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观察者之庭”。

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冷静而疏离的意味。星语置身于这个由六块巨大黑色棱镜构成的六边形空间,感受着那无处不在的、几乎凝成实质的秩序能量场。这里安静得可怕,只有能量导管中细微的流动声和监控探头偶尔调整角度时发出的、几不可闻的机械轻响。

中央的光台比静滞庭园的更加复杂,表面布满了不断变幻的细微光路,与她意识连接时,能提供一种极其清晰而高效的思维加速和信息处理辅助,但同时也将她与这个空间的监控系统更深地绑定在一起。

她成了被观察的核心。

兰-07的光影几乎常驻于此,不再需要借助辅助棱镜显现。它悬浮在光台不远处,如同一个沉默而尽职的狱卒兼记录员。星语能感觉到,除了兰-07,还有更多无形的、来自瑞多兰主系统的感知力场笼罩着这个空间,无时无刻不在记录着她的每一丝能量波动,每一个意识涟漪。

最初的那几天,对于星语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她被卷入了一场高强度、事无巨细的情报问询之中,仿佛永远没有尽头。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正是瑞多兰。

瑞多兰对“先驱者”和“逻辑湮灭”的力量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兴趣,他的问题如连珠炮一般源源不断地向星语袭来。这些问题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咋舌,从宏观的战略模式到微观的能量粒子振动频率,从方舟智库的建筑风格(如果那也能称之为风格的话)到“归零”发动时周围时空的曲率变化细节……无一不是瑞多兰关注的焦点。

面对如此刁钻的问题,星语感到自己的大脑像是被抽干了一样。她竭尽全力地回忆着每一个细节,用最准确的语言描述着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为了让瑞多兰更好地理解,她甚至还利用光台的模拟功能构建出了意识模型。

然而,尽管星语已经如此坦诚,她还是有所保留。她隐瞒了关于花园文明的具体坐标和核心机密,这是她最后的底线。但对于先驱者和那次毁灭性接触,她几乎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因为她知道,这是她表达诚意、换取信任和生存空间的唯一筹码。

她讲述了先驱者冰冷绝对的净化逻辑,描述了方舟智库那庞大如山岳、结构非欧几里得几何的恐怖形态,细致还原了“归零”力量爆发时,那种万物失去意义、规则基石崩塌的可怕体验…

她的叙述平静而客观,但那些内容本身所携带的绝望与毁灭气息,让整个观察者之庭都仿佛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寒意。兰-07的光影在记录这些信息时,波动都似乎变得更加频繁和剧烈。

瑞多兰沉默地吸收着这一切。他们没有做出任何评价,但星语能感觉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凝重感正在形成。她提供的情报,显然极大地更新了瑞多兰对宇宙潜在威胁的认知数据库。

问询间隙,则是同样高强度的身体检查和分析。

针对L-印记的监控达到了极致。无数看不见的传感器从各个维度扫描着那个几乎熄灭的小点,分析它的每一次最细微的“呼吸”,试图建立其完整的能量模型和规则图谱。星语配合着进行各种测试:在不同强度的秩序场下记录印记反应,尝试用极其微弱的各种能量频率去刺激它(在绝对控制和安全措施下),甚至允许瑞多兰系统短暂地、极其小心地向其注入一丝经过严格过滤的秩序能量流,观察其反应…

这个过程同样充满了风险。每一次测试都可能惊醒那沉睡的凶兽。星语的精神时刻紧绷,监控网络全力运转,随时准备应对突发状况。好在L-印记似乎真的陷入了极深的沉寂,对绝大多数温和的测试都毫无反应,只有在接触到极其接近“逻辑湮灭”本质的高阶秩序规则时,才会产生一丝微不可察的、本能的“排斥”涟漪。

这些数据显然让瑞多兰的研究者们如获至宝。星语能隐约感觉到,围绕着她和L-印记,瑞多兰哨站内正进行着一场无声而高效的技术攻关。

除了被研究,她也被允许(或者说被要求)进行有限度的学习。兰-07会定期向她开放一些经过筛选的技术资料,主要是关于秩序场稳定、能量控制、以及…混沌海环境生态学。

她明白瑞多兰的用意:一方面希望提升她的自控能力,减少不可预测性;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她的视角和独特经历(融合混沌核心),来验证或启发他们的一些理论。这确实是一个相互的过程。

她如饥似渴地学习着。瑞多兰的知识体系博大精深,许多理论让她茅塞顿开,对能量和规则的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她尤其专注于混沌海环境的知识,仔细研究着那些规则褶皱、能量湍流、以及可能存在的奇异生命的记载。

她需要找到出路。观察者之庭再安全,也终究是牢笼。而且,方舟智库的威胁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而未落。她必须做好最坏的打算——一旦哨站被突破,或者与瑞多兰的合作破裂,她该如何在混沌海中生存下去?

她开始利用光台的模拟功能,结合新学到的知识,秘密推演各种逃生方案。混沌海环境极端恶劣,常规的航行技术几乎无效。她需要一种能够适应甚至利用混沌海规则混乱特性的航行方式。

她的思路逐渐聚焦在了星锚核心上。星锚融合了混沌本源,本身就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或许…她可以尝试改造或者激发星锚的某种潜能,使其能够在混沌海中开辟出一条短暂的、相对稳定的“路径”?

