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九月九日清晨,西北的朝阳刚洒在韦州城的城墙上,关胜部的炮兵部队已率先拉开架势,攻克韦州、突破西夏第一道防线的战斗,正式打响。

“开火!”随着关胜一声令下,数十门火炮同时轰鸣,炮弹带着刺耳的呼啸声砸向韦州城墙。

火炮轰鸣的余音尚未消散,烟尘还在城墙缺口处弥漫,一支身着特殊铠甲、手持炸药包的队伍,已如离弦之箭般向着城门冲去,这是关胜麾下的倭人步兵突击队,他们肩负着用炸药包摧毁韦州城门、为大军开辟通道。

“万岁!”突击队的士兵们一边冲锋,一边高声呐喊。

他们穿着轻便的皮甲,腰间绑着特制的炸药包,导火索早已备好,只待靠近城门便点燃。

韦州城的守军见状,立即从城墙上向下射箭,弩箭如雨点般射来,不少倭人士兵中箭倒地,却没人停下脚步,后续的士兵踩着同伴的尸体,继续向着城门冲锋。

离城门还有十余步时,一名倭人小队长率先点燃导火索,抱着炸药包冲向城门,身后的士兵们也纷纷效仿。

“轰隆!轰隆!”连续几声巨响,炸药包在城门上爆炸,火光冲天,烟尘弥漫。

城门的木质结构被炸毁,碎片飞溅,不少守军被爆炸的冲击波掀翻。

可城门的石质门框仍未完全倒塌,还有士兵在城门口抵抗。

“继续上!”突击队的指挥官嘶吼着,又一批倭人士兵抱着炸药包冲了上去。

他们不顾城墙上的箭雨,直接将炸药包贴在城门的残垣上,点燃导火索后,有的士兵甚至没有撤离,而是选择与城门同归于尽。

“轰隆——”最后一声巨响,韦州城的大门终于轰然而倒,碎石与木屑散落一地,一条通往城内的通道彻底被打开。

烟尘中,幸存的倭人突击队士兵挥舞着长刀,率先冲入城内,为后续的大乾军步兵开辟出安全区域。

他们的铠甲上沾满了鲜血与尘土,不少人身上带着伤,却依旧眼神锐利,嘶吼着向城内的西夏守军发起进攻,这场殉爆破城,虽让突击队伤亡过半,却为大乾军攻克韦州,撕开了最关键的一道口子。

关胜见状,下令道:“围三缺一!留出一条通往鸣沙城的退路,减少守军的抵抗意志。”

激战至 9 月 12 日凌晨,最后一股西夏残军顺着预留的退路,向鸣沙城逃窜。

关胜率领大乾军进入韦州城,城内百姓纷纷涌上街头,迎接大乾军。

韦州城的攻克,标志着西夏第一道防线彻底崩溃。

大乾军打开了西夏南部的门户,得以直逼黄河岸边,为后续进攻第二、三道防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关胜攻打韦州的同时,郝思文部在贺兰山脚下展开行动,目标是切断西夏军最后的西逃退路,苏峪口与滚钟口,这两处是贺兰山为数不多的可通行山口,若能控制,西夏军便再也无法向西逃窜。

九月十日拂晓,郝思文将部队分为两路,分别突袭苏峪口与滚钟口。

苏峪口的西夏守军仅有千余人,且多为老弱残兵,面对大乾军的步兵正面冲锋与骑兵侧翼包抄,根本无力抵抗。

不到一个时辰,苏峪口便被攻克。

滚钟口的守军虽稍多,却因缺乏支援,在大乾军的猛攻之下,也仅坚持了两个时辰便溃败。

半天时间内,郝思文部便歼灭贺兰山山口的驻守敌军,控制了这两处关键通道。

随后几天,郝思文麾下官兵们顶着烈日,在山口构筑防御工事,将投石机架在山顶,可覆盖山口下方的整条通道。

小型火炮对准山下的必经之路,炮口随时待命。

士兵们在山口两侧挖掘战壕,布置连弩与轰天雷。

每当有西夏军的侦察骑兵靠近,山顶的大型连弩便立即射击,将其射杀在山口之外,贺兰山的西逃之路,被彻底堵死。

当贺兰山被封、韦州失守的消息传入西夏都城兴庆府时,原本还算平静的朝堂,瞬间被恐慌笼罩。

议事大殿内,烛火摇曳,映照着大臣们苍白的面容,往日里争论朝政时的意气风发,早已被焦虑与不安取代。

“大乾军连破两道关口,如今已兵临灵州,贺兰山又被堵死,咱们连西逃的路都没了!”一名老臣拄着拐杖,声音颤抖地说道,话语里满是绝望。

他的话像一颗石子,在大臣们心中激起千层浪,此前李乾顺被俘后下落不明,西夏本就群龙无首,如今军事上接连失利,更是让众人失去了主心骨。

有的大臣低着头,手指无意识地捻着朝服的衣角,眉头紧锁。

有的则焦躁地在大殿内来回踱步,时不时叹息一声。

还有的年轻大臣,脸上满是慌乱,眼神躲闪,显然已乱了方寸。

大殿内一片死寂,只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与大臣们沉重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

“陛下被俘,防线崩溃,咱们该怎么办啊?”一名大臣终于忍不住,高声问道,声音里带着哭腔。

在大乾军的步步紧逼下,西夏早已没了往日的底气,如今连该如何应对都成了难题。

就在朝堂陷入混乱之际,一名身穿紫色朝服的大臣站了出来,他深吸一口气,沉声道:“诸位大人,事到如今,咱们不能再自欺欺人了。大乾军势不可挡,再抵抗下去,只会亡国!”

他的话一出,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所有大臣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

这名大臣顿了顿,继续说道:“咱们此前俘虏的赵佶等人,不如将他们送到大乾军帐下,向大乾求和,或许能保住西夏的半壁江山。”

这句话如同一道惊雷,在大殿内炸开。

不少大臣先是一愣,随即纷纷附和:“对啊!赵佶是前宋的皇帝,大乾说不定会在意他的安危!”

“只要能保住西夏,送出去一个俘虏又算什么?”

“总比亡国要好啊!”

附和的大臣们,大多是文官与地方豪强代表,他们担心的是自己的家族利益与财产,一旦西夏亡国,他们多年积累的财富与地位将化为乌有。

在他们看来,送赵佶求和,是“牺牲一人,保全众人”的无奈之举,也是眼下唯一的“保命之策”。

这一提议很快得到不少人的附和,西夏内部的投降情绪,开始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