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层林尽染。
钱彦跟随王战华经过半个月的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中央苏区。
\"看,那就是我们的根据地!\"
王战华指着远处山峦间的一片建筑群,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钱彦极目远眺,只见群山环抱中,梯田如链,红旗招展。
田间地头,军民一起劳作;
操场上,战士们喊着响亮的口号在训练。
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与他想象中的革命根据地大不相同。
\"这里...真好啊!\"少年由衷地感叹。
王战华笑道:
\"这里是无数同志用鲜血换来的。
走,带你去报到。\"
在军政干部学校,钱彦被编入青年干部培训班。
与他同期的有三十多人,来自五湖四海,都是各根据地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
开学第一天,校长在动员会上说:
\"你们是革命的种子,将来要撒向全国各地,生根发芽!
在这里,不仅要学习军事技能,更要学习革命理论,明白我们为什么而战!\"
钱彦被分配到文化水平较高的班,除了日常的军事训练,还要学习政治理论、群众工作方法等课程。
他如饥似渴地吸收着新知识,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满了心得。
一天傍晚,钱彦正在操场练习刺杀动作,一个身材魁梧的教官走过来:
\"小同志,动作很标准嘛,练过?\"
钱彦收枪立正:
\"报告教官,家父是戏班班主,从小学过些武生功夫。\"
教官眼前一亮:\"哦?来,跟我过两招!\"
钱彦有些犹豫,但在教官的鼓励下,还是摆开了架势。
两人你来我往,钱彦将戏曲中的武打动作融入实战,灵活多变,竟与教官斗了个旗鼓相当,引来不少战士围观喝彩。
\"好身手!\"
教官拍拍钱彦的肩膀,\"我是特务连连长李大勇。怎么样,有兴趣来我们连吗?
我们正需要你这样有特殊技能的同志。\"
钱彦又惊又喜,但谨慎地说:
\"感谢连长看重,但我得先向王队长汇报。\"
王战华得知后,欣然同意:
\"特务连是支精锐部队,你能加入是好事。
不过要记住,革命战士不是江湖侠客,个人英雄主义要不得。\"
就这样,钱彦成为了特务连最年轻的战士。
在李大勇的悉心指导下,他将戏曲武功与军事技能相结合,创造出一套独特的近身格斗术,很快在连队中小有名气。
转眼到了1931年冬,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了第三次\"围剿\"。
钱彦所在的特务连奉命掩护主力部队转移。
\"同志们,我们的任务是拖住敌人至少三天!\"
战前动员会上,李大勇神情凝重,\"这次敌人来势汹汹,大家要做好牺牲的准备!\"
钱彦和战友们在险要山口构筑工事,利用地形节节阻击敌军。
战斗异常惨烈,敌人的炮火覆盖了整个山头,不少战友倒在血泊中。
第三天黄昏,特务连伤亡过半,弹药也所剩无几。
李大勇在战斗中负了重伤,临终前将指挥权交给了副连长,又单独叫来钱彦:
\"小钱...你身手好...一定要把这份兵力部署图...送到师部...\"
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染血的油布包。
钱彦含泪接过:
\"连长放心,我一定完成任务!\"
趁着夜色,钱彦凭借敏捷的身手,穿过敌人的封锁线。
就在他即将到达安全地带时,突然听到附近树林中传来微弱的呻吟声。
循声找去,竟是一名受伤的红军宣传队员,腿部中弹,已经奄奄一息。
钱彦面临艰难抉择:
若带上伤员,很可能连人都逃不掉;但若见死不救,又违背了革命战士的誓言。
\"同志...别管我...快走...\"
伤员虚弱地说。
钱彦一咬牙,解下绑腿将伤员固定在背上:
\"要死一起死,要活一起活!\"
负重前行,钱彦的速度大减。
天蒙蒙亮时,他们被敌人的巡逻队发现了。
子弹呼啸而来,钱彦左臂中弹,鲜血直流。
危急关头,他忽然想起父亲钱盘春教的二胡曲《十面埋伏》中的一段节奏,正好与眼前地形相似。
\"有了!\"
钱彦灵机一动,背着伤员钻进一条隐蔽的山缝,七拐八绕,竟神奇地甩开了追兵。
当太阳高高升起时,钱彦终于跌跌撞撞地闯进了师部驻地。
卫兵见状,连忙喊来医护人员。
\"兵力图...交给师长...\"
钱彦用尽最后力气交出油布包,便昏死过去。
三日后,钱彦在野战医院醒来,得知因他送到的情报,红军成功避开了敌军主力,反歼一军,取得了反围剿的阶段性胜利。
师首长亲自来看望他,称赞他是,
\"智勇双全的好战士\"。
伤愈后,钱彦被授予\"红星勋章\",并调往师部侦察科工作。
1932年春,由于表现突出,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
站在党旗下宣誓的那一刻,钱彦热泪盈眶——他终于从那个唱戏的少年,成长为一名真正的革命战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