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四年春,料峭的寒风仍裹挟着湿气笼罩苏州。】
【清晨的织造局内,昏暗的光线透过破旧窗纸洒落。】
【此起彼伏的机杼声中夹杂着此起彼伏的咳嗽与叹息。】
【朱由检身着灰布长衫,混在忙碌的织工中,目光紧锁着正在工作的老织女陈氏。】
【陈氏的脊背已被岁月压得佝偻如弓,布满裂口的手指在冰冷的纬线间机械地穿梭。】
【突然,一根断了的纬线如利刃般划过她的指尖,鲜血瞬间渗出。】
【朱由检忍不住上前,递上一方手帕:“老姐姐,这般织一匹布要多久?”】
【陈氏头也不抬,用牙齿咬断线头,声音沙哑:“回客官,手脚麻利些也要三日,遇上复杂纹样,半月都难完工。”】
【她抬手擦了擦额头的汗水,露出手腕上被机梭砸出的淤青,“去年冬天,隔壁家的妹子,生生累死在这织机前……”】
【远处,管事模样的人正对着一群织工大声呵斥:“都快点!朝廷岁贡催得紧,完不成任务,谁也别想活!”】
【一名年轻织工小声嘟囔:“横竖都是死,还不如……”话未说完,便被管事一巴掌打断。】
【回到紫禁城,朱由检将户部奏折重重摔在案上。】
【泛黄的纸张上,“江南丝绸产量连年下滑”“西洋棉布抢占市场”等字样刺痛着他的双眼。】
【锦衣卫密报里,“苏州织工暴动,焚毁作坊三座”的消息更让他坐立难安。】
【他猛地掀翻茶盏,茶水在龙纹案几上肆意流淌:“衣食乃国之根本,纺织若衰,国将何存!”】
【次日早朝,奉天殿内气氛凝重。】
【朱由检手持染血的织梭,缓步走到龙案前,将织梭狠狠掷下,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诸位看看!这是苏州织工的血!”】
【“如今丝绸减产、洋布横行,百姓暴动,你们竟无动于衷?”】
【内阁首辅洪承畴整了整官袍,上前一步,神色恭敬却透着忧虑:“陛下,纺织业自古以人力为本,若强行变革,恐扰乱祖宗成法。”】
【“且研发新式织机需耗费大量钱粮,如今国库空虚,实在……”】
【“够了!”朱由检猛地拍案,震得案上奏折簌簌作响,“国库空虚难道是朕想看到的?百姓流血难道是祖宗愿意的?”】
【“若守着旧法,坐等亡国,才是真正的不忠不孝!”】
【刑部尚书乔允升也出列谏言:“陛下,革新虽好,但需从长计议。贸然推行,万一引起更大民变,后果不堪设想啊!”】
【就在此时,工部侍郎宋应星捧着《天工开物》,小心翼翼地迈出一步:“陛下,臣曾研读古籍,见有水力连机碓之记载,或许可改良用于纺织。”】
【“不过……此乃前所未有之尝试,需重新设计传动装置,且制作工艺复杂,恐非易事。”】
【“非易事?”朱由检目光如炬,直视宋应星,“这天下之事,有哪件是容易的?”】
【“从今日起,成立‘机巧局’,朕要亲眼见到能解放织工双手的‘织云机’!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必须成功!”】
【机巧局设在运河边一座破旧的庙宇内。】
【斑驳的墙壁上,还残留着褪色的壁画,神像前的香炉早已积满厚厚的灰尘。】
【工匠们围在朱由检绘制的草图前,议论纷纷。】
【老木匠吴德海蹲在墙角,吧嗒着旱烟袋,烟锅里的火星明明灭灭:“用水力带动机杼?水又没长手,咋穿针引线?”】
【“我做了一辈子木工,听都没听过这般荒唐事儿!”】
【年轻铁匠周铁柱却盯着墙上的水车模型,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师傅,要是把水的劲儿,通过齿轮传到织机上,说不定真能成!”】
【传教士汤若望推了推眼镜,神色严肃:“齿轮咬合需精确计算,差之毫厘,便会导致整个装置损毁。”】
【“而且,还需解决动力传输过程中的稳定性问题。”】
【首次试验在忐忑中开始。简易的水轮与织机相连,随着运河水流推动,水轮缓缓转动。】
【然而,木齿轮发出刺耳的摩擦声,织机的梭子不受控制地胡乱跳动,纬线很快缠成一团乱麻。】
【朱由检脸色阴沉,盯着混乱的织机:“为何会这样?”】
【宋应星快步上前,仔细检查后,额头沁出冷汗:“陛下,木齿轮质地太软,无法承受水力的冲击,且动力传输不稳,梭子控制装置也过于简陋。”】