这个想法很大胆,也很危险。她只能在意识中进行理论推演,不敢有任何实际动作——周围的监控实在太严密了。

时间就在这种被研究、学习、秘密推演中一天天过去。

期间,兰-07会定期向她通报外部监控的摘要。报告依旧谨慎而模糊,但星语能从字里行间读出一些信息:那日的规则风暴之后,哨站周边并未完全平静,依旧检测到数次低强度的、特征类似的规则扰动,仿佛猎手并未远离,只是在更深沉的阴影中耐心徘徊,等待着下一次机会。

瑞多兰明显加强了戒备。观察者之庭外的能量屏障时常波动,那是哨站防御系统在进行调整和升级的迹象。

一种暴风雨前的压抑宁静,笼罩着一切。

直到某一天,兰-07在进行完一次常规的能量扫描后,突然开口:“基于近期对L-印记及你自身能量系统的观测数据,瑞多兰技术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合作研究项目。”

“什么项目?”星语从一堆混沌海能量湍流模型中抬起头。

“项目名称:‘秩序与混沌的适应性边界研究’。”兰-07的光影投射出一份复杂的项目概要,“旨在探究,在高度受控的环境下,秩序能量与混沌能量(以你体内的星锚核心为代表)是否能够产生超越单纯对抗的、更复杂的交互模式,甚至…达成某种动态平衡或共生。”

星语心中一动。这个研究方向…似乎与她不谋而合?

“我们需要你的深度参与和配合。”兰-07继续道,“项目第一阶段,计划在你体内构建一个微型的、多重稳定结构的‘交互场’。该场地由瑞多兰提供的高纯度秩序能量,与你引导出的、受控的混沌能量共同构成。研究人员将通过该场地,观察两种截然不同能量在微观层面的相互作用。”

星语的警惕心立刻提了起来。在她体内构建能量场?这风险极高!

“这个‘交互场’的位置在哪里?强度如何?安全性如何保障?”她一连串地问道。

“初步设计,场地将位于星锚核心与L-印记之间的缓冲区。”兰-07调出详细的能量结构图,“秩序能量由我们精确供给,强度经过严格计算,仅用于构建场地框架。你需要做的,是引导出极小一部分混沌能量,强度不得超过设定上限的5%。整个过程中,将有超过三十套安全监控系统实时运作,一旦任何参数超出预设范围,场地将立刻被强制解散。”

星语仔细查看着能量结构图和安全预案。瑞多兰的方案看起来确实极其谨慎,考虑到了各种可能的风险。而且,场地位置选在星锚和印记之间,似乎也隐含着一层用意:或许想观察混沌能量在秩序框架下,对L-印记是否会产生新的抑制或影响?

这确实是一个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如果成功,不仅对瑞多兰,对她自己理解和管理星锚与印记,也可能有巨大好处。

但…这依然是在刀尖上跳舞。任何意外,都可能同时引爆星锚和印记,后果不堪设想。

“我需要时间评估这份方案。”星语没有立刻答应。

“可以。你有12标准时考虑。这是提升对你体内能量理解的重要机会,也可能为未来更安全地管控L-印记提供新思路。”兰-07没有催促,光影缓缓淡去,留下星语独自思考。

星语反复研究着那份方案,光脑般的思维全力分析着每一个细节。风险确实存在,但收益也可能很大。而且,她隐隐觉得,这或许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在瑞多兰严密监控下,合法地、有限度地测试星锚核心在秩序框架内与外界能量交互的机会。这对她推演混沌海逃生方案可能有启发。

12小时后。

“我同意参与这个项目。”星语对如期而至的兰-07说道,“但我要求增加两项安全措施:第一,交互场的强制解散阈值,在我方能量强度预设上限的基础上,再降低20%。第二,我需要实时共享所有核心监控数据,拥有在感到任何不适时立即叫停项目的权利。”

兰-07的光影闪烁了片刻,似乎在与后台沟通。

【要求合理。安全阈值已调整。实时数据共享权限已开放至项目相关频道。】瑞多兰很快同意了她的条件。

“那么,开始吧。”星语深吸一口气,躺上了光台,意识与系统深度连接。

【项目‘秩序与混沌的适应性边界研究’,第一阶段,第一次试验,启动。】兰-07的声音变得无比正式。

嗡…

精纯到极致的秩序能量,如同无形的丝线,开始从周围的黑色棱镜中渗出,在瑞多兰系统的精确操控下,缓缓涌入星语体内,在她指定的区域,开始构建一个极其复杂而稳定的微观能量结构框架。

星语能清晰地感觉到那秩序能量的涌入,冰冷、绝对、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她收敛心神,开始小心翼翼地引导着星锚核心的一丝混沌能量。

这个过程需要极高的精度。她必须将混沌能量的狂野和不羁压制到最低,使其如同温顺的溪流,缓缓注入那秩序框架之中。

秩序与混沌,两种截然相反的力量,在微观层面第一次并非以对抗,而是以一种“合作构建”的方式,开始了接触。

观察者之庭内,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如果瑞多兰有“呼吸”的话)。

监控数据如同瀑布般流过。

最初的接触略显滞涩,秩序框架微微震颤,混沌能量也有些躁动。但在星语精妙的操控和瑞多兰系统的实时调节下,两者竟然真的慢慢地、艰难地开始融合、交织…

一个极其微小、却稳定存在的、同时蕴含着秩序结构与混沌变化的奇异“交互场”,缓缓成型。

它就像一个同时闪烁着理性之光与混沌之焰的微小星辰,悬浮在星锚与印记之间。

第一步,成功了!

然而,无论是星语还是瑞多兰的研究者,都没有注意到——或者说,现有的监控设备也未能及时捕捉到——在那“交互场”成型的一刹那,深处那沉寂的L-印记,其最核心的那个点,极其极其微弱地…**动**了一下。

仿佛沉睡的死亡,因为身旁这丝奇异的、秩序与混沌交织的“新生”气息,而做了一个无人知晓的、冰冷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