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一举拿下斯大林格勒,此消息传来,瞬间震惊了整个世界。遥想一年之前,局势尚不明朗,而如今大明王朝携手德军,在此地大获全胜,成功找回场子,为德军重塑尊严。这一辉煌战绩,犹如一针强心剂,极大地鼓舞了大明王朝与德军的士气。
此刻,整个世界都清晰地看到,德明联军在德苏明战场上正逐步迈向决定性的胜利。斯大林格勒的失守,对苏联而言,恰似一记重锤,狠狠砸在其脊梁之上。这座战略要地,不仅是苏联重要的工业枢纽,承载着大量军工生产任务,更是交通命脉的关键节点。它的沦陷,让苏联士气一落千丈,跌至谷底。苏军原本坚固的防线,因斯大林格勒的失守而出现巨大缺口,德明联军趁势长驱直入,得以进一步扩大战果,苏联的战局陷入岌岌可危的境地。
对于德军来说,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意义非凡。他们不仅重拾信心,更在战略上占据了主动地位,仿佛距离征服苏联的目标又近了一大步。整个苏德战场的天平,就此彻底向德明联军倾斜。斯大林格勒的失去,对苏联的军工体系造成了毁灭性打击。这里每月能生产八百辆坦克,占据苏联坦克产能的三分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此后,苏军获取坦克变得愈发艰难,战斗力的提升面临重重阻碍。
占据斯大林格勒后,朱由检果断下令,将苏联战俘押往附近的中东地区。在那里,他们将接受改造,投身于石油生产工作,或者被派往沙漠之中作战,为大明王朝的战略布局贡献“特殊力量”。
如今的苏联,国土面积大幅缩水,仅剩下莫斯科附近和乌拉尔工业区两块主要区域,翻盘的希望愈发渺茫。朱由检敏锐地捕捉到这一局势,迅速做出战略决策,开始向莫斯科方向集中优势兵力,准备展开一场决定胜负的战略决战。为此,他调遣伊犁装甲集团军群和霍普纳的中东方面军,总计九十三万兵力,沿着伏尔加河水道,气势汹汹地向莫斯科和乌拉尔工业区发动进攻。
至于三十五万土耳其军队,则被部署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他们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方面防范几个尚未被征服的小型加盟共和国,诸如乌兹别克斯坦等地可能出现的反抗行动;另一方面,全力保障经由土耳其运送过来的物资安全,确保德明联军的后勤补给线畅通无阻。
就在斯大林格勒战役捷报传来的当天,东线的德军在曼施坦因、莫德尔、克莱斯特三大元帅的率领下,士气高涨,迫不及待地发动了进攻。与此同时,驻守在叶列茨方向的东欧方面军,在林虎元帅的带领下,也如猛虎下山般发起了凌厉攻势,目标直指莫斯科附近的梁赞州。霍普纳将军则带领中东方面军,以雷霆之势攻击坦波夫,意图与东欧方面军形成夹击之势,一举拿下梁赞州的苏军。伊犁装甲集团军沿着伏尔加河水道迅猛北上,全力加强对乌里扬诺夫斯克的攻势。一旦成功拿下此地,整个东亚方面军将顺势进攻喀山和下诺夫哥罗德,从而把莫斯科和乌拉尔工业区彻底隔离,使其首尾不能相顾,断绝乌拉尔工业区对莫斯科的物资供应,将莫斯科孤立起来。
一时间,德明联军如黑云压城般兵临莫斯科城下,这一局势震惊了整个苏联,如同一场强烈的地震,让苏联上下陷入巨大的恐慌之中。在莫斯科周围,德明联军投入了四百多万兵力,如此庞大的军事力量,使得苏军的防守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压力,苏联的生死存亡,仿佛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间。
在这万分危急的情况下,为了强行给苏联续命,同时也是为了履行开辟第二战场的承诺,盟军决定在诺曼底方向发起登陆作战,对德国展开进攻,以此作为对约瑟夫求援的回应。
