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崇祯十二年盛夏,御膳房蒸腾的热气裹着焦糊味弥漫开来。朱由检捏着半块烤得漆黑的鸭子,对着满桌油腻腻的菜肴撇了撇嘴,银质筷子重重磕在珐琅彩瓷碗上:“这鸭子烤得比朕的龙袍还黑!来福,去把御膳房总管叫来!”】

【小太监来福抱着青瓷冰壶,额角沁着汗珠跪伏在地:“陛下息怒,御厨说最近天热,食材容易腐坏,实在变不出新花样了……”话音未落,窗外突然传来清脆的吆喝声:“冰镇酸梅汤!清凉解暑!”】

【朱由检猛地起身,锦袍扫落案上的玉碟:“新鲜?西洋人送来的烤面包都能放三日不腐,咱们的御膳却连隔夜菜都不如?”他盯着墙角堆放的西洋进贡的铜烤炉,眼中闪过一道光:“工部不是成天鼓捣奇巧玩意儿?限他们十日之内,给朕造出能变出百样美食的神器!”】

【三日后早朝,奉天殿蟠龙柱间弥漫着淡淡的檀香。朱由检晃着半块松软的面包,金黄的麦屑簌簌落在龙椅扶手上:“诸位爱卿尝尝这西域贡物,又香又软还能久存。”他突然将面包掷向丹陛,“再看看咱们的馒头,放半日就硬得能砸核桃!工部尚书,你作何解释?”】

【工部侍郎孙传庭捧着《泰西水法》译本出列,官服后背洇着大片汗渍:“陛下容禀,若要革新炊具,需制‘多功能蒸烤炉’。此炉需整合风力鼓火、分层控温、蒸汽循环三大巧思,但……”他偷瞄了眼礼部官员,压低声音,“市井匠人常言‘灶王爷司火,不可擅改’,恐遭民间非议。”】

【“非议?”朱由检拍案而起,震得案头玉玺叮咚作响,“当百姓啃着硬如石块的干粮时,灶王爷可曾显灵?即刻成立‘炊新局’,朕拨内帑五十万两!不管是走街串巷的厨子,还是摆摊打铁的匠人,只要能做出实用炊具,通通加官进爵!”】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礼部侍郎王大人急得胡须乱颤,颤巍巍地举起笏板:“陛下!《礼记》有云‘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祖宗传下的烹饪之法不可轻易更改,否则恐生乱象啊!”】

【户部尚书李大人却摸着圆滚滚的肚子,嘿嘿一笑:“王大人,您就别死守老规矩了。陛下这是为百姓谋口福,依我看,准成!”】

【炊新局设在京城最热闹的朱雀大街,朱漆大门上“寻天下巧思”的匾额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开业当日,铁匠李铁锤扛着半人高的铁砧挤开人群,络腮胡上还沾着铁屑:“俺打了二十年菜刀,就不信做不出能烤出花的铁疙瘩!这炉子要是造不好,我李铁锤就把自己的脑袋当铁砧!”】

【西域商人阿卜杜拉牵着骆驼赶来,车辕上挂着铜制馕坑:“大人,我们那的馕坑烤出的面饼能香十里,要是加上你们的蒸汽,说不定能做出更香的美食!我阿卜杜拉别的没有,烤饼的经验可是一箩筐!”】

【最引人注目的是醉仙楼女掌柜刘三娘,她系着油渍斑斑的围裙,风风火火闯进展厅,铜烟杆敲得案几咚咚响:“老身掌勺十八年,什么山珍海味没做过?这炊具必须能蒸能煮能烤,最好一个灶顶十个用!要是做不出让食客们拍手叫绝的东西,我这‘京城第一厨’的名号就倒着写!”】

【研发工坊里,争吵声与敲打声日夜不息。李铁锤的大锤砸在铁板上,火星四溅:“什么分层控温?多砌几个炉子不就行了?整那些弯弯绕绕的,烦死人!”】

【阿卜杜拉急得直转圈,头巾都歪了:“那样浪费多少炭?我的馕坑只要一个风口就能省一半燃料!你们中原人就是不会过日子!”】

【年轻书生周文远抱着《天工开物》挤进来,书页间夹着风干的竹叶:“二位师傅听我说!李师傅的铁炉加阿卜杜拉大叔的控风装置,再用刘娘子说的抽屉式蒸屉,说不定就能成!”】

