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明在医疗等领域创新举措的稳步推进,朱由检的目光又转向了更为广阔的科学知识领域。这日,他在御书房召见了洪承畴、杨嗣昌和孙传庭,准备开启新的革新探讨。】
【朱由检坐在书房的主位上,神情专注,缓缓开口道:“诸位爱卿,如今我大明在诸多方面已有所创新变革,然科学知识一道,于国家发展、民生改善至关重要。朕寻思着,如何在这方面推动创造,以兴我大明。不知三位爱卿有何见解?”】
【洪承畴略微沉吟,率先拱手说道:“陛下,科学知识涵盖广泛,依臣之见,农业乃是国家根本,可先从农业科学入手。比如研究如何改良土壤,提高农作物产量,或是培育新的粮食品种。如此一来,百姓温饱更有保障,国家根基也能更加稳固。”】
【杨嗣昌点头表示赞同,接着说道:“陛下,洪大人所言极是。同时,天文历法方面也不容忽视。精准的天文历法,不仅有助于指导农业生产,对国家的祭祀、朝会等诸多事务也意义重大。我们可以鼓励民间的天文爱好者,与钦天监一同钻研,力求在天文知识上有所突破。”】
【孙传庭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军事与科学知识紧密相连。像兵器的改良创新,离不开对力学、材料学等知识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在军中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探索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打造更精良、更具威力的兵器。”】
【朱由检听了三人的建议,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三位爱卿所提,各有侧重,皆为良策。洪爱卿负责农业科学相关事宜,着力于提高农产量、改良品种;杨爱卿主抓天文历法,鼓励多方钻研,提升我大明在这方面的造诣;孙爱卿专注军事科学,将科学知识融入兵器研发。但此事重大,具体该如何实施,还需诸位爱卿细细谋划。”】
【洪承畴应道:“陛下,臣打算先召集各地经验丰富的老农与农业方面的能人志士,共同探讨土壤改良与品种培育之法。同时,设立专门的试验田,对新的种植方法和品种进行试验。”】
【杨嗣昌接着说:“陛下,臣会发出告示,邀请各地天文人才汇聚京城,与钦天监共同研究。另外,会组织人员收集整理古今中外的天文典籍,为研究提供更多参考。”】
【孙传庭说道:“陛下,臣会在军中挑选对兵器制造有兴趣且头脑灵活的将士,组建研究机构。同时,寻求工部的支持,共同开展兵器的创新研究。”】
【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甚好,就依诸位爱卿所言。此乃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大事,诸位务必尽心尽力。在推进过程中,若遇到困难,及时向朕汇报。”】
【几日后,洪承畴便开始忙碌起来。他发出公文,邀请各地知名的老农与农业能人来京。待众人到齐后,洪承畴在衙门中热情地接待了他们。】
【洪承畴说道:“诸位皆是我大明农业方面的行家,此次奉陛下旨意,邀大家前来,是为了共同探讨如何改良土壤、培育新的粮食品种,以提高农产量。陛下心系百姓温饱,对此次之事极为重视。还望大家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农站了起来,说道:“洪大人,老朽在种地方面有些经验。有些土地贫瘠,若是每年在地里施些草木灰,再加上一些人畜粪便,几年下来,土壤就能肥沃不少。”】
【另一位年轻的农业能手也说道:“洪大人,我曾尝试将不同品种的稻子杂交,发现有的杂交品种长得格外健壮,只是产量还不太稳定。”】
