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三国:结拜关张,开局灭黄巾 > 第671章 不是要它被‘接\’,而是要它‘丢\’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71章 不是要它被‘接\’,而是要它‘丢\’

“辨炭明心?”周文远更加疑惑了。

青年书生似乎看出了他的疑惑,便从怀中取出一页纸,递给周文远。

“这就是我们所抄录的内容,兄台一看便知。”

周文远接过那页纸,只见上面印着一些文字,正是《火帖》的内容。

他默默地读着,指尖微微颤抖——他知道,这场火,已烧到了士林之中。

孙捕头再次踏上了前往北岭的道路。

这一次,他没有穿着衙役的制服,而是换上了一身便装,显得更加低调。

他这次来北岭,是带着任务来的。

县令大人给了他一份秘密的指令,让他务必将北岭白炭的事情调查清楚。

同时,他也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县令的私印副本,以及一份账册:李老爷三年来向县库虚报“炭税损耗”共计白银八千两。

孙捕头心里清楚,县令大人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并非是出于什么正义感,而是因为他嗅到了危险的气息。

李老爷在县里一手遮天,贪赃枉法,早已引起了众怒。

如果再不加以制止,恐怕会引火烧身。

孙捕头来到皓记酒馆,见到了陈皓。

他将县令的私印副本和账册交给了陈皓,语气沉重地说道:“陈掌柜,这些东西,或许能帮到你。”

陈皓接过账册,仔细地翻阅着,

“孙捕头,你为何要帮我?”陈皓抬起头,看着孙捕头问道。

孙捕头苦笑一声,说道:“我儿昨日问我:‘爹,你说好人会有好报,可为啥咱们家冬天烧的炭,比囚牢里还呛?’”

陈皓听完,沉默了片刻,然后抬起头,看着孙捕头说道:“你若想救你自己,就该让这声音传出去。”

当夜,孙捕头将副本投入驿站快马邮袋,收件人竟是都察院一名御史的门生。

宫中,老太监郑德全已经卧病在床多日。

他原本是宫中掌炭太监,负责“定神炭”的调配,然而,自从李贵妃得势之后,他就被贬到了冷宫,无人问津。

他觉得自己已经时日无多,每天只能躺在床上,回忆着往昔的荣光。

然而,就在他心灰意冷的时候,却忽闻小宦官议论:“尚服局新来的掌衣娘娘,让人拆了暖阁熏笼,换了个叫‘醒炉’的东西。”

郑德全听到“醒炉”二字,心中一动。

他强撑起身,命人取来一小块北岭“白炭”,投入铜盆点燃。

火焰纯白,无烟无味,片刻后,他睁眼长叹:“三十年了……这是我第一次看清自己的手。”

他颤抖着写下三字遗折:“请废迷炭。”托付旧仆秘密送往礼部某侍郎府上——那人正是周文远的座师。

深夜,皓记酒馆后院,陈皓站在院中,抬头望着天空中闪烁的星光,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就在这时,柱子急匆匆地跑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兴奋。

“掌柜的,沈瞎子来信了!”

陈皓闻言,转过身,从柱子手中接过一封信。

信封上,只写着一个“沈”字,字体苍劲有力。

他打开信封,取出里面的信笺,只见上面写着一行字:“火已燃,风将起。”

陈皓看完信,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他将信笺放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

“柱子,传下去,所有人准备……”

他的话还没说完,就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李芊芊快步走了过来,脸上带着一丝慌张。

“掌柜的,不好了,有人来了!”

陈皓闻言,眉头一皱,问道:“什么人?”

李芊芊摇了摇头,说道:“不知道,他们来势汹汹,好像是冲着我们来的。”

陈皓深吸一口气

他缓缓地转过身,看着酒馆的大门,

“开门。”凛冽的山风呼啸着,像是无数只无形的手,粗暴地撕扯着陈皓的衣袍。

他站在北岭最高的悬崖边,眯起眼睛,眺望着远方那条蜿蜒如龙的商道。

一辆辆满载货物的马车,如同辛勤的蚂蚁般,络绎不绝地穿梭其间。

那是希望,是即将燎原的星火。

“掌柜的!”柱子粗犷的声音由远及近,打破了山间的宁静。

他快步跑到陈皓身边,黝黑的脸上写满了兴奋,“醒炉居……醒炉居七日连开五城!京城、扬州、苏州……咱们的白炭,彻底火了!连镖局都在抢着接单,说是运一趟炭,比运金银珠宝都赚得多!”

李芊芊紧随其后,她那双灵动的眼眸中,也闪烁着激动的光芒。

她将一张写满名字的名单递给陈皓,轻声道:“掌柜的,这是十二名曾在万记酒坊任职的伙计。他们近日陆续逃离,都带着酿酒的绝活,投奔咱们在各地筹建的‘光明窑’去了。”

陈皓接过名单,默默地看着,指尖在粗糙的纸面上轻轻摩挲着。

万富贵,你终于也开始慌了吗?

