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不过没想到,杨广竟然还喜欢读书?我还以为登上了皇帝宝座之后,杨广就不会再维持之前的样子了呢!}

{杨广能挤下杨勇,成为太子,自身的学识也是不可或缺的,他喜欢读书不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吗?}

{亡国之君可不代表着他们没有才华!}

{大概是之前胡亥只知道吃喝玩乐的模样给我留下的印象实在太深了吧,让我总觉得亡国之君就是不学无术的人。}

{就算是不能继承皇位的草包皇子,皇家也不会让他们真的变成草包的,你信不信这些人随便拎一个出来,都能吊打我们!}

{就是,还有明朝的朱由检,虽然是亡国之君,但是这可是他哥都亲口认证的明君之姿,虽然最后也没能挽救了大名就是了!}

{隋朝就能收集这么多的书籍,实在是不容易啊!}

{可惜的是,这些书很多都毁于战火了,不然的话,我们现在能够得到的考古资料就会更多!}

{要背诵学习的东西也就越多!=。=}

{这倒是真的,而且隋炀帝杨广的藏书可是号称华夏历代之最!}

{就是因为这些书都毁了才会变成华夏之最的,要是隋朝的这些书保存下来,后面的朝代藏书量都能超越隋朝吧!}

{谁让隋朝正好处在这个节点上呢!}

隋朝。

隋文帝杨坚总算是看到了一点希望。

杨广虽然在浪费民力上着实昏庸,但是他的聪明才智不是假的!

哼,就算是亡国之君,杨坚觉得杨广也不可能干的全是坏事,这是一个父亲对于自己儿子的了解。

西安在看来,果然如此!

既然这样,这些好的东西他这个当爹的拿来直接用,这小子应该没什么意见吧?

科举制?这个天幕就之前就已经说过了,杨坚也跟独孤伽罗早就做好了推行的准备。

只不过收效并不怎么好,他们隋朝的问题很简单,根本就没有这么多的有才之人等待着皇帝去发掘。

能够读的起书的人,实在是太少,他们也不过是找到了一些察举制下的漏网之鱼罢了。

不过,相比起大臣们疯狂举荐自家子侄的行为,科举制在选拔人才上确实还是有点好用的。

“来人,有没有说说这个‘投牒自进’?”

杨坚问道。

虽然杨坚知道这个词的意思,但是他觉得自己作为皇帝,不太好给这些大臣做解释。

“回禀陛下,这个臣知道!”杨素起身回答。

其实这个词在他们隋朝,还不算很陌生,毕竟这是北齐的制度,而且除了自荐之外,这个制度在其他方面应用的还是挺不错的。

杨素向着杨坚拱拱手:“陛下,投牒制度,是当初北齐的一项制度,而且,在北齐,这项制度并不是用来自荐的,更多的是应用在其他方面。”

“在北齐,它是指一些司法文书的呈递,也就是投递诉状,更多的是在律法中使用,当初北齐可是出了一个非常着名的案子,百姓们因为觉得史书有争议,一直都在投牒抗议。”

杨素一板一眼的讲述着,没错,虽然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有了投牒,但是此时的投牒跟天幕上说的投牒,很明显不是一个意思。

杨坚轻轻咳嗽了两声:“朕记得,北齐的这项制度也是这么用的,原来还能发挥出别的用法吗?科举考试自荐?看来又是后世的延伸用法。”

“那罗延,不如我们也试一试?反正天幕都已经给出了正确的答案,我们不妨就试上一试!”

独孤皇后劝道。

作为独孤家的女儿,察举制确实能够保证还是世家门阀的苏独孤家的利益,但是现在,她是大隋的皇后,自然事事应该以大隋的利益为最优先!

既然科举制要比察举制有用,那就改!

秦朝。

秦始皇嬴政也一直都很想推广科举制,但是秦朝的国情根本就不允许!

一来,秦朝没有这么多的读书人,也没有这么多的人才可以供给他们考试发掘,二来,很多人还是不愿意出仕,在秦朝为官。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哪些人有才华,既然如此,他们哪里能够找得到在足够举办科举制的考生!

他们本来还在想,后世到底是用了什么样的法子才能集齐这么多的学生来考试,

嬴政自从知道了科举制的存在后,一直都在为考生来源而烦恼。

他本以为,后世凡是读书人,都在官府有备案,这样才能做到找到有学识的考生,后来他看了宋朝,知道什么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就觉得会不会是因为官府倡导读书,全民读书,才能举办科举。

没想到,科举制的开始竟然这么简单,不过就是让自认为有学识的人自己来报名罢了。

现在,经过了天幕的宣传,想来那些原本对大秦有偏见的人,也已经知晓了大秦的真面目,想来,应该会自己来报名的吧?

秦始皇嬴政看看下方的臣子们脸上挂着的黑眼圈,觉得选拔人才这件事,真的是势在必行!

他能用的人太少,从天幕上得到的知识又太多,再这样下去,他都怕自己的这群臣子哪一天突然就猝死一个!

“李斯!不,算了,尉缭,这事儿交给你了,你负责开辟一个能能够报名的‘投牒箱’!然后准备一下,凑够一场先考一次试试!”

“李斯,你和萧何,你们二人负责出考题,还有,王翦,你也参与一下,这次考试,打仗的将军我们也要培养一批!”

嬴政清冷低沉的声音在大殿之中回荡,大臣们眼神狂热的看向他们家的陛下:“唯!”

贞观年间。

唐太宗李世民之前也在跟房玄龄他们商量科举考试的事情,他们同样也不知道谁才是能够通过科举考试的有才之人。

李世民身边的这些人,要么是俘虏,要么就是当初的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凭借着自己的人脉给他举荐,然后靠着人格魅力才有了这满朝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