【洪承畴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还安排人将大家的发言详细记录下来。随后,他带着众人来到预先准备好的试验田,说道:“这便是专门为此次研究设立的试验田,大家可以在这里尝试自己的方法,看看效果如何。”】
【与此同时,杨嗣昌也在积极推进天文历法方面的工作。他张贴的告示吸引了不少民间天文爱好者,纷纷奔赴京城。】
【杨嗣昌在钦天监的大堂里,对众人说道:“诸位皆是对天文历法有研究的贤才,陛下希望我们能在这方面有所突破。钦天监的各位大人也会与大家一同钻研。我们可以先从整理典籍开始,从中寻找灵感和线索。同时,大家若有什么新的观测方法或想法,都可以提出来,共同探讨。”】
【一位年轻的天文爱好者说道:“杨大人,晚生在观测天象时,发现用一种特制的竹筒,可以更清晰地观测星星。”】
【钦天监的一位官员听后,好奇地问道:“哦?能否详细说说这竹筒的制作和使用方法?”】
【年轻人便详细地讲解起来,众人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
【孙传庭这边,也迅速在军中挑选出了一批合适的将士,组建了兵器研究机构。】
【孙传庭对这些将士说道:“陛下对兵器创新十分重视,你们都是军中的佼佼者,对兵器制造有一定的见解。从今日起,你们便在此专心研究,如何运用科学知识打造更好的兵器。有什么需求,尽管向我提,工部也会全力配合我们。”】
【一位将士说道:“将军,我们在使用火铳时,觉得点火装置不太方便,若是能改进一下,或许能提高射击速度。”】
【孙传庭听后,说道:“这想法不错,你们就从这方面入手研究。看看能否找到更便捷、更可靠的点火方式。”】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农业科学方面有了初步成果。在试验田里,经过改良土壤和杂交培育的部分农作物,展现出良好的生长态势。】
【洪承畴满心欢喜地进宫向朱由检汇报:“陛下,试验田里的部分农作物改良初见成效。按照目前的生长情况来看,产量有望大幅提高。只是培育新的稳定品种,还需要更多时间和试验。”】
【朱由检欣慰地说道:“洪爱卿辛苦了。这是个良好的开端,继续坚持。务必早日培育出高产量、稳定的新品种,让百姓受益。”】
【杨嗣昌也进宫奏报:“陛下,天文历法研究有了新进展。众人在整理典籍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古人对天象观测的独特记录。同时,结合民间天文爱好者带来的新方法,我们对部分天文现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只是要精准推算历法,还需进一步研究。”】
【朱由检点头道:“杨爱卿做得好。天文历法关乎国家诸多事务,容不得半点马虎。继续钻研,力求精确。”】
【孙传庭随后进宫汇报:“陛下,兵器研究机构在火铳点火装置的改进上取得了突破。新设计的点火装置,能使火铳射击速度明显加快。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试验,若效果稳定,便可装备军队。”】
【朱由检大喜:“孙爱卿果然不负朕望。兵器的革新,能提升我军战力。加紧试验,尽快装备。”】
【然而,在进一步推进过程中,问题也逐渐浮现。】
【农业方面,虽然在试验田取得成果,但推广到各地时,因各地气候、土壤差异,效果参差不齐。一些地方官员对新的种植方法不够重视,推广不力。】
【洪承畴忧虑不已,再次进宫向朱由检奏报:“陛下,新的种植方法和品种推广遇到阻碍。各地情况不同,需要因地制宜调整。而部分地方官员懈怠,未能积极配合推广。恳请陛下下旨督促。”】
【朱由检脸色一沉:“这些官员如此不识大体!朕即刻下旨,责令各地官员全力配合农业推广。洪爱卿,你也要加强指导,确保新方法能在各地发挥作用。”】
【天文历法研究中,随着探讨的深入,各方观点出现分歧,难以统一。有人坚持传统历法的权威性,有人则认为应大胆采用新的观测和计算方法。】
【杨嗣昌为此头疼不已,前来向朱由检请示:“陛下,如今天文历法研究中,众人观点不一,争执不下。如此下去,恐影响研究进度。还请陛下示下。”】