【“限你们五日内改进!”朱由检甩袖而去,衣袍带起的风掀翻了地上的图纸。】
【第二次试验前,工匠们改用精钢打造齿轮。】
【当水轮再次转动,众人屏住呼吸。】
【起初,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可突然,一声巨响传来,齿轮崩裂,碎片如暗器般飞出,擦过汤若望的额头,顿时鲜血直流。】
【朝堂上,弹劾的奏章如雪片般飞来。御史大夫郑三俊手持奏章,言辞激烈:“陛下,您纵容奇技淫巧,致使番人受伤,有辱国体!”】
【“此等妖物,绝不可再继续研发!”】
【朱由检举起带血的齿轮,目光扫视群臣:“革新路上,哪有不流血的?”】
【“当年火器传入,多少人说是妖物?如今呢?若因这点挫折便放弃,如何对得起那些在织机前累死的百姓?”】
【“机巧局继续研发,再有阻挠者,流放充军!”】
【研发陷入绝境时,一位盲眼老织女沈三娘在孙女的搀扶下,摸索着来到机巧局。】
【“官爷,让我摸摸这怪家伙。”她颤抖着伸出双手,布满老茧的手指轻轻抚过齿轮与杠杆。】
【突然,她的手指停住了:“这梭子来回,像极了我们织花样时的手法,要是加个能卡住纬线,又能灵活松开的东西……”】
【说着,她摸索着折断一根竹枝,比划出一个“蝴蝶扣”的结构。】
【三个月后,第一台真正的“织云机”终于成型。】
【运河边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当水流推动水轮,齿轮开始平稳转动,梭子如灵蝶般在经线间穿梭,复杂的牡丹纹样在机杼间徐徐展开。】
【“天啊!这是神仙下凡了吧!”人群中爆发出阵阵惊呼。】
【老织工王阿爹泪流满面,跪在地上:“这哪里是机器,分明是织女娘娘显灵了!”】
【消息传回京城,满朝震惊。户部尚书毕自严兴奋地在朝堂上汇报:“陛下,若推广此机,纺织效率可提升十倍,每年至少可增税百万两!”】
【“国库空虚之困,指日可解!”】
【然而,礼部尚书李腾芳却忧心忡忡:“陛下,此机虽利,可大量织工将因此失业,若处理不当,恐生民变。”】
【“还请陛下三思啊!”】
【正如李腾芳所料,民间的抵触情绪如汹涌潮水般袭来。】
【苏州的织工们聚集在织造局前,高举“还我饭碗”的标语,领头的赵大锤挥舞着拳头怒吼:“这铁疙瘩一来,我们这些靠手艺吃饭的人都得饿死!”】
【“我们绝不答应!”谣言也随之四起,有人说“织云机是妖物,用它织出的布穿在身上会长毒疮”。】
【还有人说“机器运转的声音是冤魂在哭泣”。】
【朱由检决定亲自前往苏州平息众怒。他在玄妙观前设下擂台,命织云机与二十名技艺精湛的织工同时纺织“百鸟朝凤”的复杂纹样。】
【随着一声令下,机杼声顿时响起。】
【织云机的梭子在水力驱动下飞速穿梭,而人工织机前,织工们虽竭尽全力,却仍显得手忙脚乱。】
【两个时辰后,织云机已完成色彩斑斓、栩栩如生的绸缎,而人工组才织完三分之一。】
【人群中一片哗然。朱由检走上高台,大声说道:“乡亲们!这织云机不是来夺你们饭碗的,而是来救你们于水火!”】
【“有了它,你们再也不用没日没夜地累死在织机前。你们可以成为机师,学习操作、维护机器,收入比以前翻倍!”】
【“还能学习绘图设计,创造出更美的纹样!”】
【他转向赵大锤,目光真诚:“这位兄弟,你愿意第一个试试吗?朕保证,若学不会,朕亲自向你赔罪!”】
【赵大锤犹豫片刻,最终走上前,在工匠的指导下,小心翼翼地操作起织云机。】
【当他成功织出一块平整的布料时,脸上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笑容:“这……这比木织机轻松太多了!”】
【渐渐地,质疑声变成了赞叹声。绸缎庄老板张福海率先订购了十台织云机:“以前接个宫廷订单,得让织工们没日没夜地赶工,现在半个月就能交货!”】
【“这生意,以后能做到海外去了!”】
【随着织云机在江南地区的推广,整个纺织业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新式纺织作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产出的绸缎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通过海运远销海外,换回了大量白银。】
