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送大会结束后的第二天,藏族弟子们放假一天,他们忙碌地穿梭在市集之中,采买各种物资,为即将到来的长途跋涉做准备。同时,他们也与女子医馆的众人一一道别,每一个拥抱都饱含深情,每一句话语都带着不舍。这一天,医馆内弥漫着淡淡的离别气息,但也有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第三天,当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洒在女子医馆的门口时,五辆装得满满当当的马车已经整齐地排好队,准备出发。马车上堆满了医馆众人精心准备的物资,还有弟子们为家人带回的礼物,每一辆车都承载着满满的希望与牵挂。
小桂抱着优优,站在医馆门口,莫珺站在他身旁,身边还围绕着一些女子医馆的人。他们的眼中都带着一丝不舍,一时间,又是一片擦眼泪的动作。然而,小桂怀里的优优却仿佛没有被这浓浓的离别之情所感染,他大声叫着:“哥哥、姐姐们,加油!优优长大去看你们哦!”他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带着一丝童稚的豪情,如同一道温暖的阳光,驱散了离别的阴霾。
看着那可爱的糯米团子,听着他的豪情万丈的话语,即将离别的人们也都重新鼓起了勇气,脸上绽放出了温暖的笑脸。莫珺再次逐一走到他们身边,轻轻拍着他们的肩膀,嘱咐道:“一路平安!”“到了写信过来!”“有事记得传信给海东青!”“路上注意安全!”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深深的关怀与牵挂。
莫珺抬头看了看初升的红日,那温暖的光芒仿佛为这离别增添了一份希望。他抬起大手,用力一挥:“出发!”
马车辕上坐着的人,挥动鞭子,发出一声清脆的“驾!”马儿迈开稳健的脚步,车轮缓缓转动,满载着物资和藏族弟子们的马车开始缓缓向西城门驶去。小桂和莫珺带着优优,也上了后面的马车,一路护送着他们,直到抵达西城门口。
他们登上城墙,站在高处,目送着车队逐渐远去。马车在晨光中缓缓前行,扬起一路尘土,渐渐消失在远方的地平线上。小桂、莫珺和优优一直目送着,直到车队完全消失在他们的视线里,才慢慢地走下城墙,心中满是不舍,但也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这一别,虽是千里之遥,但他们知道,藏地的弟子们带着医馆的温暖与智慧,将会在那片土地上开启新的篇章。而医馆的众人,也将继续守护着这份情谊,等待着他们的归来。
回到医馆之后,小桂、莫珺与众人重新围坐在一起,对之前精心筹划的藏地医馆的各项方案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讨论。在多吉他们离开之前,曾经认真地给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这些意见如同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医馆筹建的方向。经过反复的综合分析与斟酌,他们最终确定了一份详尽而周全的藏地医馆筹建计划。
这份计划详细规划了医馆的选址、布局、人员配置以及物资调配等各个方面。他们深知,藏地的医疗条件亟待改善,而医馆的建立将为藏民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为了确保计划的顺利实施,他们决定通过海东青将这份计划传递给远在藏地的赞普和索朗大叔。虽然藏族子弟们还在归途之中,但这份筹备计划已经提前抵达了赞普的手中。
赞普收到计划后,心中满是喜悦。他不仅为儿子、女儿以及一众送去学习的孩子们即将归来而欣慰,更为小桂和莫珺愿意在藏地筹建医馆而感到振奋。他知道,这将是藏地医疗事业的一大步,也将为乡亲们带来更多的福祉。
在讨论医馆选址时,小桂和莫珺深入思考了藏民的生活习惯。他们了解到,藏民们大多是逐水草而居,生活地点并不固定,但寺庙却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寺庙不仅是信仰的寄托,也是藏民们定期朝拜的场所。因此,他们一致认为,医馆必须紧邻寺庙而建。这样,无论是朝拜的藏民,还是日常前来求医的人们,都能方便地找到医馆,获得及时的救治。
“医馆的位置一定要选在寺庙附近,这样藏民们在朝拜之余,就能顺道前来就医。”小桂认真地说道,目光中满是对未来的规划与期待。
莫珺也点头赞同:“寺庙是藏民心中的圣地,医馆紧邻寺庙,不仅能方便他们前来,更能让他们感受到医馆的温暖与神圣。”
他们深知,医馆的建立不仅仅是为了治疗疾病,更是为了传递关爱与希望。这份计划,承载着医馆众人的心血,也承载着对藏地未来的美好憧憬。他们相信,在这片广袤而神圣的土地上,藏地医馆将成为守护藏民健康的灯塔,照亮他们前行的道路。
赞普和索朗大叔仔细阅读了这份详细的筹建计划,脸上不时露出满意的神情。他们深知这份计划背后承载着的不仅是医馆众人的心血,更是藏地百姓对健康生活的渴望。两人对视一眼,微微点头,随后又围绕着计划中的一些细节展开了深入的讨论,足足一个时辰过去,他们仍意犹未尽。