【刘三娘一把揪住周文远的衣领:“小书生,说得轻巧,你知道蒸包子和烤羊腿的火候差多少?这可不是纸上谈兵就能成的!”】

【首次试机堪称灾难。李铁锤打造的“铁霸王灶”足有两人高,烧了半个时辰,馒头还是夹生的。阿卜杜拉改良的烤炉漏烟,熏得众人涕泪横流。刘三娘掀开蒸屉,看着塌成面饼的包子,铜烟杆差点敲在周文远头上:“这破玩意儿,还不如我家的土灶!白费了这么多功夫!”】

【“陛下驾到——”随着太监尖细的嗓音,朱由检带着侍卫大步流星踏入工坊。他捏起发黑的馒头,眉头拧成疙瘩:“朕要的是神器,不是废铁!你们就是这样糊弄朕的?”】

【孙传庭扑通跪地:“陛下恕罪!控温装置太过简陋,风力调节也不够精准,才导致失败……”】

【“给你们最后一次机会!”朱由检一脚踢翻旁边的风箱,“下次试机,朕要看到能烤出酥皮月饼、蒸出水晶虾饺的神灶!否则,你们都去御膳房当杂役!”】

【研发陷入绝境时,周文远在城隍庙庙会得到灵感。卖糖画的老翁转动转盘,糖浆在石板上勾勒出栩栩如生的图案。他连夜跑回工坊,激动得语无伦次:“我们可以用齿轮控制风门开合,就像转盘控制糖浆!再把炉壁改成夹层,中间通水调节温度!这样就能精准控温了!”】

【李铁锤挠着脑袋:“书生,这听着比打铁还复杂!能成吗?”】

【刘三娘却眼睛一亮:“可行!再在蒸屉底部加个透水层,蒸烤两用不串味。我再把多年的烹饪经验写成册子,标注不同食材的最佳火候!”】

【阿卜杜拉也不甘示弱:“我把西域烤炉的通风秘诀都贡献出来!咱们这次一定能成!”】

【第二次试机选在中秋前夜。改良后的“食通天灶”造型精巧,炉身镶嵌着精美的云纹珐琅,两侧的风轮随着热气缓缓转动。当第一笼蟹黄汤包出锅,热气腾腾中,薄如蝉翼的皮儿裹着金黄汤汁,咬一口,鲜美的汁水在舌尖爆开;紧接着,烤得滋滋冒油的羊肉串香气四溢,外焦里嫩,撒上西域的孜然和辣椒面,引得围观百姓直咽口水;旁边的蒸南瓜甜得像蜜,入口即化。】

【“好!好!”围观的百姓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一位白发老翁老泪纵横:“活了一辈子,从没见过这么神奇的灶!以后咱老百姓也能天天吃好吃的了!”】

【消息传到朝堂,大臣们震惊不已。王侍郎看着呈上的美食样品,尝了一口酥皮月饼,酥脆的外皮和香甜的馅料让他瞪大了眼睛:“这……这口感竟比御膳房的点心还妙!”】

【李尚书哈哈大笑:“怎么样?我就说陛下的想法准没错!”】

【很快,朝廷下旨批量生产食通天灶。首批炊具优先送往受灾地区,饥民们用它烤出香喷喷的面饼,蒸出热腾腾的野菜团子。有了能储存食物的烤炉,粮食也不再轻易腐坏。一位老妇人握着食通天灶的把手,哽咽着说:“这哪是灶啊,分明是救命的宝贝!”】

【京城街头,移动美食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小贩们推着食通天灶走街串巷,上午卖蒸饺、烧麦,晶莹剔透的外皮裹着鲜美的肉馅;下午烤红薯、糖炒栗子,香甜的气息飘满整条街道;晚上还能来上一顿炙烤肉串,配上冰镇酸梅汤,让人流连忘返。】

【醉仙楼更是推出“一灶十味”宴席,用食通天灶做出的八宝鸭、荷叶鸡、玫瑰饼,引得达官显贵争相预定。楼里常常座无虚席,食客们一边大快朵颐,一边惊叹于炊具的神奇。】

【江南富商举办“炊具博览会”,展出用食通天灶做出的百道宴席。苏州绣娘以炊具为灵感,绣出《食通天灶图》,细腻的针法将炊具的精巧展现得淋漓尽致;杭州诗人赋诗赞曰:“一灶能烹天下味,从此人间烟火新。”】

【最热闹的当属全国美食大赛。刘三娘用食通天灶做出“龙凤呈祥宴”,蒸的是孔雀开屏鱼,栩栩如生;烤的是凤凰涅盘鸡,香气四溢,一举夺魁。西域大厨烤出会拉丝的奶皮馕,绵软香甜;就连御厨们也放下身段,用神器做出创新版“满汉全席”,让评委们赞不绝口。】

