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网游动漫 > 大唐凌烟志 > 第247章 窦建德的“乱世投机”外交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7章 窦建德的“乱世投机”外交

武德三年(620年)冬,长安城内收到河北窦夏势力挥师东进攻打曹州孟海公的消息后,仅两日内便又接到窦建德一面派密使联络困守洛阳的王世充,承诺发兵解围,一面竟同时遣礼部侍郎李大师为特使,堂而皇之入唐军前线请求\"秦王退洛阳之兵恢复和平\"的情报。秦王李世民对这般首鼠两端的外交攻势洞若观火,当即扣留夏国使团,既不接见亦不回复,以冷硬姿态揭穿了窦建德虚实相间的谋算。

窦建德与王世充的纠葛始于隋末群雄割据的血火之中。两年前,大业十四年(618年)隋炀帝遇弑后,窦建德以河北为根基,打着“诛暴隋、安百姓”旗号迅速崛起,王世充则趁乱发动洛阳政变拥立越王杨侗为傀儡皇帝,实际掌控河南军政。

起初二人势力范围并不接壤,窦建德忙于扫荡幽州罗艺、剿灭魏刀儿,攻略河北,王世充则专注镇压瓦岗军残余势力,称霸豫中。至武德二年(619年)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郑帝,同年窦建德击溃宇文化及后收编其部,势力延伸至河南北部的黎阳仓,两强终于接壤。

王世充为争夺粮仓,曾命侄子王琬突袭黎阳,窦建德为了报复洛阳政权,反手攻破王世充占据的殷州(今河南获嘉),这场冲突彻底撕裂了割据势力之间表面的和平,开始两虎相争。而其,王世充的狡诈权谋与窦建德的草莽义气本就格格不入,导致黎阳粮仓的战略价值更让双方寸土不让,小型军事行动从未间断。

当秦王李世民于武德三年(620年)率唐军围困洛阳时,看似势不两立的窦、王两人被迫重新审视彼此之间的关系。当时,王世充的郑国被困得“城中人相食,殍骸满路”,只得向宿敌窦建德摇尾乞援;而窦建德虽深恨王世充僭越称帝时的檄文羞辱,却亦清醒意识到“郑破则夏孤”的地缘危局。窦建德最终选择“捐仇赴难”,同意出兵驰援洛阳,实则暗藏吞并二国之心,他既在行军途中剿灭曹州孟海公以扩充实力的,又遣使赴唐营假意求和以麻痹李世民,更在王世充面前自诩“解围之主”,试图战后挟制郑国。

窦建德的这种矛盾姿态,十分清晰的折射出了隋唐乱世枭雄的生存逻辑,既要以“抗唐同盟”凝聚人心,又不忘弱肉强食的扩张本性。

当东都洛阳王世充的求援信到达河北洺州时,中书侍郎刘彬在宫殿内突然撩袍跪地,玉笏重重叩在青砖上,这位出身博陵崔氏门客的谋士素来以雅士自居,此刻却顾不得袍角沾染地面上的炭灰,膝行两步展开怀中羊皮舆图,急切的说道\"主上,此乃天赐良机!如今天下大乱,唐占据关西,郑占据河南,夏占据河北,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现在唐军大举进攻郑国,从秋天打到冬天,唐军日益增多而郑国地盘日渐缩小。唐强郑弱,形势必然无法支撑。若郑国灭亡,夏国也难以单独生存。不如化解仇怨,发兵救援。我们夏军在外围进攻,郑军在内城反击,必能击破唐军。待唐军撤退后,我们再观察形势变化。若有机会夺取郑国就顺势拿下,合并两国兵力后,趁着唐军疲敝之机,天下便可尽归我手!\"

窦建德驻足凝视地图上洺州与洛阳间的八百里平川,喉间发出猛虎低咆般的闷哼,言道:\"去年郑将王琬那厮偷袭黎阳,某的陌刀队折了七百儿郎!\"殿外呼啸的北风卷着雪粒子扑灭两盏宫灯,阴影中他的独眼凶光毕露。

\"正因如此,才要救郑!\"刘彬猛然提高声调,从袖中抖出三支箭矢插进砖缝:\"若李世民屠灭洛阳,下一个箭头必指洺州!届时我大夏独木难支,难道主上要学高昙晟焚宫自戕?\"他忽然压低身子,声音如毒蛇吐信,接着道:\"更何况此时两虎相争,待两军疲惫之际,我军便可出奇兵,打他个措手不及!\"

