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直到看完衙门的衙差贴出了安民告示富贵心里那个乐就甭提了,还真是刚好瞌睡就有人递枕头。

富贵一扭头回到了茶语楼工地拉上李根寿上了马车直奔城北方家田庄而去。

“李老三我们出城寻木料和竹子,我听说这城北的虎头山有你需要的这东西,我怕先让人砍伐来后若不合你的意不就是白折腾了吗”?

“所以就拉着你一起过来看看”。

“哦哦这也没甚是个竹子就行何必费这么大麻烦”。

“就你这臭驴脾气你不点头同意谁敢自作主张”。

李根寿讪讪的一咧嘴要多难看就多难看。

他说话气人不假

他能抬杠也不假

但是他真不毒舌。

在李根寿认识的人堆儿里富贵就是他克星中的中一个。

另一个不用说了就是江先生了。

没办法一物降一物。

整个淮南府城坐北朝南面水筑城。

临江河像一条玉带一样在淮南城围了半弯自南向北而去。

城北的虎头山虽然不高但气势挺足。

绵绵大山方圆几百公里自北向南蜿蜒曲折在城北结下了最高峰形如虎头故名虎头山。

虎头山地表层土质厚实树木生长繁盛。

山上杂生着当地生常见的松树、毛竹、水杉木、等等诸多乔木。野生果树茶树还有诸多草药混合杂生。

这种多样性杂生山林算是老天赐给人们的一座宝山了。

一座山

一条河

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见证着岁月更迭日月轮回。

…………

方家的三百亩田庄就在山脚下不远处,而且都连成了片。

看着眼前大片大片的上等水田还有深秋金黄色的稻穗让富贵满足而沉醉。

这三百亩上等水田可比临江村不知强了多少倍,要是能收入囊中的话……

富贵想想激动不已。

看着眼前的一切富贵都激动的快走不动道了。

虎头山山势颇高土层厚实蓄水量很大。

顺山势而下有很多沟岔小溪滋养着山脚下这片土地。

“富贵还在这磨蹭啥,赶紧上山砍竹子,我看山上的水杉木也是不错的,完事后赶紧回店里,店里还有好多的事等着去做呢”。

李根寿不合时宜的声音打断了正在意淫中的富贵。

富贵没好气的说道。

“李老三你不是说不用看吗,还费那劲干嘛,回头我让人砍了去省得上山麻烦了”。

“走走走我们现在回城去”。

富贵说着三两步到了马车旁上了马车。

站在原地的李根寿一时脑子转不过弯来凌乱在田野中。

………

逛淮南府小馨儿是认真的说到做到。

每日里有佩兰陪着厚朴驾着马车走大街串小巷逛个不停。

茶楼酒肆

酒楼绸缎庄

粮食铺杂货店

胭脂店和书坊

衙门口水码头

伢行和镖局

………

小馨儿一个不落的都逛了个遍,要不是身份不允许淮南城的五家青楼估计小馨儿也一定会上去一一看个端详。

这可苦了长夜派过来护卫。

护卫长这么大就没有见过这样的主。

一个女娃家家的顶多逛个绸缎庄子水粉胭脂店大不了去个两三回也就罢了。

哪有这样的主像个货郎似的走大街串小巷没完没了的转悠。

这根本不是大小姐这活脱脱的是个街溜子。

护卫的抱怨也让长夜头大,方家的事一点线索也没查到而且马掌柜还催得紧。

一向自负的长夜只得向京城求援。

方家的事还得从上往下查。

长夜一经提议马掌柜方才开了窍。

这才让长夜的人收了手,否则他们若是这样折腾下去迟早会漏了痕迹。

若是漏了痕迹这方家和高家的这个屎盆子定会扣到他头上来。

连逛了八天淮南城的小馨儿终于消停了。

大概是逛累了躲在后院谁也不见。

然而小馨儿和佩兰却躲在书房里不停的在写写画画。

“小姐这淮南城的高粱、稻谷、小麦、米面等这些主粮比临江城便宜一些”。

“核算下来每千斤有一两半到二两的利”。

“猪肉、鸡鸭等小牲口的售价高过临江城比松山镇要高出许多了”。

“若是马婶的养猪场搬到淮南城来那可就多卖出不少银子呢”。

“佩兰你只看到了这一进一出少算了人工的工钱”。

“淮南府的工钱比乡下高出了近一成半到两成”。

“还有这铺子的租金如此抵扣下来就所剩无几了”。

小馨儿头也不抬的回道。

“是了还是小姐核算的精细佩兰想的欠周全”。

“佩兰我核算下来还是绸缎庄和胭脂水粉店价差是最大的”。

“不过这投下的本钱也大。而且这些店都是几十年的老店了,都各有自己的老主顾,一般的人一般的店真还抢不过他们”。

“浊酒的利尚可,不过可比不了我们家的临江醇”。

“茶叶利倒是惊人,这是我们家熟悉的买卖,怪不得当初公子刚炒出茶来的时候慎之又慎”。

小馨儿一边感慨的说着一边写写画画根本就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小姐这书坊的买卖我们也不托底核算不出来这一块的获利”。

“书坊这一块就交给钱海清和三哥他们”。

“钱海清是钱塘府的人北关老兵了”。

“这大半年来他从钱塘府到淮南府来往了不知多少趟了门道摸的透”。

“大掌柜说他也是个用心的这里的门门道道钱海清也摸的差不多了”。

“前一阵子钱海清托大掌柜在临江城囤买了一千本《千年等一回》第一卷和五百本第二卷。

“贩卖去了钱塘府和南樾府”。

“每本加价一到二两银子不等,刨去行路和打点的费用,这一单算下来盈利一千五百多两,钱海清倒是个赚钱的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