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血泪葫芦弯 > 第3章 第64章 最大的安慰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葫芦湾的晨雾还没褪尽,像笼着一层半透明的纱,许前进就被院坝里匀净的竹扫帚声吵醒了。

他翻了个身,炕席的篾条带着清晨的凉,轻轻硌着后背,是从小到大熟悉的触感。窗外的雾浓得像掺了棉絮,把院角的老槐树裹得毛茸茸的,扫帚划过泥土地的“唰啦”声,一声接一声,稳得像老座钟的摆,不疾不徐钻进耳朵里。不用睁眼,许前进也知道,准是香玲。

“醒了?”门口传来熟悉的嗓音,带着点晨起的沙哑。香玲扛着扫帚站在门槛外,雾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发根处的花白在熹微晨光里泛着冷亮的光。她穿那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袖口磨出了细密的毛边,边角处还缝着一块颜色略深的补丁,手里的竹扫帚柄被摩挲得油光锃亮——那是许和平十岁那年,跟着爹一起上山砍的水竹做的,一晃二十五年,扫帚头换了三回,柄却一直没舍得换。

许前进坐起身,揉了揉眼睛,看清爸的模样,心里莫名一酸:“香玲,这么早咋不多睡会儿?”

“习惯了。”香玲走进屋,把扫帚轻轻靠在墙角,顺手拿起桌上的搪瓷缸——缸身印着的“劳动最光荣”字样已经褪了色,却擦得干干净净——倒了杯晾好的温开水递给他,“风里来雨里去的,累了就好好歇着,别总惦记合作社的事。”

许前进接过杯子,指尖碰到搪瓷缸的凉意,心里泛起一阵涩。他记得年轻的时候,香玲也是这样,天不亮就起来扫地、喂猪、下地,晚上披着一身泥土味回来,粗糙的手掌里却总能摸出几颗硬糖,塞到他手里,糖纸在煤油灯底下闪着光。那时候的香玲,脊背挺得笔直,像后山的青松,能把他高高举过头顶,让他够到槐树上最高最香的槐花。可现在,香玲的背驼了,肩膀也有些塌,走路时脚步虽稳,却慢了许多,咳嗽声更是时不时就冒出来,像破旧的风箱,扯着嗓子似的,一阵紧过一阵。

“香玲,和平找我谈了合作社的事。”许前进喝了口温水,润了润干涩的喉咙,轻声说,“想法挺好的。”

香玲没立刻说话,只是走到炕边,伸出布满老茧的手,轻轻摸了摸炕席,像是在检查是否平整,又像是在琢磨着什么。过了好一会儿,她才缓缓转过身,目光落在许前进脸上,那眼神里有欣慰,像看到庄稼出苗时的踏实;也有担忧,像怕遭了霜冻的焦虑:“那就好?俗话说得好,老子英雄儿好汉,和平肯定继承了你的衣钵,所以无论什么事都能拿捏自如。”

“我知道。”许前进点点头,喉结动了动,“可我就想守着家里,守着你和娃。再说,咱葫芦湾山清水秀的,空气都是甜的,要是能把采摘园搞起来,说不定能让村里日子都好过点。”

香玲的嘴角牵起一丝笑意,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像晒干的核桃皮,深一道浅一道,却透着暖意:“行,想做就去做。我还能动,刨地、浇水、搭架子,都能帮你搭把手。”

许前进看着香玲,喉咙有些发紧,说不出话来。他知道,香玲从来都是这样,不管他做什么决定,只要是正经事,她总会无条件支持,哪怕自己要多受些累。

接下来的日子,许前进忙得脚不沾地。他跟着支书一起丈量土地,拿着图纸在荒坡上比划;去镇上的苗木市场挑树苗,货比三家,选最壮实的桃苗、梨苗;找村里的工匠搭建围栏,每天累得倒头就睡。香玲每天都跟着他上山,许前进不让他干重活,可他总是闲不住,要么拿起锄头帮着挖坑,动作虽慢,坑却挖得又圆又深;要么提着水桶浇水,顺着树苗的根部慢慢浇透;实在没事做,就坐在田埂上,吃上一阵子冰糖,看着许前进忙碌,时不时提醒一句:“慢着点,坡陡,别摔着”“树苗栽深点,根扎得稳,抗风”。

