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我们组织部从专业角度分析,综合比较下来,无论从年龄结构优势、培养潜力,还是从实际工作能力的适配性来看,林强同志毫无疑问是目前……‘最合适’的人选!”

“最合适”三个字,被他咬得格外清晰。

一番长篇大论,逻辑层层推进,专业术语迭出,听起来完全是为琉璃镇的工作大局考量,为干部的健康成长把关。

他甚至将自己放在了替李卫国“惋惜”的立场上。

办公室的空气密度似乎瞬间增大,压抑得能听到心跳声。

窗外的阳光不知何时被一片云层遮住,室内光线骤然黯淡了一些。

江昭阳静静地听着,脸上那谦逊得体的笑容没有丝毫变化。

当蒋珂文说完,那双鹰隼般锐利的眼睛直直地迎上对方的视线,平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穿透力:“蒋部长考虑得很周详,从工作层面看,也很有道理。”

他轻轻点了点头,认可了对方的“专业性”。

但随即,他话锋如同溪流转过磐石,看似柔和,却蕴含着坚定无比的力量和方向:

“不过,既然我们组织部‘广撒网’的初衷,是为了不漏掉任何一个有潜力的人才,选拔程序也讲究公平公正公开。”

“李卫国同志虽然目前层级在村一级,但就像他修的那条水渠一样,是在最困难的地方硬生生凿出来的通路!”

“这本身就能证明其攻坚能力和担当精神。”

他稍稍停顿一下,声音依旧不高,却字字清晰地落在蒋珂文耳中:

“我个人觉得,李卫国在电视节目中展现出的对乡土的热爱、对发展的清醒规划、带领村民改变命运的实干业绩,以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体现出的远见卓识。”

“这些都是一个优秀基层管理者不可或缺、甚至极为宝贵的核心素质。”

“基层实践,特别是像清水村这样从无到有、从劣到优的成功实践,往往是最能培养综合能力的熔炉。”

“我们选拔干部,讲实绩、重基层的导向,是明确的。”

他微微前倾身体,目光平和却锁定蒋珂文:“蒋部长也说了,他的材料还在整理过程中。”

“我相信组织部的效率。不如……我们稍等片刻?”

“趁此机会,把他的材料也一并拿来,让我们把林强同志和李卫国同志这两位,放到同一个平台上,‘全面’地、‘深入’地比较研究一下?”

“这样得出的结论,或许更经得起推敲。”

“毕竟,‘好钢用在刀刃上’,我们需要确认这钢本身的硬度和韧度,而不能只看它在锻造厂库房里放着的位置吧?”

这一番话,如同定海神针,牢牢钉在了二人博弈的中心点上。

江昭阳没有直接反对林强,但核心意图却无比明确——把李卫国拉回牌桌,接受同样标准的审视!

并且点明了“实绩”、“基层”这两条中央大力提倡的干部选拔标准作为有力支撑。

最后的比喻更是直指核心:位置起点不能代替硬度和韧度,也就是能力。

表面上,二人的讨论依旧围绕着用人标准、岗位需求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言辞客气,句句在理。

但每一句话的落脚点,每一次轻描淡写的比较,都暗藏机锋。蒋珂文强调林强的“天线”通,江昭阳就强调李卫国的“地线”稳。

蒋珂文说发展需要“借势”,江昭阳就说稳定需要“筑基”。

这已不仅仅是关于两个候选人孰优孰劣的争论,更是两种用人理念、甚至某种程度上是不同权力脉络在具体人事安排上的一次无声碰撞。

蒋珂文脸上的笑容彻底凝滞了。

对方的用意如此清晰,步步紧逼却又站在道理制高点。

空气仿佛凝固成了实质,沉甸甸地压在他的心头。

他甚至能听到自己耳根处的血管在轻微搏动。

目光在江昭阳那张看似平静却不容置喙的脸上来回扫视了几遍,对方嘴角那丝礼貌性的弧度没有丝毫改变。

看来江昭阳这小子,新官上任,头一把火就对准了干部选拔这件最敏感也最能显露手腕的事上。

他并非不知道林强的身份,却偏要揪着一个不起眼的村支书……是立威?是试探?还是真有别的想法?

“刘书记那边……”他脑中的念头如同煮沸的开水。

继续推脱?

用“材料确实不齐”硬顶?

这显然行不通了,对方摆明了要看到材料。

而且刚才话已出口,说材料在整理……

时间在令人窒息的静默中流逝了几十秒,每一秒都像一根紧绷的弦在摩擦。

蒋珂文最终闭了下眼,再次睁开时,眼底掠过一丝无奈与决断混杂的情绪。

他抬起手,动作略显僵硬地按下了桌上的内线电话。

“好,我这就让人去找李卫国的材料。”蒋珂文最终通过内线电话,吩咐下属去办。

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二人就两位候选人的情况进行了“深入讨论”。

蒋珂文极力推崇林强的机关工作经历和人脉资源。

江昭阳则强调基层经验和实干能力的重要性。

表面上,二人言辞客气,句句在理。

实则每一句话都暗藏机锋,寸步不让。

一名年轻干部拿着一份略显厚重的档案袋走了进来。

蒋珂文示意他直接交给江昭阳。

江昭阳道了声谢,接过档案袋,解开缠绕的线绳,将里面的材料取了出来。

他看得很慢,很仔细。

越是深入翻阅,他眼中赞赏的光芒就越盛。

材料远比他想像的还要扎实:李卫国不仅是带着带着全村男女老少自力更生、开山修渠。

他还率领村民搞成了特色养殖,他还引入了电商平台,解决了销售难题。

他协调处理的几起长达数年的村民土地纠纷,情理法并用,解决得干净漂亮,获得了双方当事人的一致好评……

这不是那种堆砌辞藻、泛泛而谈的总结,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数据、案例甚至村民的原始评价摘录。

字里行间,能清晰地感受到一个年轻干部扎根泥土的踏实、面对困难时的韧劲以及解决问题的灵活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