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穿成猎户后我养了未来首辅 > 第611章 九阙都第一把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皇帝目光炯炯:“因为这些年来,朕明白了一个道理,治国如治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政能安民,亦能乱国。你在寮南十二年,深谙水性,更懂民心。朕需要的,正是这样一位懂得‘水德’的首辅。”

宁元昭心中一震,深深一揖:“臣必竭尽全力,不负陛下重托。”

退出大殿,阳光刺目。

宁元昭恍如隔世,手中沉甸甸的圣旨提醒着他,这不是梦。

崔洛拍拍他的肩:“怎么,还在恍惚?”

宁元昭苦笑:“老师,这一切来得太突然了。”

“不突然,陛下观察你很久了。”崔洛摇头:“你在寮南的每一份奏折,他都仔细阅读,每一个政策,他都暗中评估。你以为陛下为何这么急召你回都城?就是因为已决定让你接任。”

二人穿过宫院,向内阁值房走去。

“清晏啊,”崔洛语重心长,“首辅之位,看似尊荣,实则如履薄冰,朝中党派纷争,边疆不稳,国库虽比十年前充裕,但仍捉襟见肘,你肩上的担子,重得很啊。”

宁元昭点头:“学生明白,只是学生离开都城已经十年有余,对朝中局势已不熟悉,恐难当大任。”

崔洛笑了:“你记得《诗经》中的《民劳》篇吗?”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宁元昭脱口而出。

“正是,为相之道,千头万绪,归根结底不过这四句:让百姓得以休息,使国家得到好处,让四方得以安定。你治水十年,最懂民生疾苦,这便是你最大的优势。”

宁元昭若有所思。

来到内阁值房,崔洛引他认识了几位阁臣,众人早已得知消息,纷纷道贺。

这些人是不是真心恭贺宁元昭不知,只不过他看见了一个一定是真心恭贺他的刘云开。

刘云开现任文渊阁大学士,主要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参与诏令的起草和审核,以及参与重要仪式的策划和执行。此外,还负责指导和监督其他官员的工作。

品级虽然要低一点,但是他也是他们“安山世杰”中最先入阁之人。

以后,他在内阁倒也不至于孤立无援。

一一见礼后,崔洛屏退左右,独留师徒二人,就连刘云开都没留下。

“清晏,”崔洛神色严肃起来,“有件事,我必须提醒你,陛下力排众议提拔你,不仅是因为你的才能和清廉,更是希望借你之力,推行新政,整顿吏治。”

宁元昭凝神倾听。

“朝中积弊已深,贵族兼并土地,官员贪腐成风,边防军备松弛。陛下登基三年,羽翼已丰,决心改革,而我年事已高,确实有心无力,难以担此重任。”

“老师……”

崔洛摆手:“不必安慰我,这是事实。陛下需要一把快刀,而你,正是这把刀。”

宁元昭沉吟片刻:“陛下希望从哪里入手?”

“清丈田亩,均平赋税。”崔洛压低声音,“这一动,就是动了许多人的命根子,你要有心理准备。”

宁元昭深吸一口气:“学生明白了。”

离开皇宫,回到家里,宁元昭心潮难平。

他从箱底取出一本旧书,那是他当年为太子讲《诗经》时用的版本,书页已泛黄,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批注。

他翻开《大雅·民劳》篇,轻轻抚摸那些字句。

十年前,他离开都城赴任,意气风发,誓要根除水患。

十年后,他重返京城,肩负更重的担子,面对更复杂的局面。

“哥哥!”宁元禧风一般地跑进书房,“听说您当上首辅了?”

宁元昭无奈地笑笑,“是啊。”

“我哥怎么这么厉害,真不愧是我哥哥!”

“厉害有什么用?”宁元昭苦笑:“官越大,责任越大。”

计一舟站在门口,眼中满是忧虑:“这位置安全不安全哟?”

