁的钱!”

“对了,城外的人什么时候撤走?”

宿川城外驻扎的粮食商人,一多半全都是吴世英弄来的大山里土匪,还有一部分安边老兵。

至于出来商谈的商人,则是吴俊源特地跑桐州弄来的江湖骗子

谢宁掸了掸银票,自己留下三十万两,分吴俊源三万两,起身道:“今夜,寅时之前全部撤走!”

一百万两的粮食,七十万多万石。

卢广耀天黑之前出发去了城外的庄子,紧急调派人手。

出城的时候,看着商队的成片的帐篷,呼吸都在兴奋。

他要发横财了。

这笔买卖一成,往后他爹、他二叔再不能压制他。

没准他能挤掉江南的老大,一举成为卢家的第一继承人。

可当卢广耀带着呼呼啦啦人手,越往北走越觉得不对劲,去往邢州的夜路上差不多全都是脸熟的世家们。

打听了一下,世家全都是带着人手去搬粮的。

卢广耀登时警铃大作。

直觉不好。

京城。

安边一封大捷军报,抵达朝廷。

乾元帝大悦,但军报之后,是一封让他意外至极的请封折子。

折子上说,安西侯赵瞿亭父子已于一月前战死,安西侯现军备三万,缺粮少钱,安西军几年未发放粮饷,军纪难持,是安西侯养子杨惑,力挽狂澜挽救战场危局,多方筹措粮草,拼死抵抗才杀得吐蕃人大退,特此向陛下朝廷请封继任安西侯。

折子上洋洋洒洒几千字。

其意思十分明白。

以前的老安西侯爷俩全挂了,现在的安西军能打胜仗,全是老安西侯的养子主持大局。

现在军队在人家手上。

你们朝廷得给个说法。

得给个名分。

再有,也得给钱。

胜仗都打了,好几万人卖命,朝廷不能一毛不拔,一点钱不给太说不过去。

安边地区抵触偏僻,乃是先帝坚持派兵征伐来的结果。

乾元帝年过五十,这一辈子圣明之时不过尔尔,面对不断崛起的四海强敌,只想固守江山,当个守成之君,至于那穷乡僻壤安边,一不是赋税高产,二粮食百姓没多少,安边人还都是民风彪悍的刺头。

丢与不丢,无甚所谓。

反正都有西北的廖吉昌在中原要塞那里扛着。

至于到底封不封那个叫杨惑的为下一任安西侯,乾元帝很是头疼,封了,就得拿钱,不封人家手握几万兵将,不管是反水攻打西北,还是彻底跟吐蕃搅合到一起都足够头疼。

一连几日上朝,大臣们都为此事吵闹不休。

十天后。

册封新任安西侯的事,拖到不能再拖。

安阳公主驸马,兵部侍郎许赦之道:“陛下,安西侯养子既然能挽战局为大捷,必然有其过人的本事,臣跟詹大人的意思是,既然安边是我大宴疆域,天朝之威岂有被蛮人屡次威胁的道理,既然安边有人能力挽狂澜,安西侯除了世子以外也无其他子嗣,不如就册封了这杨惑为下一任安西侯!”

“许驸马此言差矣!”

户部姚冰道:“安西侯次子的确于战场有功,但安边三年上缴朝廷赋税少之又少,若册封他为一方节度使,那军饷从哪里出,几万兵将的口粮可不是力挽狂澜就能解决,都得户部真金白银往出拨,年初中书省朝议,许驸马可能没参加不知道,年初定下的开支里头可没有这一项!”

鸿胪寺魏宣持反对意见,他道:“陛下明鉴!邺城、幽州洪涝,南疆瘟疫,恭州暴动去年都已经解决,今年四海升平,西北安边战局屡次大胜,乃是陛下天威所至,安边虽然地处偏远,但耕地不比西北少,而且早先没跟吐蕃打仗的时候,吐蕃太后可是大力支持两国通商。”

“若是安边局势稳定,朝廷予以支持,假以时日稳定下来,局面必定大大有利于朝廷。”魏宣道:“所以臣肯定陛下,册封杨惑为安西侯!”

“臣附议!”

“臣附议!”

户部虽然出头反对,但那是立场不同,大宴的所有钱粮都是从人家口袋出,不精打细算日子过不下去。

但其他朝臣可是看的明明白白。

那个姓杨的能打仗,打胜仗,把吐蕃一击退回腹地老巢,正如魏宣所言,若是这姓杨的将安边发展起来,来日又是一方封疆大吏。

此时站出来支持他,绝对是不要成本的人情。

并且最重要的是,皇帝绝对乐意看到四海宾服,大宴疆域稳定,户部拿点小钱出来,就能稳赚名声,对朝廷只有好处绝无坏处。

“爱卿们所言都有道理!”

乾元帝稳坐龙椅,经过这些天纠结,他心里的天秤已经偏向安西侯的养子。

“那就……”

“陛下,臣有本奏!”

乾元帝册封的话刚要说出口。

谏议大夫张晨道:“启禀陛下,几天前臣家中西北的亲眷来京省亲,告知臣,就在本月初,西北民间市场商户竞争严重,原本是商人之间逐利各州府衙门履行监管职责即刻,可我的那名亲戚却说,此事在西北造成极大轰动,发起者正是博武爵李武,还有西北节度使廖大人的高徒,名叫谢宁的秀才!”

“不光此,西北坊间还流传,户部拨发军饷也被他们拿来逐利,此等违逆朝纲的行为实乃大罪!”

“还请陛下明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