【曾经坚决反对的王侍郎,偷偷让管家买了一台食通天灶。某日在后院设宴,他指着烤得金黄酥脆的烤鸭,得意地对同僚说:“此乃顺应民心之举,你看百姓如今吃得开心,生活富足,这不正是社稷之福吗?老夫之前糊涂,差点误了大事啊!”】

【朱由检站在皇宫城楼,望着京城街巷间升腾的袅袅炊烟,闻着随风飘来的烤饼香气,嘴角不自觉上扬。这场充满烟火气的革新,不仅让大明的餐桌丰富多彩,更让百姓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而他推行的这一举措,也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街头巷尾传颂的佳话 。】

……

洪武位面

朱元璋蹲在凤阳老家的土灶前,用烧火棍捅了捅冒烟的柴火,转头对徐达说:“当年讨饭时,要是有这能烤能蒸的铁疙瘩,老子能多抢三个窝窝头!把淮西老兄弟的铁匠铺都拆了,给咱造十口大锅!”

刘伯温抓了把灶灰在掌心搓开,皱眉道:“陛下,《齐民要术》有云‘灶神司火,宜顺不宜逆’。此器虽利,需在炉身刻上二十八宿图,再用五谷祭祀,方能保炊烟不绝。”

徐达摩挲着腰间佩刀,盯着翻滚的菜锅:“等咱的‘食通天灶’成了,每个卫所配十口!士兵们顿顿能吃上热乎饭,看哪个元军敢来抢粮!”

常遇春往锅里扔了半只烧鸡,大笑道:“老朱,以后咱打仗不用埋锅造饭,直接背着铁灶冲!饿了就烤只羊,馋死那些鞑子!”

永乐位面

朱棣将食通天灶图纸拍在《郑和航海图》上,眼中迸发精光:“郑和!你下次下西洋,每艘宝船都装十口!让番邦看看,我大明的炊具能煮四海之鲜!”

郑和展开航海日志,郑重记下:“臣遵旨!若将此灶改良为船用,遇风浪也能烹饪热食,将士们必能战力倍增!”

解缙推了推眼镜,兴奋地研磨:“陛下此举当入《永乐大典》‘庖厨篇’!‘铁炉吞吐千般味,蒸汽蒸腾万国香’,妙哉!”

姚广孝轻抚佛珠,望着图纸摇头:“炊具过巧,恐夺造化。需在炉底藏《金刚经》经卷,借佛法调和五味。”

宣德位面

朱瞻基趴在食通天灶模型上,用蛐蛐草戳动旋转烤架:“杨爱卿,朕的蛐蛐要是闻着烤肉香,会不会更能斗?先给朕的斗蛐蛐场装十口!”

杨士奇扶着老花镜,愁眉苦脸:“陛下,造此灶需大量精铜,恐影响铸钱。臣建议先用陶土试制。”

于谦捧着灾民联名信,信纸被泪水晕染:“山东百姓食不果腹!若能调拨食通天灶,用野菜也能蒸出热乎饭!恳请陛下!”

杨溥对着算盘直叹气:“单台造价百两白银…陛下,要不号召藩王捐灶?就说捐灶者可入《炊德碑》。”

嘉靖位面

朱厚熜转动着玉扳指,问严嵩:“严卿,龙虎山道士说调和五味可延寿命,这食通天灶能否用来炼制仙丹?”

严嵩躬身赔笑:“陛下圣明!臣即刻让道士在灶身刻满符文,定能用它煮出长生不老羹!”

戚继光从蓟州送来急报:“末将请求改造食通天灶,加装铁板,战时可作盾牌,闲时能烤肉充饥!”

胡宗宪盯着海防图,在舟山岛画圈:“东南渔民若用此灶,出海可随时烹饪鲜鱼,还能熏制鱼干,此乃民生大事!”

隆庆位面

朱载坖敲着造价奏折,问张居正:“张先生,这么烧钱的玩意儿,如何既能惠民又能生财?”

张居正展开《炊政新规》:“陛下,可推行‘食灶租赁制’,百姓租灶按次收费;再开放灶体广告位,让商贾印上自家商号。”

高拱拍案而起:“哪个言官敢说‘奇灶乱俗’,就让他吃一个月冷硬窝头!百姓的肚子可比空话重要!”

王崇古从边关快马送来消息:“俺答汗愿以良马换食通天灶技术!恳请速派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