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大唐凌烟志 > 第297章 李大恩大败突厥颉利可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7章 李大恩大败突厥颉利可汗

武德四年(621年)四月,当秦王李世民正率领唐军主力在洛阳城下与王世充激战,同时分兵阻击窦建德来援之师时,北方边境突生变故。在虎牢关大战的三日前(四月二十七日),突厥颉利可汗抓住唐廷北方防务空虚之机,亲率数万铁骑南下,突袭雁门关,意图趁火打劫。

同年正月十三日,唐高祖李渊任命胡大恩为代州总管,封为定襄郡王,并赐国姓“李”,命李大恩徙镇雁门,总管代、忻、蔚诸州军事,专责剿抚石岭以北寇盗。

此前,李大恩虽以雷霆手段平定代北匪患,并威慑颉利暂退,但突厥始终觊觎雁门要地。到了四月,颉利可汗侦知唐军兵力分散,遂集结精锐南下,企图一举攻破边关。

这日清晨,代州城门外突然响起急促的马蹄声。守城官兵循声望去,只见一队风尘仆仆的骑兵疾驰而来。为首之人高举令牌,在晨光中闪烁着寒光。

守城将领定睛细看,正是唐军斥候分队的信物,立即喝令道:\"速开城门!\"

兵卒们闻令而动,迅速移开沉重的路障。随着城门缓缓开启,这队人马如疾风般冲入城中,马蹄声在青石街道上激起阵阵回响。

报——!突厥颉利可汗亲率数万骑南下,前锋已过马邑,距雁门不足百里!\"斥很快,候急促的禀报声在代州总管府内回响起

李总管大恩猛然起身,铠甲铿锵作响,目光扫过堂下诸将:\"果然来了。诸位,突厥趁我大唐主力南征之际来犯,此战关系北疆存亡,当如何应对?\"

副将苏烈抱拳道:\"末将请命率轻骑前出,依托长城烽燧节节阻击,迟滞敌军。\"

\"不可。\"参军崔文摇头,说道\"突厥来势汹汹,野战恐难抵挡。不如固守雁门,待其师老兵疲...\"

\"守?\"降将张魁突然冷笑,道\"当年老子...末将在黑风岭落草时,最不怕的就是官军龟缩城里。突厥人若围而不攻,分兵劫掠四野,不出旬日,雁门便是孤城!\"

张魁此话一出,堂中一静。片刻,李大恩忽然抚掌大笑:道\"张将军此言切中要害!\"他

李大恩说着,步走向沙盘,\"继续部署道:传令:其一,苏烈率两千轻骑即刻出发,沿长城燃烽示警,遇小股敌军则歼之,遇大军则避其锋芒;其二,各营即刻坚壁清野,城外粮秣尽数焚毁,水井投毒;其三——\"他重重拍在沙盘北侧山谷,\"张魁,你带旧部三百,潜伏于此。待突厥攻城受挫,便截其粮道!\"

正如李大恩所料,当颉利可汗亲率大军抵达雁门关下时,眼前景象令突厥将士们倒吸一口凉气,只见方圆数十里内,农田化为焦土,水井尽数填埋,连一棵可供战马啃食的枯草都不曾留下。巍峨的雁门城墙上,唐军旌旗猎猎,守军弓弩齐备,却始终紧闭城门,拒不出战。

恼羞成怒的颉利下令强攻。突厥士兵连续三日展开猛攻,在唐军密集的箭雨和滚木礌石下伤亡惨重,城下堆积的尸首散发出阵阵腥臭,引来成群的乌鸦盘旋不去。

到了第四日傍晚,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转眼间暴雨倾盆,将突厥大营变成一片泥沼。就在突厥人困马乏、士气低落之际,漆黑的雨夜中突然响起震天的喊杀声。