宁元昭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望向窗外。

“记得我们在寮南,每次洪水来临,都必须有人逆流而上,察明水情,确定险处。”他轻声道:“如今朝廷积弊如洪水将至,我既受此任,便当作那个逆流而上的人。”

计一舟轻叹一声,不再言语,只是默默为他整理衣冠。

次日清晨,宁元昭早早起床,穿上崭新的朝服。

他乘轿前往皇宫,参加人生中第一次作为首辅的早朝。

宫门前,百官云集。

见他到来,众人纷纷让路,目光复杂,有羡慕,有嫉妒,有期待,也有敌意。

“宁首辅。”有人上前打招呼。

这人是谁?

他给忘了。

宁元昭不动声色,拱手点头当作回礼。

“恭喜宁大人高升,听说大人在寮南治水有功,如今入主内阁,必能大展宏图啊。”

宁元昭听出话中的试探,淡然道:“宁某一心只知办实事,朝政大事,还需各位大人多多指教。”

钟声响起,宫门缓缓开启。

宁元昭整了整衣冠,随着百官队伍,步入宫中。

金銮殿上,皇帝端坐龙椅,目光扫过群臣,最后落在宁元昭身上,微微点头。

朝会开始,各部依次奏事。

宁元昭静立倾听,不发一言,只是仔细观察着朝中的人事和动态。

终于,皇帝开口:“宁卿,你初返都城,又新任首辅,可有本奏?”

宁元昭出列,躬身道:“陛下,臣确有一本。”

满朝文武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想听听这位新任首辅第一把火会怎么烧。

宁元昭抬头,声音清晰坚定:“陛下,臣在返回途中,经过三州九县,见闻令人触目惊心。各地藩王、勋贵私设税卡,拦截商旅;强征民夫,修建别院;更有甚者,私蓄兵马,僭用仪仗。此风若不遏制,恐生肘腋之祸!”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几位藩王派系的大臣顿时面色惨白。

“宁阁老此言可有证据?”户部尚书急声问道。

宁元昭又取出一卷画轴,由内侍呈给皇帝:“此乃臣命人暗中绘制的淮王别院图,规模逾制,堪比行宫,另有各地税卡位置、私兵数量,臣已详细记录在册。”

皇帝展开画轴,脸色越来越沉,殿内气氛陡然紧张。

吏部尚书急忙出列:“陛下,宁大人所言若属实,确需整治。但此事牵连甚广,宜从长计议。”

“从长计议?”宁元昭突然提高声音,“大人可知,就在我们‘从长计议’之时,多少商旅被层层盘剥?多少百姓被强征为役?更可怕的是,这些私兵若是联合起来,足以威胁京城安全!”

几位老臣已经开始擦汗,藩王问题一直是朝廷心腹大患,但谁都不敢轻易触碰。

皇帝合上画轴,目光冷峻:“爱卿认为该如何处置?”

宁元昭环视满朝文武,见众人已被藩王问题震慑,这才缓缓道:

“陛下,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藩王、勋贵之所以敢如此妄为,根源在于财力雄厚,而财力来源,大半来自隐田漏税。”

他话锋一转:“若想根除藩王之患,必先断其财源。故臣请旨,清丈天下田亩,均平赋税,此乃治本之策。”

一言既出,满朝哗然。

皇帝眼中闪过笑意,他知道,自己没有选错人。

宁元昭目光扫过群臣各异的表情,心中平静如水。

吏部尚书硬着头皮道:“陛下,清丈田亩工程浩大……”

“比起藩王拥兵自重,哪个更可怕?”宁元昭立即反问,“大人一再阻挠清丈田亩,莫非与某些藩王有旧?”

吏部尚书吓得跪倒在地:“陛下明鉴!臣对朝廷忠心耿耿!”

皇帝沉默片刻,目光扫过群臣:“还有人反对清丈田亩吗?”

殿内鸦雀无声。

“既然如此,清丈田亩之事便这么定了。”皇帝一锤定音,“宁爱卿全权负责。”

“臣领旨。”宁元昭躬身,又补充道,“不过,清丈田亩事关重大,臣请与户部、吏部协同办理。”

这个提议让原本面色灰败的两位尚书都抬起头来,露出惊讶之色。

皇帝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准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