他沉默了良久,抬起头,深邃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层层迷雾,直抵那高不可攀的权力中心。

“沈瞎子最近可提过皇宫?”他忽然问道,声音低沉而平静,却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力量。

李芊芊摇了摇头,如实答道:“没有,沈先生一直都只关注各地醒炉居的运营情况。”

陈皓笑了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狡黠。

“那就说明,他已经进去了。”

山风吹起他的衣角,猎猎作响,仿佛下一程的火焰,已在路上。

他转过身,大步向山下走去,留下一句话在风中飘荡:

“备车,去京城。”

沈瞎子依旧端坐在“醒炉居”的后堂,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仿佛永远带着一丝捉摸不透的笑意。

他指尖摩挲着一枚古朴的铜牌,那铜锈斑驳的表面,铭刻着常人难以理解的纹路——这正是三十六洞天联络信物,江湖上早已销声匿迹的隐秘势力,此刻却在他的手中悄然复苏。

但他并未急于动用这枚铜牌,而是深吸一口气,仿佛在酝酿着一场更大的风暴。

“吩咐下去,将最新一批的《火帖》夹入送往礼部、都察院官员家眷的年节礼盒中。”他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沙哑,如同夜枭的低鸣,“就说是坊间新潮的贺卡,图个新鲜。”

他那双紧闭的眼睛,仿佛能穿透重重阻碍,看到那些官员们收到这份特殊“贺卡”时的表情。

一场无声的渗透,正在悄然展开。

与此同时,在京城一处热闹的茶楼里,沈瞎子安排的说书先生正绘声绘色地加演《醒君吟》的首回。

“话说那天子坐于九重殿,满室香雾缭绕,绕梁三日而不散,端的是气派非凡!可忽闻窗外小儿唱着童谣:‘炭不清,梦不真’……”

说书先生的声音抑扬顿挫,如同利剑般直指那深宫中的昏聩。

台下听众如痴如醉,但却有一人面色骤变。

一个穿着青袍的小吏猛然起身,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茶楼。

他是礼部主事李维安的贴身书童,对那句“炭不清,梦不真”感受尤为深刻——他的母亲常年咳嗽,久治不愈,近日却因换用了醒炉居的“驱疫香包”,竟奇迹般地好转了。

当晚,李维安回到家中,心神不宁。

他屏退左右,独自拆开了堆积如山的年节礼盒。

当他看到那张夹在其中的《火帖》时,原本疲惫的神情瞬间变得严肃起来。

《火帖》背面,赫然题着八个字:“君若清明,火自无烟。”

李维安怔然良久,仿佛被一道闪电击中。

他放下手中的《火帖》,走到书案前,提起笔,在即将呈递的奏本边角,用颤抖的笔迹写下了几个字:“迷香之弊,或可议。”

宫中,老太监郑德全的病情愈发沉重,但他却拒绝服用御医开出的任何汤药,只是静静地躺在床上,等待着生命尽头的到来。

“阿福,你过来。”他用虚弱的声音唤来身边的旧仆。

“老爷……”阿福眼含泪水,心疼地看着奄奄一息的郑德全。

“把这份遗折,秘密送出宫城,交给礼部侍郎王元柏。”郑德全艰难地从枕头下摸出一份折叠好的奏折,递给阿福。

阿福犹豫道:“老爷,如今东厂耳目遍布六部廊下,咱们送去也是白送啊!刘九爷的人,恨不得把咱们这些老家伙都生吞活剥了!”

郑德全闻言,嘴角却露出一丝冷笑:“我不是要它被‘接’,而是要它‘丢’。”

阿福闻言,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

原来郑德全早已料到,这份遗折在送往礼部侍郎府上的途中,必定会被东厂的人截获。

他特意让阿福走尚衣局的偏门,故意经过刘九爷心腹番子巡值的路段。

果然,不出郑德全所料,次日清晨,这份写着“请废迷炭”的遗折,便出现在了刘九爷的案头。

刘九爷看完遗折上的内容,顿时勃然大怒,恨不得立刻将郑德全挫骨扬灰。

然而,他却又迟疑了——近来宫中的气氛颇为诡异,就连皇帝都抱怨“夜梦不安”,寝宫里总是弥漫着挥之不去的异味。

若是他贸然销毁这份遗折,日后恐怕会担上更大的责任。

“哼,老东西,死了也不让人安生!”刘九爷狠狠地将遗折拍在桌上,最终还是压下了焚毁的念头。

他却不知道,他的这一举动,正中沈瞎子下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