为了确保选址的合理性,赞普和索朗大叔决定亲自前往寺庙周围进行勘察。他们跨上骏马,沿着崎岖的山路缓缓前行,一路上仔细观察着周边的地形地貌。经过一番仔细的考察,他们最终选定了一座寺庙旁边的空地。这里地势开阔,视野良好,且距离寺庙仅有几步之遥,无论是前来朝拜的藏民,还是日常前来求医的人们,都能极为方便地找到医馆。
赞普和索朗大叔找到寺庙的管理人员,郑重地表明了购买这块土地用于筹建医馆的意图。他们详细地解释了医馆的规划以及对藏地百姓的意义,希望得到寺庙方面的支持。然而,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那些僧人听完后,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寺庙里虽也有僧侣专修医学,但人数远远无法满足牧民们的需求。在藏地,疾病常常肆虐,许多百姓因得不到及时救治而饱受病痛折磨。如今能有人在寺庙旁建一座专门的医馆,这无疑是无数百姓的福音!僧人们被这份计划中所蕴含的善意与决心深深打动,甚至无偿赠与了这块土地,没有收取一分钱。
“这是菩萨的慈悲,也是藏地百姓的福气。”僧人们这样说道,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
赞普和索朗回到驻地后,立刻写信告知小桂和莫珺地址已经选定。他们还精心绘制了一张位置大小的图,详细标注了医馆与寺庙的相对位置、周边地形以及土地的边界,随后一并寄回给莫珺。
信中,赞普还特意附上了一段话:“此地乃是藏地的福泽之地,医馆在此筹建,定能庇佑一方百姓。愿菩萨保佑,医馆早日落成,为藏地带来无尽的光明与希望。”
当这封信和图纸送到莫珺手中时,他心中满是感动与欣慰。他知道,这不仅是选址的确定,更是藏地百姓对医馆的期待与信任。他相信,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藏地医馆必将茁壮成长,成为守护藏民健康的坚实堡垒。
不久之后,一批又一批的银票陆续传递到了赞普的手中。这些银票,如同医馆众人对藏地医馆的殷切期望,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赞普收到银票后,立刻着手筹备建房事宜。他深知时间紧迫,冬季即将到来,而藏地的冬季漫长而寒冷,天寒地冻,施工极为不便。因此,他决心在冬季来临之前,将医馆的主体部分全部建好,为后续的装修和设备安装争取时间。
赞普召集了一批技艺精湛的匠人,他们大多是藏地当地的能工巧匠,对这片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也深知医馆对藏民们的重要性。匠人们接到任务后,立刻投入到了紧张的施工中。他们用双手和智慧,一砖一瓦地搭建起医馆的框架。赞普亲自监督施工进度,确保每一处细节都符合要求。他希望这座医馆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藏民们心中的希望之光。
与此同时,多吉带领着藏族子弟们也在赶路途中。他们一路上风餐露宿,但心中始终怀着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医馆的期待。经过数日的奔波,他们终于在冬季到来之前赶回了藏地。与他们一同归来的,还有远嫁而来的山药。她带着对未来的憧憬,回到了这片她曾经离开的土地。她的归来,不仅为医馆增添了一份温暖,也为藏地带来了新的希望。
除了人员的归来,他们还带回了满满几车医馆所需的物资。这些物资是医馆众人精心挑选的,包括各种医疗器械、药品、药材,以及一些生活用品。每一箱物资都承载着医馆众人的心血,也寄托着他们对藏地医馆的期望。多吉和藏族子弟们小心翼翼地搬运着这些物资,仿佛它们是无价之宝。
当赞普看到这些物资时,心中满是感激。他知道,这些物资的到来,不仅为医馆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更让藏民们看到了希望。他亲自带领众人将物资妥善安置,确保每一项物资都能在医馆建成后发挥最大的作用。
随着冬季的临近,藏地的天空变得愈发湛蓝,阳光也变得柔和起来。在这样的季节里,医馆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匠人们加班加点,努力在寒冷的冬季来临之前完成主体建筑的搭建。赞普和多吉等人也时刻关注着施工进度,他们知道,这座医馆的建成,将为藏地的百姓带来无尽的福祉。
而山药的归来,也为医馆增添了一份温馨。她带着对医馆的热爱,积极参与到各项筹备工作中。她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为大家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力量。她用自己的行动证明,无论身在何处,她的心始终与藏地的百姓在一起。
在这样的氛围中,藏地医馆的建设正朝着既定的目标稳步前进。虽然前路仍有诸多挑战,但所有人都坚信,只要齐心协力,这座医馆必将在这片土地上茁壮成长,成为守护藏民健康的坚实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