原来是李大恩亲率五百死士,借着雷声掩护,从城门暗道杀出。这些精挑细选的勇士个个身披轻甲,手持陌刀,如鬼魅般突入敌营。与此同时,熟悉本地地形的张魁带领三百精锐,趁着暴雨掩护,绕到突厥大营后方,将数十辆粮车付之一炬。熊熊火光穿透雨幕,将夜空染成血色。

次日黎明,颉利可汗站在泥泞的营帐前,望着被雨水浇透的旌旗、四处溃散的士兵,以及北方山谷中仍在冒烟的粮车残骸,终于长叹一声:\"定襄狼果然名不虚传!\"

随即,颉利下令撤军。此役过后,突厥各部闻\"定襄狼\"之名而色变,代北边境由此获得了长达五年的太平岁月。每当秋高马肥之时,总有突厥贵族提议南下,但每每提及雁门关下的惨败,便无人再敢轻举妄动。代北边境由此赢得数年太平。

李大恩率军大败颉利可汗的消息传至长安,朝堂上下振奋不已。唐高祖李渊闻讯,欣然对群臣道:“李大恩此战大挫突厥锐气,实乃我大唐之福!”

然而,未等群臣庆贺完毕,边关急报再至,称突厥虽败,却仍扣留大唐使臣,毫无归放之意。高祖李渊面色骤沉,拍案怒道:“颉利狂妄至此,真当我大唐可欺?”

李渊当即下令,亦扣留突厥来使,以示强硬。

其实,突厥与大唐的积怨早已埋下。当初,处罗可汗暴毙之前与刘武周割据势力勾结,屡犯并州。高祖为息兵戈,曾派太常卿郑元暃前往劝诫,晓以利害。然而处罗可汗傲慢无礼,拒不听从。不久,处罗竟突然暴毙,突厥人疑心郑元暃暗中下毒(其实是以此为借口),便将他强行扣留。

李渊当时不愿事态恶化,又遣汉阳公李瓌(李孝恭之弟)携重金前往,试图安抚继任的颉利可汗。不料颉利得寸进尺,竟要求李瓌行跪拜之礼。李瓌身为大唐宗室,岂肯屈膝?断然拒绝后,亦遭扣押。更甚者,突厥连左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也一并扣留下来,嚣张至极。

此时,李孝恭正坐镇夔州,闻讯愤慨不已。而高祖的忍耐已至极限,怒扣突厥使者,两国关系彻底跌入冰点。

唐朝与突厥互相扣留来使的事件,深刻反映了当时唐突关系的紧张与双方博弈的激烈程度。这一事件表面上是由处罗可汗暴毙引发的猜忌所致,实则暴露了突厥对唐朝日益强盛的忌惮以及唐朝对突厥反复无常的强硬态度。

突厥自隋末以来便利用中原内乱不断南下侵扰,先与刘武周勾结进犯并州,又在劝和无果后扣押唐朝使者郑元暃,显示出其既想从唐朝获取利益又不愿承认唐朝权威的矛盾心理。

而唐朝方面,高祖李渊在突厥勾结刘武周不时侵犯大唐疆域时,却仍试图通过外交手段缓和关系,派遣李瓌携带重金出使,表明此时唐朝的战略重点仍在统一中原,对突厥采取守势。然而,之后继位的颉利可汗要求李瓌行跪拜礼的无理要求,触及了唐朝维护国格的底线,最终导致双方互相扣使的僵局。

这一事件对时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使得唐朝彻底放弃对突厥的绥靖幻想,加速了整顿边防、积蓄力量的进程,为日后李世民的反击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也刺激突厥内部矛盾激化,处罗可汗死后突厥汗国本就面临权力更迭的动荡,扣押唐使的强硬做法反而促使唐朝各派势力在同仇敌忾中进一步凝聚。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李孝恭正在南方经略夔州,说明唐朝在应对突厥压力的同时仍能持续推进统一战争,展现出新兴王朝的战略韧性。这次外交危机既是唐突关系的重要转折点,也折射出武德年间唐朝在内忧外患中逐步确立区域主导地位的艰难历程。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