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抗战:晋西北两个李云龙,我不信 > 第164章 引入苏械装备,制造加强型掷弹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64章 引入苏械装备,制造加强型掷弹筒

楚云飞一阵错愕,部队已经如此拮据了吗?

看来急需解决一下后勤弹药供应问题。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执行起来可不容易。统帅部自己也紧巴巴的,先不说能不能拿出武器弹药供应独立军。

就算他能拿出来,怎么运输到西北?

光运输就能累死一大批人。

之前晋绥军有兵工厂,弹药尚能供应,现在兵工厂被日本人夺了去,质量不佳的晋造装备,想用也没有了。

再加上楚云飞已经脱离晋绥军,不可能从老西那补充后勤物资。

每次跟第二战区要弹药,晋绥军那边表面上热情,但关于军备支援的事,始终在打太极。

独立军迫切的需要一批外援物资,苏械也好,国械也罢,补充几百万发子弹,才有机会在开春拿下武城,与日军独立混成旅团分出胜负。

炮弹方面尚且充足,关键是子弹,不足以支撑攻坚战。

不当家不知道油盐米贵,不当土皇帝永远不知道养一支部队有多难。

既要花钱,又要筹备粮草,还得筹备军械。

吃的、穿的、用的,每一样都需要他李峰操心。

大权在握,必然是千条万缕都需要他来决断。

楚云飞叹了口气,“一切全靠云龙兄运作了,看来急需引入一批苏械装备及弹药。我也委托晋绥军、中央军的朋友,想办法筹备一批子弹、手榴弹,加强部队储备。”

“我刚刚遇到了毛子那边的联络官,说是有意援助我们一批军火?”

李峰仰起头来,咬了咬牙。

“算是件好事儿,就是不知道对方能有多大的慷慨了。”

“这件事云飞你亲自去盯,苏械师的装备,伊万诺夫少校的援助,还有日常所需的汽油柴油,都想办法搞一批来,钱财方面好说。”

楚云飞点了点头,借助此次山城大大露脸,他还能跟一些同学找找关系。

只要舍得花钱,物资还是能搞到一批的。

两人分别行事,楚云飞去接待伊万诺夫少校,邀请对方到46师参观。李峰则让人找来了冯牧,对方盘点云中城的工厂,要与归绥军工合并。

原本破旧狭小的厂房被推倒重建,缴获的机床设备统一调度到了他的手上。

如此大张旗鼓的折腾了半个月,得给李峰来点惊喜才行。

冯牧骑着摩托车飞奔指挥部,到了门口来了个漂亮的转弯,随后急匆匆的跑了过来,手上还拿着最新的成品,一件升级后的掷弹筒。

“军座,军座……”

这小子甩着头发,一进来就把掷弹筒拍在了桌子上。

“看看,新出产的好玩意儿。”

日军这掷弹筒,射程短,精度差,基于缴获的掷弹筒的运作方式,冯牧带人进行了优化。

炮筒的长度延长,扳机式击发装置简洁实用,筒身一侧还加装了精准的标尺,方便战士们调整射击角度,精度跟射程都有了一些提升。

射程能达到900米,比日军的700米多了200米射程。

精度上也有了标尺核对,不像小鬼子的玩意儿,只能靠老兵手感,45度角盲射。

掷弹筒这玩意儿算是轻步兵的小神器,缺少50\/60毫米迫击炮的时候,可以拿着它提升班排火力。

想要跟鬼子硬碰硬,要在基层火力上优于对方,李峰准备趁机调整战术。

步枪、步枪弹都很紧张。

但这玩意儿并不是战场上的主要杀伤武器,战场的杀伤武器还是火炮、机枪。

轻步兵所依赖的无外乎是掷弹筒,掷弹筒+步枪能有多少突击火力。如果是掷弹筒+冲锋枪,将大大提升班排的作战能力。

可以考虑在每个连内组建一个突击排,多装备掷弹筒跟冲锋枪,专门负责解决擅长猪突战术的日军,不再跟对方茫然的拼刺刀。

“仿造冲锋枪没有难度吧,原来太源那边已经仿造了大批的汤姆逊,军工厂很多工人都是从那出来的,把质量提升提升,优先生产这两种武器。”

“其余的全力制造手榴弹、子弹、炮弹,步枪靠缴获仿造能撑一撑。”

冯牧深吸口气,

“行吧,谁让你是老大呢,按你的要求来。”

李峰一口气批给他十几个工厂,如果连这点都搞不定,谈什么独立军的专有军工厂。

利用休养生息的三五个月时间,必须把军工厂顶进正轨。

缺少人手就扩招,不会就培训,发动群众,提高产能,这种事可以找赵刚取经,他擅长组织能力。

日军手上原有的弹药分装厂,月产手榴弹2万余颗,到了冯牧手上,不能少于这个数量。

轻步兵所能依靠的杀伤性武器,不就是手榴弹、掷弹筒嘛。

掷弹筒的产量,每月不能低于150具,从炮筒锻造、切削,到击发装置组装、整体调试,每个环节由专人负责。

熟练工人一天能组装出 5 - 6 具掷弹筒,新培训的工人也能组装出2-3具。

李峰决定给冯牧一点压力,命人把赵刚调到了云中城。

委任他暂代后勤负责人一职,发动周边的人手,促一促生产。

务必要在开春之前,给独立军内的掷弹筒全部更换一轮。军内组织训练,就以班排为突击小组,专练掷弹筒,玩到睡觉做梦都在训练掷弹筒,到时候给小鬼子一个惊喜,打他娘的重机枪去。

化工厂、绥远铁厂、机械制造厂等,迅速合并成绥远军工。

召集工人6000余人,发动城内群众,有些零件组装就在家里进行,全民皆兵的状态,全民搓手榴弹。

由独立军给大家补贴,冬天既不能种地,也没有其他赚钱的手段。

帮助生产子弹、手榴弹,以此换取口粮。

生产效率瞬间就上来了。

夺回来的几个矿厂,也分别承包给自己人,安排人手进行正式的开采。

主要是铁矿、煤矿、有色金属矿,日军26师团投降的一千多辎重兵,全部安排到矿区干活。

俘虏的伪军,抓捕的汉奸一类,同样作为苦力,扔到矿区里赎罪。

这一环打通之后,矿产、冶炼、制造形成闭环,独立军的军工厂总算完整的运作起来。

月产子弹50万发,手榴弹4万枚,炸药数吨,迫击炮弹2000发(含掷弹筒弹),山炮弹300发。

这仅仅是刚刚起步,等工人熟练,新的设备跟流水线建立起来,产能还能翻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