有一天下午,天突然变了脸,乌云像被打翻的墨汁,瞬间染黑了半边天,紧接着雷声滚滚,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许前进正在山上给刚栽好的桃树苗盖塑料布,怕雨水冲倒树苗,急得满头大汗。就在这时,他看见香玲打着一把旧油纸伞,深一脚浅一脚地跑了过来,手里还紧紧攥着一件雨衣。“快穿上,别淋感冒了!”香玲把雨衣递给他,自己的半边身子却露在伞外,蓝布褂子已经湿了大半,紧紧贴在背上,勾勒出佝偻的轮廓。

许前进接过雨衣,心里一阵发热,连忙把雨衣往爸身上推:“香玲,你穿,我年轻,淋点雨没事。”

“让你穿你就穿!”香玲的语气有些强硬,带着不容置疑的固执,把雨衣往他怀里一塞,转身就去帮他拉扯塑料布。雨水顺着香玲的头发往下淌,打湿了她的脸颊和脖子,宽大的额头上挂着水珠,可她却浑然不觉,只顾着把塑料布的边角压实,生怕树苗被雨水冲倒,被狂风刮折。

许前进看着香玲在雨幕中单薄却坚定的背影,眼眶突然就湿了。他想起那年冬天,香玲在山上砍柴时不小心摔了一跤,腿崴了,肿得老高,却硬是瞒着他,怕他担心,现在他才明白,香玲的坚强,从来都是为了他,为了这个家,像老槐树的根,默默扎根在泥土里,撑起一片天。

采摘园的树苗渐渐成活,抽出了嫩绿的新芽,像一个个好奇的小拳头,探着脑袋打量这个世界。许前进的劲头更足了,他又琢磨着在采摘园旁边建一个农家乐,让来采摘的游客能吃到地道的农家菜,尝尝葫芦湾的味道。香玲听说后,主动提出要负责农家乐的伙食,她拍着胸脯说:“我做了一辈子农家菜,蒸炸煮炖,保证让游客吃得满意,下次还来。”

于是,香玲每天天不亮就去菜园里摘新鲜的蔬菜,黄瓜带着刺,西红柿红得透亮,茄子紫得发亮;回来后就忙着洗菜、切菜、做饭,灶台边的火苗舔着锅底,滋滋作响,香味飘得老远。许前进心疼她,说要雇个人帮忙,可香玲却不同意,摆了摆手:“自家的活,自己干着踏实,还能省点钱,给你多买些肥料。”

农家乐开业那天,来了不少游客,都是冲着葫芦湾的美景和新鲜的果蔬来的。客人们围坐在院子里的八仙桌旁,吃着香玲做的柴火锅炖鸡、清炒时蔬、贴饼子,赞不绝口:“这才是小时候的味道!”“好久没吃到这么地道的家乡味了!”香玲站在灶台边,手里还拿着锅铲,听着客人们的夸奖,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像个得到老师表扬的孩子,眼角的皱纹都舒展开来。

许前进看着香玲忙碌的身影,看着她额头上渗出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心里充满了感激。他走过去,递给她一条干净的毛巾:“香玲,歇会儿吧,剩下的活让我来。”

香玲接过毛巾,擦了擦汗,笑着说:“没事,我不累。你看,咱这葫芦湾,山好水好,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夕阳西下,晚霞把天空染成了橘红色,游客们渐渐散去,采摘园和农家乐恢复了宁静。许前进和香玲坐在院坝里,看着远处的青山被晚霞镀上一层金边,近处的炊烟袅袅升起,手里端着温热的茶水,茶香混着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

“香玲,谢谢你。”许前进轻声说,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

香玲转过头,看着他,眼神温和得像葫芦湾的溪水:“前进哥,谢啥。你是一家之主,不听你的听谁的?”

许前进的眼睛湿润了。他知道,香玲的爱,就像葫芦湾的山泉水,平淡无奇,却滋润着他的一生;就像后山的青松,沉默寡言,却永远是他最坚实的依靠。没有华丽的言辞,没有惊天动地的举动,却在日复一日的陪伴和支持里,刻进了他的骨血。

夜色渐浓,星星爬上了天空,洒下点点星光,像撒了一把碎钻。院坝里的老槐树沙沙作响,像是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又像是在哼唱着古老的歌谣。许前进靠在香玲的肩膀上,就像小时候那样,感受着爹身上熟悉的泥土味和烟草味,心里充满了安宁和温暖。他知道,不管未来的路有多难,只要有香玲在,他就有勇气一直走下去。而他能做的,就是守着这个家,守着她和孩子,让他们安享快乐,让葫芦湾的日子,像这满天的星光一样,越来越亮,越来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