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花妖小桂 > 第353章 藏地医馆的管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自从巴桑迎娶了汉人女子山药为妻,日子过得日日如蜜,部落里的青年们眼见这般情景,心中皆生了别样的心思,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来援藏的大夫们。

小武与众姐妹们,时常会收到藏族青年们送来的各种小礼物。有时是一束野花,那花儿在山野间自由生长,花瓣上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娇艳欲滴;有时是一只野鸡或野兔,那是青年们在山林中辛苦猎得的,毛色鲜亮,体态丰盈;有时是一枚木质小玩偶,虽是粗糙的雕刻,却透着一股质朴的憨态;有时是几枚漂亮的石头,圆润光滑,纹理奇特,像是从河床深处淘来的宝贝;还有时是一顶狐狸皮的帽子或围脖,那皮毛柔软厚实,带着一丝山林的野性气息。

朗杰与桑杰,是部落里精通藏语的能人,他们主动承担起给新来大夫们培训藏语的任务。他们耐心地教着一些常用的语句:“哪儿难受?”“这里疼不疼?”“我来给您看看,好吗?”每一个发音,每一个语调,都细细琢磨,生怕大夫们学得不够准确。为了方便大夫们与病患沟通,他们还会将这些语句工工整整地写在羊皮上,配上图,用藏族特有的墨汁,一笔一划,如同在书写部落的传承。若是病患家中有孩子,尤其是那些曾在寺庙出家过、识得藏文的孩子,便能拿着这些羊皮纸条,与大夫们顺畅地交流。

朗杰与桑杰在忙碌之余,还利用闲暇时光,将部落里那些渴望学习的小孩召集起来,耐心地教授他们汉语。他们深知,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更是开启新世界大门的钥匙。孩子们围坐在他们身边,瞪着好奇的眼睛,跟着他们一字一句地学着。从最简单的“山”“水”“日”“月”,到稍复杂的句子,孩子们学得认真,进步也很快。渐渐地,这些孩子不仅能听懂汉语,还能流利地说出来,甚至能用汉字写下简单的句子。于是,他们便成了部落里不可或缺的临时翻译,帮助大夫们与病患交流,也帮助部落与外界沟通。

部落中流传着一个规矩:将来若有人想要前往京城学习,必须精通汉语,能够熟练听说读写,否则绝不允许踏出部落一步。这规矩虽严,却也激励着部落里的年轻人努力学习,他们明白,只有掌握好汉语,才能更好地走向外面的世界,带回更多的知识和希望。

赞普站在部落的高处,望着眼前一片繁荣的景象,心中满是欣慰。医馆里,他的儿子和女儿正忙碌着,他们继承了小桂神医的医术,也继承了他的仁心。赞普看着他们,心中感慨万千。他深知,自己一生中最正确的决定,便是让孩子们跟随小桂神医去学习。如今,一双儿女早已不再是当年那个懵懂的少年和少女,他们沉稳大气,聪明睿智,懂得了许多连自己都不曾知晓的知识。待人接物时,他们总是温文尔雅,处乱不惊,仿佛任何困难都无法让他们慌乱。他们不仅能够很好地管理起部落和医馆,还能用所学的知识为部落带来更多的福祉。

赞普的眼中闪过一丝骄傲,他知道,这些孩子就是部落的未来,他们将带着部落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藏地医馆名义上由赞普和索朗负责管理,然而在日常事务中,真正操劳的却是多吉和巴桑。多吉为人精细,行事有条不紊,他将京城女子医馆的管理经验引入藏地,使得医馆的运转井井有条。每日清晨,阳光初洒在医馆的庭院中,多吉便会召集众人开会。他坐在正中,面容和蔼,声音温和而有力,引导着大夫们交流各自的情况。

“今日住在医馆的病患,病情如何?”多吉轻声问道,目光扫过众人。

大夫们纷纷汇报,有的说:“有一位老阿妈,患了风寒,咳嗽不止,昨晚又添了发热的症状。我已经给她服用了发汗的药剂,今早见她汗出热退,咳嗽也轻了许多,后续还需用些养阴润肺的草药调理。”

有的说:“有个孩子,不小心从山坡上摔了下来,腿骨有些错位。我已经帮他复位并固定好了,但还需每日观察,防止肿胀加剧。”

多吉一边听,一边在羊皮纸上仔细记录,随后总结道:“这几日天气转凉,风寒之症可能会增多,药房要备足解表散寒的药材。另外,那位腿伤的孩子,要特别留意,若是肿胀不消,可能还需用些活血化瘀的药膏外敷。”

桑杰和朗杰兄弟则负责药房的事务,他们每日都会清点药品存量,向多吉汇报。桑杰说道:“药房里的川芎、白芷已经所剩不多,需要尽快补充。”朗杰接着说:“还有些从外地采来的珍贵药材,也快要用完了,需要再派人去采购。”

大夫们也纷纷提出自己所需:“我需要一些黄芪,用于补气固表。”“还需要些茯苓,用于健脾利湿。”多吉一一记下,安排人手去准备。

每隔十日,医馆便会召开一次疑难病例讨论会。众人围坐在一起,针对那些棘手的病情展开热烈的讨论。有时候,还会收到从外地女子医馆传来的疑难病例通报,这些病例如同珍贵的宝藏,大家共同研究,互相启发,力求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

