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去益在埋头学习。
而在外界,他的名声如日中天。
一场短暂的颠覆性的战争,将他完完全全推到了蓝星整个人类的视线之中。
经过几天的消化,全球的民众,无论怀着怎样的心情,都不得不接受一个显而易见、甚至有些残酷的事实:
华夏国,因为拥有了张去益,其科技力量已经实现了对全球其他国家的断层式领先。 这种领先,不再是某个领域的略微优势,而是全方位的、代差级别的碾压。尤其是在军事技术方面,差距已经大到令人绝望——全球其他所有国家的军事力量加在一起,在如今的华夏面前,也已显得不堪一击。
元月一日战争的结局,就是最血淋淋的证明。那不是一个势均力敌的较量,而是一场成年人对孩童的、单方面的技术展示。
这种认知带来的影响是深远且立体的。
所有国家的外交和国防政策都在进行紧急的、颠覆性的调整。
以往围绕m国构建的联盟体系摇摇欲坠,许多国家开始急切地寻求与华夏建立新的、更紧密的关系。国际话语权的天平,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向东方倾斜。
资本和人才是聪明的,它们永远流向最有希望和安全的地方。战争才刚刚结束,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工程师、学者就开始急不可待地将目光投向华夏,寻求合作甚至移民的机会。大量的国际资本也开始重新评估风险,将华夏视为未来几十年最稳定、最具潜力的投资沃土。
在华夏之外,民众的情绪从最初的震惊、否认,逐渐转变为一种无奈的接受,甚至开始出现一种“搭便车”的心理。既然无法对抗,那么寻求合作、融入由华夏主导的新秩序,似乎成了最明智的选择。“学习华夏语”、“了解华夏文化”在一些国家一夜之间突然成为了热门。
而对于张去益来说,他个人的声望直接被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他不再仅仅被视为一个科学家,更被看作是一个时代的开创者,一个活着的传奇。
他成了全球公认的、推动人类文明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引擎”。
世界,正在以一种被加速了十倍、百倍的速度,进行着权力和影响力的重新洗牌。
…
而在华夏国内,张去益更是被网友推上了神坛。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张去益的存在,就是国家安全感最坚实的基石。经历了元日战争那种“敌方万箭齐发,我方闲庭信步”的震撼后,人们深切体会到,正是这个人的智慧,构筑了守护他们平静生活的钢铁长城。这种由他带来的、史无前例的安全感,是任何物质奖励或口号都无法比拟的。
在网络这个最能畅所欲言的空间,民众对张去益的崇敬之情更是以最直接、最热烈的方式喷涌而出,其评论内容往往将他与民族历史上的先贤相提并论,充满了极致的推崇。
“国士无双,当代圣人!”
这条评论通常获得最高点赞。网友们认为,张去益的贡献已超越了“杰出”的范畴,他以一己之力护佑国祚,挽救亿万生灵于战火之外,其功绩与智慧,足以与历史上那些被誉为“圣人”的先贤比肩。
“我感觉,咱们这是迎来了新时代的‘神农氏’啊!神农尝百草造福先民,张神研科技泽被苍生!”
将张去益比作中华民族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神农氏,强调了他通过科技带来福祉,奠定了新时代繁荣基础的巨大作用。
“什么牛顿、爱因斯坦,那都是推动人类文明。咱们张总师这是直接扛着华夏文明飞升了!这能一样吗?”
带有强烈民族自豪感的比较,认为张去益的贡献更具针对性和决定性,是直接将华夏文明提升到了另一个维度。
“以前总觉得‘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是史书里的夸张写法,直到张神出现……我信了!”
引用古语,表达张去益在关键时刻扭转乾坤的巨大作用,认为他的存在让历史典故变成了现实。
“建议给张神立生祠!不是迷信,是咱老百姓就想有个地方能表达一下这份感激和敬意!”
这种略显极端的提议,却得到了不少人的附和。这是一种朴素的愿望——希望能有一个具象化的方式,来寄托对这位“守护神”的感激。
“别拿古代比了,格局打开点!张神这分明是‘文明引导者’,是来带我们冲出蓝星,走向宇宙的!”
而这种更有前瞻性的评论,已经将张去益的地位拔高到了引导整个文明走向的层面,视其为开启星际时代的领路人。
这些评论,或许带有网络特有的夸张色彩,但其中蕴含的情感却是真实而炽热的。
在无数网民心中,张去益已然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家,他是这个时代的“国士”,是能与民族传说和历史先贤比肩甚至超越的非凡存在。
…
张去益绝对没想到,一场战争让他一夜之间成了蓝星的神!
而他,已经在东郊庄园的地下室内的工作间待了整整三天。
除了吃饭之外,几乎没睡过觉。
三天之后,他走出地下室,胡子拉渣,却没有一丝的疲惫之色。
三天时间的深度学习,他已经是这个星球上最顶尖的生物学家,化学家,药物学家和医学家。
让他惊喜的是,在其星际继承值都没有增长的情况下,他的脑域开发度又提升了百分之零点五。
看来,脑域开发度达到百分之七十也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