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潇湘驻京办二楼小会议室,灯光柔和,空气中隐隐飘着绿茶的清香。但此刻,坐在会议桌前的李一凡,却没有任何品茗的兴致。
他一身深灰色西装,神情平静地看着面前的几位厅级干部——这场会议,不在公开日程内,也不是任何官方汇报,而是一次“省内特定条线干部”与省委副书记的闭门交底。
“先说说,制度扩区之后,下面反馈最集中的问题是什么?”李一凡开门见山。
来自岳西的市委常委、副市长江正荣沉声开口:“制度压得有点急,一些地方干部从传统招商路径转不过弯来。尤其是地方招商部门跟平台之间早就形成‘项目提成+地方留存’的操作链,现在突然要求全面公开、统一条款、退出机制,很多人不敢动,也不愿动。”
“也就是说,有人把原有的‘平台招商’变成了私下利益链?”李一凡冷冷问道。
“……确实存在。”江正荣点头。
一旁来自衡洲的干部也补充:“不仅是招商,连市政服务平台也有合作绑定问题。一些地方平台过去承包政府配送项目,如今被纳入治理体系后,盈利骤降,开始舆论反扑,试图借老百姓口吻反向施压。”
李一凡沉默了几秒。
“这不是平台的问题,是人出了问题。”他说,“我们要治理的,不只是商业制度,还有那一层藏在地方制度夹缝里的‘准灰色操作空间’。”
“从今天开始,我将以省委副书记的身份,亲自盯紧制度落实中的干部适配问题。”他语气不重,但桌面上的气压陡然降低。
“凡是在制度落地过程中搞选择性执行、阳奉阴违的——干部要查、合同要查、流程要查。”他说,“凡星的数据、京东的模型、星城市的制度,我们不是拿来做样子的,而是要成为全省的标准。”
“这个标准,是可以让老百姓看得见、企业信得过、干部管得住的。”
——
与此同时,潇湘省委办公厅连发两道文件:
一是《关于设立全省平台治理制度执行监督组的通知》,正式成立由李一凡挂帅的“执行协调办”,每月通报一次制度推进数据,每季度评估一次干部适配进度。
二是《关于干部适应数字治理结构评估的试行办法》,这是李一凡拍板推出的一项关键制度改革,标志着干部评价体系开始引入“制度执行力”指标——谁执行好,谁得分;谁拖延、扯皮、搞变通,直接入档跟踪。
这份文件一出,全省各地立刻“震动”。
因为所有人都看明白了,李一凡不仅是要“建制度”,而是要以制度为纲,推动干部结构一次“软洗牌”。
——
星城市,政务数据中心会议厅,京东与凡星联合召开“制度复制推进协作会”。
会议规模不大,但到场者皆为潇湘制度复制城市中核心执行负责人。
“制度是一套架构,能不能跑起来,要看人。”京东潇湘负责人说道。
“星城市能做到的,不是因为星城市企业多,而是人能配得上制度。”
凡星投资代表接话:“我们会配套成立‘商户治理联动基金’,与制度绑定城市共建扶持型生态资金池。制度不是限制,而是平台企业进来之后的护城河。”
“从今天起,谁还想靠模糊合同、灰色返点、低成本吸纳商户生存,那就准备好在这套制度面前被清洗。”
——
就在此时,楚中市委突然向省委平台治理小组提交“缓执行申请”。
理由是:制度推进速度过快,当地基层平台准备不足,建议延后两月启动。
但不到一天,李一凡在省委会议上就作出强硬回应:
“楚中不是平台准备不足,是平台利益太多,不愿退出。”
“我们可以给时间改正,但不能给理由逃避。”
“制度一旦决定,就必须落地。”
赵建国听后点头表示:“楚中列为专项督查点,由李副书记亲自过问。”
——
当天深夜,李一凡召集政务系统密谈。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制度不能只是挂在墙上的‘改革’口号,而要成为干部选拔、平台准入、产业扶持的第一门槛。”
“今后再有哪个地方,平台和政府的合同是闭门签、不公开、不规范——我们就查人。”
“这场战,不是打平台,是打掉平台背后的那一套‘准官商结构’。”
“打到最后,留下来的,不是谁背景硬、资本大,而是谁愿意守规矩、能服务市场。”
——
四月底,潇湘省政府官网首页,出现一条不起眼的滚动消息:
“潇湘平台治理制度八地试点全部落地,全面进入第二阶段。”
而消息下方,悄然跟上一句更新:
“省委组织部与执行协调办已对首批制度适配干部启动跟踪考察。”
——
这一夜,潇湘,进入了一场静默的权力结构重塑之中。
这次,没有纸面文件的仪式感,没有下乡调研的摄影棚,也没有大字标题的高调发布。
但在每一个试点城市的干部心里,他们都知道:
李一凡,要的不是制度上墙,而是制度落地后,站出来的人,必须是新一代能真正跑起来的干部。
这,才是真正的“制度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