俗话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此刻,我们暂且将目光投向诺曼底方向。由于大明王朝投身于苏德战场,德军得以在西线保留了一定数量的兵力。然而,希特勒却固执地认为盟军的登陆地点会是加来,从而严重忽略了诺曼底方向的防御。这一误判,给了盟军可乘之机。
尽管隆美尔元帅凭借卓越的军事洞察力,为诺曼底地区多争取到了一个装甲师,但终究无力回天。德军的抵抗只不过多消灭了一些美军,将盟军的登陆时间多拖延了几天而已,最终盟军还是成功登陆。
盟军能够登陆成功,美军的强大实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兵力层面,美军的动员能力堪称惊人。国内庞大的战争动员体系迅速运转,大量训练有素的士兵源源不断地奔赴前线。而且,其完善的补充机制确保了作战力量的持续性,无论前线损耗如何,都能及时得到兵力补充。在装备方面,美军更是遥遥领先。海军的航母、战机与战列舰相互配合,牢牢掌控着制海权。航母上的舰载机如鹰隼般在空中盘旋,对德军阵地进行侦察与轰炸;战列舰那威力巨大的主炮,能在远距离外给予德军沉重打击。陆军的谢尔曼坦克性能卓越,凭借出色的机动性与强大的火力,成为战场上的攻坚利器;先进的火炮枪械更是让美军在地面作战中火占据优势。后勤保障方面,美军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与运输能力。跨洋运输有条不紊地进行,堆积如山的物资从本土源源不断地运往诺曼底海滩,确保了前线作战部队的弹药、食品、药品等物资供应充裕,没有丝毫短缺之忧。同时,美军的情报工作也极为出色,通过先进的情报收集手段与高效的分析体系,精准洞悉德军的部署情况,为作战计划的制定提供了可靠依据。再加上美军将领卓越的指挥才能,能够有效地协同海陆空三军,实现各军种之间的紧密配合与高效作战。
这是一场大国之间综合国力的对抗,很明显,德国输了,技不如人。
而在这场登陆作战中,登陆艇作为“急先锋”,其意义更是非凡。美军投入了种类多样、数量庞大的登陆艇。像LcVp小型登陆艇,身形灵活,在运输船与海滩之间来回穿梭,如灵动的鱼儿一般,快速地将士兵与装备输送上岸;LSt大型坦克登陆舰则宛如海上巨鲸,能够直接将坦克等重型装备运送上岸,为登陆部队提供了强大的火力支撑。这些登陆艇凭借出色的性能,在复杂多变的海况下依然能够稳定航行,突破德军精心布置的海上封锁与凶猛的火力拦截,将大批美军人员和物资源源不断地送抵诺曼底海滩,为登陆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
而这一切的发生,希特勒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为此,德国国防军高层对元首的决策多有诟病。甚至一些军官深感局势危急,认为盟军一旦在欧洲大陆站稳脚跟,很快就会收复法国和低地三国,进而直接威胁到德国本土。在这种绝望的情绪下,他们萌生了暗杀希特勒、向盟军投降的念头。毕竟,在当时的情况下,盟军的来势汹汹让部分人对德国的前景感到悲观,做出对盟军前景乐观的判断也似乎变得容易理解。
此时的德国,再次陷入了两线作战的困境,确切地说,是三线作战,因为在意大利战场,德军依旧深陷泥潭,迟迟无法解决战斗。由于德国将大部分兵力囤积在莫斯科附近,以应对德苏战场上的关键决战,导致其他战线的兵力严重不足,捉襟见肘,面对盟军的进攻,显得力不从心,难以组织起有效的防御。
眼看德国又一次陷入军事危急之中,为了解救德国的燃眉之急,朱由检经过深思熟虑,向德国提出建议,放弃挪威。如此一来,德国便可以撤回三十多万德军,将这些兵力调往西线,加强西线的防御力量。然而,这一建议却遭到了希特勒的强烈抗议。至于这一决策最终能否成功实施,一切都还是未知数,局势的发展犹如一团迷雾,让人难以捉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