【更令人惊喜的是,受织云机的启发,工匠们又陆续发明了水力棉纺机、提花机等一系列先进设备,棉布产量剧增,普通百姓也终于能穿上便宜又暖和的棉衣。】
【机巧局周边,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机械制造产业带。】
【铁匠铺里,炉火日夜不熄,锻造着各种精密零件;木匠作坊中,能工巧匠们精心制作着木质结构。】
【还有无数年轻人涌入,学习机械原理与操作技术,一个全新的行业正在崛起。】
【站在应天城楼,看着运河上满载绸缎的商船往来如织,朱由检望着远方,目光坚定而充满希望。】
【这场纺织革命,不仅拯救了民生经济,更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点燃了创新与变革的火种。】
【他深知,这仅仅只是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奇迹等待着大明去创造。】
……
洪武位面
朱元璋盯着织云机运转的画面,手指无意识摩挲着腰间旧刀,良久开口:“当年咱媳妇马秀英在军营里织布,双手磨得全是血泡。这机器要是早有,也能少受些罪。”他转头吩咐近侍,“把应天城的织匠都召集起来,让他们也瞧瞧,能不能琢磨出个门道。”
刘伯温抚须沉思,眉头微皱:“陛下,水力织机虽能提升产量,但江南织工众多,骤然替代恐生事端。臣建议先在官营织坊试行,再逐步引导民间。”
徐达挠挠头,咧嘴笑道:“俺带兵的衣裳总是破破烂烂,要是这机器能多织布,以后弟兄们都能穿上新衣裳打仗!”
常遇春灌了口酒,大笑道:“等天下太平,咱老常家也开个织坊,用这‘织云机’织出的布,保准比云锦还漂亮!”
永乐位面
朱棣看着绸缎在机杼间飞速成型,猛地一拍桌案:“比朕的宝船还精巧!郑和,你带些能工巧匠去西洋,看看他们的纺织机,再和这‘织云机’比比!”
郑和躬身应命,目光炯炯:“陛下,若将此机装上宝船,船队航行时也能织布,既省人力又增物产,西洋诸国见了,更要惊叹我大明智慧!”
解缙推了推眼镜,兴奋道:“此机若成,《永乐大典》配图所需的绸缎,便可大量制作,编修进度也能加快!”
姚广孝双手合十,神色凝重:“陛下,机巧夺天工,恐遭天忌。臣建议在织坊供奉织女牌位,以安工匠之心。”
宣德位面
朱瞻基打翻手中的蛐蛐罐,盯着演示画面急道:“朕的官窑瓷器总缺绸缎包装,这机器要是能多产布,可解大难题!杨爱卿,速速让工部仿制!”
杨士奇扶着老花镜,忧虑道:“陛下,制造织云机需精钢与木材,且工匠要学新技艺。臣建议先在苏州设官办工坊,招募年轻织工培训。”
于谦抱拳请命:“臣愿在宣府推广!边军冬衣常缺布料,若能就地织布,将士们也能少受些寒。”
杨溥皱着眉头翻账本:“添置机器、修建水坝,处处要钱。陛下,要不向绸缎商预征税款,以工代赈?”
嘉靖位面
朱厚熜把玩着玉佩,漫不经心道:“比朕的炼丹炉有意思。严卿,让严世蕃盯着,宫里修道观的帷幔,就用这机器织的布。”
严嵩躬身哈腰:“陛下圣明。不过江南织行背后多有权贵,臣需小心周旋,以免触怒利益。”
戚继光在蓟州来信中写道:“末将观此机,若能改装为军用,士兵缝补甲胄也能省时省力。恳请朝廷拨付一台研究。”
胡宗宪抚须沉思:“东南沿海倭寇常抢丝绸,此机若推广,需加强工坊守卫,严防技术外流。”
隆庆位面
朱载坖看向张居正,神色忧虑:“张先生,这织云机虽好,但可能断了许多织工生路,如何是好?”
张居正展开改革方案,沉稳道:“陛下,可效仿一条鞭法,设立‘机税’;同时开设技校,教织工操作机器,授以新职。”
高拱拍案而起:“对阻挠革新者,严惩不贷!九边军费紧缺,多产绸缎换白银,正是时候!”
王崇古在边关来信中激动道:“此机若能运到九边,用马队驮羊毛织布,既省运费,又能改善将士衣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