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没有打扰他,自己来到了街上。初秋的早晨已有些许凉意,楼红英的心情也如这天气一样清爽。
好久没见这么放松过了,要不说,无论何时,女人身边也不能缺异性,不然,花开的再好无人欣赏灌溉,枯萎的也快。
那么她昨晚真是喝醉了吗?当然是清醒的;她也是正常的女人啊,当看到齐梁那一身的腱子肉,哪还能抗拒得了,不如来个借坡下驴,从了他吧,自己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反正找别人也是找,找齐梁知根知底的还放心,想到这里,她苦笑了一下,楼红英,你也学坏了是吧。
这事不过不能让他发现,否则会得寸进尺。
在外边逛了一圈,看到早餐摊上有卖豆浆烧麦的;想起齐梁爱吃烧麦,便买了几个,外加两杯豆浆,提着往回走。
到家时,齐梁还在睡。楼红英推了他几下立马醒了,一咕噜坐起来,把楼红英气得不行,“快穿好衣服,真没拿自己当外人啊!”
边说边转过身去。
齐梁也把衣服从床底扯出来,看到了餐桌上的早餐,美滋滋的笑了一下,心想:楼红英,都主动给我买早餐,还记得我爱吃啥,这说明一个问题,昨天我表现不错,她估计也是在装醉。
越想越美,他甚至想到了楼红英会原谅他。
这确实是想多了,楼红英只想要他的身体,别的不稀罕,毕竟隔阂太深。
两个人如夫妻一般吃着早餐。
“今天是星期天,我一会带你出去玩玩。”齐梁现在看楼红英的眼神,都闪烁着小星星,楼红英看他,目光也柔和了好多。
吃过早餐,齐梁骑上了他不知几手的破摩托车,载着他心爱的女人,往郊区驶去。
今天玩得很开心,齐梁的情绪价值提供的很足。这让楼红英有种错觉,他们又回到最初了。
玩累了,咱们就别回出租屋了,找个民宿住下吧!好好放松放松。
楼红英听出了他的双关语,说实话,她也正有此意,两人一拍即合,找了间民宿住下。钱都是齐梁出的,有点大男子主义的他不想花女人的钱。
花就花,虽然自己不缺钱,但花男人的钱,就有种被宠爱的感觉。
民宿房间很多,齐梁只开一间。
这小心思太明显,楼红英也由着他。
周末的这两天玩得很开心,到了周一,齐梁带楼红英来到学校,穿上保安服的他,竟然穿出了警服的感觉,果然人帅穿啥都好看。
在门卫室里,楼红英紧张的心砰砰直跳。
平时都会有一辆车来送那个像强强的孩子,可是等了半天,门口都没人了,也没见到那孩子的影子和那辆车。
齐梁去班里打听,说那孩子转学了。这学转得也太突然了吧,听别的学生说上个月刚转来,怎么又一下转走呢?会不会得到了什么风声。
两个人都很失望,唯一的线索又断了。
齐梁问那孩子曾经的同桌,问她有没有消息?
同桌说,这位同学平时几乎不和别人说话,也不起来回答问题,感觉怪怪的,看着像是家里挺有钱,可有时穿着洗的发白的衣服。
知道他家住哪儿吗?
女同桌说不知道,他太古怪神秘了,不理人,又问了孩子的名字,叫俞凡。
楼红英记住了这个名字,很可能就是她丢失十年的强强。
不甘心的两人,又去了校档案处,结果人家不给查,说是犯法的。
线索到这里就全断了,齐梁说或许我又该辞职了,去下一个学校找工作。
这一年多,他都是这样,先在一个学校干几个月,看看有没有孩子的踪迹,如果没有就换下一个。
这种找法犹如大海捞针,可他也没放弃。
看到他的坚持和付出,楼红英有点感动;劝他别这样找了,太累太久,回农家乐工作吧!
齐梁拒绝了,他表示有生之年,一定把强强带回你身边。
看着眼前这个和自己纠缠了半辈子的男人,楼红英心中五味杂陈。
曾经对他的埋怨、不满,在这一刻似乎都淡了。她知道,这个男人这些年为了找孩子,付出了太多。
就在这时,楼红英手机突然响了,是针织厂那边打来的电话,原来是有一批重要的客人预定的货品,出现了质量问题需要她回去处理。
挂了电话,楼红英看着齐梁,说:“我得回去了,你也别在这耗着了,先跟我回去,咱们再慢慢想办法。”
尽管齐梁不舍得她离开,这两天两个人在一起的开心日子,足以让他回忆好久。但他还是拒绝了,只要他不停的寻找,强强就会有回家的希望。
把楼红英送到机场,齐梁好像想起了什么。
“红英,翠莲好像出来了,你小心点,我觉得她会找你麻烦。”
“回来了?怎么没去找你们的儿子?”楼红英很惊讶。
“她去找过,可是儿子不认她,还把自己的名字改为楼重生,所以,翠莲对你怀恨在心,认为是你抢了她的孩子。”
提起这个女人,楼红英的恨无法形容。这辈子,和这个女人不共戴天,要不是她,自己的强强又怎能多年生死不明。
“你转告翠莲,我楼红英身正不怕影子斜,让她放马过来。”
原来,这翠莲出来以后,经过多方打听联系到了齐梁,想让他出面,把儿子要回来。
齐梁也给楼重生的学校打过电话,希望他能见自己的母亲一面,楼重生无情拒绝;不但不认翠莲,连齐梁他都不认,只认把他养大,供他读书的楼红英。
这下扎心了,翠莲坚持认为是楼红英设的圈套。
可是,当初要不是楼红英收养她的孩子,给了孩子一份安定富足的生活,受良好的教育,指不定现在孩子怎么样呢!翠莲不但不感恩,还恩将仇报。
要说算账,这笔账楼红英想好好和她算算。
“你别和她一般见识。”齐梁又说出了这句话。
楼红英听到这句话就恨,当年,翠莲拆散她的家时,齐梁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