【朱由检思索片刻后说道:“学术探讨,百家争鸣本是好事。但最终目的是要得出精准的历法。你可组织一场研讨大会,让各方充分阐述观点,以事实和数据说话,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兵器研发中,新的点火装置虽试验成功,但大规模生产时,因工艺复杂,成本过高,难以普及。】
【孙传庭找来负责生产的官员,严肃地问道:“为何成本降不下来?难道就没有办法简化工艺吗?”】
【官员无奈地说道:“将军,这新装置的工艺确实复杂,目前尝试了几种方法,都难以有效降低成本。”】
【孙传庭皱眉思索:“再召集工匠们研究研究,看看能否找到替代材料或简化流程的办法。无论如何,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实现大规模生产。”】
【经过众人的努力,这些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农业上,洪承畴组织专家根据各地情况调整种植方案,地方官员在朱由检的严令下也积极配合,新的种植方法和品种在各地逐渐推广开来。】
【天文历法方面,经过研讨大会,众人达成共识,结合新的观测和计算方法,对历法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兵器生产中,工匠们经过反复试验,找到了一种替代材料,简化了工艺,成功降低了成本,新的火铳点火装置开始大规模装备军队。】
【这日,朱由检再次在御书房召见洪承畴、杨嗣昌和孙传庭。】
【朱由检面带笑容,看着三人说道:“诸位爱卿,此次在科学知识领域的创新,虽历经波折,但成果显着。朕深感欣慰。未来,我们还要继续在各个领域探索创新,让我大明愈发繁荣昌盛。”】
【洪承畴说道:“陛下,农业科学还有许多可探索之处,臣会继续努力,争取在水利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取得更多成果。”】
【杨嗣昌说道:“陛下,天文历法修订完成后,后续还需持续观测验证。同时,我们可以将天文知识普及,让更多人了解天象。”】
【孙传庭说道:“陛下,兵器创新永无止境。臣会带领研究机构,继续探索新的兵器制造技术,提升我军战斗力。”】
【朱由检点头:“好,有诸位爱卿这般尽心尽力,朕对大明的未来充满信心。无论遇到何种困难,都要坚定地走创新之路,为我大明百姓谋福祉,为国家谋发展。”】
……
洪武位面
朱元璋坐在龙椅上,一只手随意搭在扶手上,眼睛直勾勾盯着天幕,半晌后,像是憋不住了,一拍桌子:“这朱由检,有点想法啊!知道在科学知识上使劲儿。不过,做事咋拖拖拉拉的,地方官不给力就该狠狠办,像咱当年整治那些贪官污吏,绝不手软,这样政令才能顺下去。”
徐达站在一旁,挠了挠头,思索片刻才说:“陛下说得在理。但这科学知识的事儿,确实复杂。您瞧他农业、天文、军事一起抓,也算有条理。就是推广这块儿,还得再琢磨琢磨。”
刘伯温手在下巴胡茬上摩挲着,慢悠悠道:“这革新有争论是好事。就好比咱大明刚开国定制度律法,也是吵吵闹闹最后才定下来的。这天幕里天文历法有分歧,搞个研讨大会,让大家把话说清楚,凭事实做决定,倒也靠谱。”
永乐位面
朱棣背着手,在宫殿里来回踱步,眼睛时不时瞅瞅天幕,突然停下脚步,开口道:“这朱由检有些点子还挺新鲜。天文历法这事儿,关系着国家祭祀、农事,确实得重视,他鼓励大家一起研究,抓到点子上了。不过这兵器研发,成本降不下来可不行,咱大明造兵器,也得讲究性价比。”
夏原吉在旁边躬着身,赔笑着说:“陛下眼光就是独到。看这天幕,给咱不少启示。科学知识门道多,想弄好可不容易。各地情况不一样,推广新东西确实得灵活点,还得下面的官员好好配合。”
解缙微微歪着头,看向天幕,若有所思道:“瞧他们在科学知识上努力折腾,倒让我想起陛下组织编《永乐大典》,也是想着把天下知识都拢一块儿。多鼓励民间的人参与进来,集思广益,才能有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