每月的最后一天,多吉都会仔细整理医馆的经营情况。他将病患的病情统计、药材的收支明细,以及医馆的盈亏情况一一记录在册,然后用海东青将这些册子传递给京城的女子医馆。海东青展翅高飞,带着藏地医馆的消息,穿越千山万水,抵达京城。

小桂和莫珺收到这些数据后,便会仔细研究,然后给多吉写信指导。若是医馆需要补充的药材不多,他们也会通过海东青捎去,确保医馆的运转不受影响。这些信件和药材,如同远方的温暖,让藏地医馆的众人感受到京城的牵挂与支持。

因着藏地医馆的兴起,许多藏民的生活有了新的转机。那些在山林间采药的藏民,一旦采到珍贵的药材,便不再像往昔那般四处奔波售卖,而是直接将其送到医馆。在这里,他们能以合理的价格将药材换成银钱,补贴家用,生活也因此多了一份保障。

朗杰与桑杰,这两位热心的兄弟,也常常利用闲暇时光,将那些对知识充满渴望的孩子们召集起来,耐心地教导他们辨认药材的模样,讲述每种药材的药用价值,以及如何炮制。孩子们听得认真,学得用心,渐渐地,他们也能在山林间采到合适的药材,送到医馆,为医馆的药材储备添砖加瓦,同时也为自己和家人换来一些额外的收入。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像年轻力壮的藏民那样,跋山涉水去采药。一些年岁已高的莫拉(大妈、奶奶),虽有挣钱的心愿,但身体却已大不如前。多吉看在眼里,便为她们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他让她们在医馆的后院种植蔬菜和药材,那些新鲜的蔬菜和药材,既能满足医馆日常的需求,也能在有余时拿到市场上售卖;又或者让她们养猪养鸡,为医馆提供新鲜的肉类和鸡蛋。除此之外,多吉还安排她们负责医馆的洗衣、打扫、做饭等杂务。这些工作虽不繁重,却也足够让她们每月拿到一些银子,补贴家用,让她们在暮年也能有所依靠。

与此同时,山药、卓玛和格桑也未曾闲着。她们从部落里挑选了一批年轻聪慧的藏族姑娘,有的是家里的阿佳(姐姐),有的是布莫(妹妹),还有的是阿内(姑姑)或阿斯(姨)。她们先将基本的护理知识传授给这些姑娘,从如何照顾病患的起居,到如何观察病情的变化,再到如何安抚病患的情绪,事无巨细。经过严格的考核,那些合格的姑娘便被留下,正式成为医馆的护理员。她们穿着整洁的衣裳,穿梭在病患之间,用温柔的话语和细心的照料,为病患带来慰藉。而她们每月也能拿到一份稳定的收入,这不仅让她们的家人感到欣慰,也让她们自己充满了成就感。

藏地医馆,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它不仅为病患带来了健康,也为藏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生机。在这里,无论老幼,无论男女,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就连旁边寺庙的僧人,也会偶尔踏入医馆的门槛。他们身着绛红色的僧袍,面容平和,步履轻缓。来到医馆,或为身体的不适求诊,或为日常的修行寻求一些辅助的草药。医馆的大夫们对他们总是格外恭敬,仔细地为他们把脉、问诊,开出合适的药方。僧人们也会从医馆购买一些新鲜的蔬菜和粮食,这些食材被带入寺庙的厨房,化作僧人们日常的斋饭,滋养着他们的身体,也维系着寺庙与医馆之间微妙而和谐的联系。

朗杰和桑杰深知信仰的力量,也明白医馆与寺庙之间的这份默契。他们会在忙碌之余,安排时间前往寺庙拜佛。那是一种心灵的寄托,也是对这片土地深深的敬畏。有时候,他们会带着新来支援的大夫们一同前往。这些大夫们多来自汉地,对藏地的寺庙充满了好奇与敬畏。在寺庙的殿堂里,朗杰和桑杰耐心地为她们讲解藏地寺庙的种种规则与习俗,从佛像的供奉到经文的诵读,从僧人的日常修行到寺庙的节庆活动,事无巨细。

小武听得格外专注,她的眼睛里闪烁着对新知识的渴望。她时而点头,时而皱眉思索,还不时向朗杰和桑杰发问:“为什么藏地的佛像和汉地的有所不同?”“这些经文的意义是什么?”朗杰和桑杰总是耐心地解答,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将藏地的宗教文化娓娓道来。小武听得津津有味,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其他姐妹们也同样好奇,她们或站或坐,围在朗杰和桑杰身边,静静地听着,目光中满是对未知的向往。她们看着僧人们在佛像前虔诚地磕头,听着那悠扬的诵经声在殿堂中回荡,感受着寺庙里弥漫的宁静与祥和。这一刻,她们仿佛与这片土地的灵魂融为一体,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

藏地的阳光透过寺庙的窗户洒在她们身上,温暖而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