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又一次漫过小院的竹篱笆时,桃树已高过了竹亭,枝桠间的桃花开得泼泼洒洒,粉白的花瓣落了满地,像铺了层柔软的锦缎。豆子晨起扫花,竹编的扫帚轻轻拂过地面,惊起几只蜷在花瓣里的粉蝶,翅尖沾着的花露簌簌滴落。阿砚蹲在桃树下,小心翼翼地将去年埋下的桂花葡萄酒罐挖出来,陶罐外壁裹着潮湿的泥土,带着草木的清香,揭开木塞时,琥珀色的酒液晃出细碎的光,香气漫溢开来,惹得豆子踮着脚张望,苏先生则笑着取出三个瓷杯,在竹亭内摆好。
酒液入口醇厚,带着桂花的甜香与时光的温润,三人浅酌慢饮间,檐下的风铃轻轻作响。豆子忽然想起初到小院时,桃树还只是株细弱的幼苗,如今已能遮天蔽日,她低头看着自己指尖因常年刺绣生出的薄茧,笑意漫上眉梢。阿砚见状,从袖中取出个小巧的竹雕挂件,是只蜷在桃花枝上的兔子,眉眼灵动,正是豆子的模样,他笨拙地递过去:“闲来雕的,配你的绣包正好。”豆子接过摩挲着,竹纹细腻,带着淡淡的竹香,心口暖融融的。
夏日的池塘愈发热闹,荷花亭亭玉立,粉白的花瓣映着碧水,锦鲤在荷叶间穿梭,偶尔跃出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岸边的青苔上,晕开细小的水痕。豆子坐在竹亭的栏杆上,绣着一幅《荷塘清趣图》,丝线在她手中流转,笔下的荷花仿佛要从绣布上活过来。阿砚则在葡萄架下搭了个凉棚,铺上月白的竹席,午后阳光透过浓密的藤蔓,在席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苏先生躺在竹席上,闭目养神,手边放着一卷《诗经》,蝉鸣阵阵中,偶有熟透的葡萄从架上滚落,“咚”地砸在竹席上,惹得三人相视一笑。
秋日的桂花依旧开得热烈,小院里处处飘着甜香。豆子今年新做了桂花酥,酥皮层层起酥,内馅是桂花与豆沙的交融,放在阿砚雕的竹盘里,精致得不忍下口。阿砚则用桃木雕刻了一套茶具,壶身刻着缠枝桂花纹,茶杯内壁还细细磨过,盛上热茶,香气更显绵长。苏先生的书法有了新的进境,镇上的书院特意来请他题写匾额,他推脱不过,写了“清欢”二字,笔力苍劲,带着小院特有的温润气息。夜晚,三人坐在院中的石桌旁,就着月光品茗,桂花落在茶杯里,泛起细小的涟漪,苏先生讲起古时文人的雅事,豆子和阿砚听得入神,夜色渐深,凉意渐浓,阿砚取来薄毯,轻轻搭在两人肩上。
寒冬雪落时,小院银装素裹,桃树的枝桠上积满白雪,远远望去,宛如玉树琼花。阿砚在雪地里堆了个雪人,戴着豆子绣的花帽,握着苏先生写坏的毛笔,憨态可掬。竹亭内,炭火正旺,豆子教苏先生绣简单的梅花,老先生眼神虽不如年轻人清亮,却学得极为认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