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求佛记 > 第311章 昏沉问道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四儿在静谧的氛围中,意识如坠五里云雾,昏昏沉沉间,仿佛踏入了梦境的大门:一间雅致的茶室,三五位俊男靓女,正悠然自得地品茶读书,读到“我是谁”这一章节时,众人皆陷入了沉思。

“我们的整个人生,几乎都是以自我为核心构建起来的。然而,我们可曾深思过: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我’?难道仅仅是这具身躯吗?仅仅是眼前这个会说话、会行动、会哭泣、会欢笑的五蕴之身吗?

实则不然,色身不过是生命延续之途中的一个朝不保夕的片段,宛如风中残烛,一种不断变幻的形态,又怎能代表那个真实的‘我’呢?从哲学的定义而言,‘我’代表着生命的真谛,是永恒且不可分割的存在。可身体仅仅是由众多元素拼凑而成,须臾之间便处于新陈代谢之中,无时无刻不在发展变化。尤其在当今这个医学昌明的时代,身体的诸多零部件皆可更替组装,甚至能够使用人工替代品,如此一来,哪里还有什么独一无二、亘古不变的‘我’呢?”

四儿心中充满了疑惑,他实在忍不住,于是转头向身边的一位学长请教道:“我在网上看到一些视频,里面也有类似的说法,那么到底有没有一个真实的自我呢?”

那位学长微微一笑,伸出了四根手指,然后一脸神秘地说道:“我经常说四个字,那就是‘回看源头’。不要仅仅根据某个人的理解和评论来判断是否有所谓的‘悟’,因为那都是间接的。我们应该直接从源头去品味其中真正的意义!这样,有我无我自然就能够分辨清楚了。”

就在这时,另一位师兄似乎受到了启发,也借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依我之见,从世界刚刚诞生的那一刻起,我就已经存在了。当我们活着的时候,自然会有一个‘我’的形象存在。然而,当躯体死亡、溃散之后,进入中阴状态时,这个‘我’就不复存在了。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拙见,也许其中存在一些错误或疏漏之处。”

有一位面容姣好、气质出众的女子也缓缓开口说道:“所谓的寻找自我,其实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去审视个体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及自身所蕴含的价值感,进而探索个人的潜在能力。

这种对于自我的追寻,其核心在于成为那个真实的、独一无二的自己。

这对于个体意识的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通过明确自身的主体性,以及确定个体的完整性,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我。

就像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会逐渐开始使用‘我’这个词汇,这标志着他们开始有了自我的界限。而这一过程,正是个体人格发展所不可或缺的。

然而,佛法中所讲的‘无我’,却似乎与我们通常所理解的自我有所不同。佛法认为,并不存在一个永恒不变的‘自我’,所谓的‘我’,实际上是由五蕴(色、受、想、行、识)相互组合而成的一种假象。

‘无我’所破除的,正是我们对于那个狭隘的‘小我’的执着,以及对于自我的盲目迷信。它引导我们将生命融入到一个更为宏大的完整性之中,比如天道、自然等等,从而让我们能够见到更高层面的那个真实的‘我’。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寻求自我与‘无我’之间并非是相互矛盾的,而是需要我们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去加以理解和认识。”

四儿目光缓缓扫过众人,然后停留在那位靓女身上,稍稍沉默了片刻,似乎在整理自己的思绪。接着,他嘴角微扬,轻声说道:“法有生灭,一事一法。这就如同世间万物,皆有其起始和终结,每一个具体的事物都有其独特的法则。”

他顿了一下,接着说:“首位学长提到要回看源头,这确实是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对于佛法来说,其源头自然是佛经佛言。而在《心经》中,对于自我本性的描述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理解到,自我并非仅仅是意识那么简单,它具有一种超越生灭、垢净、增减的本质。”

四儿稍稍停顿,让大家有时间思考他所说的话。然后,他继续说道:“再看《妙法莲花经》中的授记品,其中提到授记。授记的意义在于证明有轮回的自我,只有这样的自我才能够在未来成就果位。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自我的存在不仅仅局限于意识层面,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内涵。”

最后,四儿谦逊地笑了笑,说道:“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愚见,还望各位学长学姐不吝赐教,给予我更多的指导。”

四儿见众人无声胜有声,也如痴如醉地回忆了一下读过的经文义理,然后又滔滔不绝地谈了个人认知:“在我看来,自我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只有拥有自我,才能在茫茫人海中作意寻皈依,守戒律,在轮回的苦海中历劫重生。而无我则是那驱散黑暗的晨曦,是一种无我执邪见的境界,不以自我利益为中心,而是换位思考,像温暖的春风一样服务他人,慈悲同体,互助和谐。”

靓女嘴角微扬,露出一抹浅笑,轻声说道:“《金刚经》里提到了无相的概念,菩萨是没有‘自我’和‘他人’这样的分别心的。”

四儿听后,也不禁笑出声来,附和道:“哈哈,我不过是个平凡之人,自然还达不到菩萨那样的境界。《无相偈》里说:‘说通即心通,如日处虚空,唯说见性法,出世破邪宗。’我因为执着于相,所以才会心生疑惑和障碍,因此才会不断地发问,以求得到解答。可是,如果菩萨都没有‘自我’的概念,那又怎么会生出利他的心呢?”

靓女正色又道:“真有一个菩萨吗?有一个菩萨就有一个非菩萨,这个世界,你见到我,也是一个你而已。你见到的所有,都是另外你。

名相创造了世界,它便是自我分割而成的幻相。这是一个美好的梦,如果让你感到分离了,有压力了,那就表示需要探究,焕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