说罢,刘彬枯瘦的手掌忽地攥住代表郑国的赤旗,在地图洛阳的方位缓缓覆上了夏军的黑旗。

殿角漏刻滴水声陡然清晰,窦建德将眼眯成刀锋。他想起月前巡营时,那些从黎阳仓逃回的伤兵在雪地里爬出的血痕,王世充的骑兵确实剽悍,但更剽悍的是李世民玄甲军踏破柏壁的传闻。

\"报——!\"斥候裹着冰碴撞进殿门,慌张的说着:\"唐军掘通千金渠,洛阳西苑已成沼泽!\"

窦建德浑身一震,手中帛书坠入炭盆,窜起的火苗映得他须发皆张。他踩灭燃烧的求援信,火星在铁靴下迸溅如血:“也罢,便依你计,先答应王贼同意前去支援,不过,李唐这边也需刚柔并进,传李大师!”

窦建德采纳了刘彬的建议,派使者前往洛阳联络王世充,先口头承诺出兵救援,同时又派遣其礼部侍郎李大师等人出使唐朝,请求唐军撤出洛阳。

关于窦建德政权中的中书侍郎刘彬和礼部侍郎李大师,现存正史记载较为简略,刘彬是窦建德政权的首席谋士,其具体籍贯与家世无明确记载,但据《资治通鉴》及《旧唐书》片段推测,他可能是河北士族或寒门文士出身。隋末天下大乱时投奔窦建德,后凭借其出众的谋略迅速成为核心幕僚。窦建德称夏王后,授其中书侍郎(相当于宰相副职),执掌机要文书与战略谋划。

武德三年(620年)十一月,在唐军合围东都洛阳之时,刘彬力主窦建德发兵援救王世充,提出“联郑抗唐、徐图兼并”的战略,成为窦建德西进洛阳的直接动因。其言论中“三足鼎立”“郑亡则夏不能独存”等分析,被视为隋末地缘政治的经典论断。不过,虎牢关之战(621年)窦建德兵败被俘后,刘彬下落不明。推测可能死于乱军,或隐遁民间。后世史家评其“有纵横家遗风”,但战略执行力受限于窦建德的草莽局限(如轻敌冒进),最终未能扭转局势。

李大师是名门之后,出生不详,卒于628年,字君威,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出自关陇贵族李氏旁支。其父李仲举为北周陇州刺史,家族与李唐皇室同宗但关系较疏。隋末时,李大师任隋朝冀州司户参军,窦建德占据河北时,被征召为礼部侍郎,主管外交礼仪。

李大师当时奉窦建德之命出使唐朝,表面上是请求唐军撤洛阳之围,实为刺探唐军虚实、拖延时间。李渊父子很轻易的便识破了其意图,将其扣留于长安。同年五月窦建德兵败,李大师滞留唐廷,后被流放至西会州(今甘肃靖远)。

李大师最着名的身份是史学家李延寿之父。他在流放期间开始编纂南北朝通史,贞观二年(628年)遇赦返京,途中重病,临终前嘱咐儿子李延寿一定要完成遗志。李延寿继承父业,利用秘府档案修成《南史》《北史》,其序言中明确记载父亲“常以宋、齐、梁、陈、魏、齐、周、隋南北分隔,欲拟《吴越春秋》编年以备南北”,可见李大师的史学抱负深刻影响了唐代史学。李延寿回到长安后,担任崇贤馆学士,终成一代着名史家。

读者朋友们,揭开大唐盛世帷幕的历史纪实小说《大唐凌烟志》已震撼连载!作者凌云朗月依据唐史典籍,以独到视角为您再现那段波谲云诡的三百年。

在这里,您将亲历玄武门之变的血色黎明,解密凌烟阁功臣的宦海沉浮,见证贞观盛世背后的权力博弈,了解全国各地古今人文地理。

本部作品将持续每日更新,敬请追更!期待您在章节评论区,分享独到历史观,推演历史谜题,交流阅读感悟,让我们共同拨开千年迷雾,探寻那些被千年时光尘封的真相。

一部《大唐凌烟志》,半卷江山血泪史。明日首更,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