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云听完陈哲茂的建议后,当即便表示自己会尽快组织团队。
当然,他是不可能将自己的私人团队带过来的。
于是,一周之后……
这天阳光明媚,微风拂面。
凌云满怀信心地带着一整套精心设计的方案,和一个小巧玲珑的原型机,迈着轻快的步伐,踏入了航天研究院那座宏伟的测试中心。
这座测试中心内充满了高科技的气息。
凌云的到来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工作人员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
凌云的设计方案和原型机堪称创新的杰作。
他巧妙地将离子推进的高比冲,和等离子体推进的高推力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推进系统。
更为关键的是,他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超导材料,作为能量转换的核心,使得整个系统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赵院士是航天领域的权威专家。
当他看到凌云带来的测试数据时,不禁瞠目结舌,激动得声音都有些颤抖。
“这……这太不可思议了!”
他的眼睛紧盯着数据,仿佛不敢相信眼前的事实。
“比冲竟然达到了秒,推力更是传统离子推进的十倍!”
这个惊人的结果,意味着凌云的发明将彻底改变航天推进技术的格局,为人类探索宇宙带来新的可能性。
“你……你是怎么做到的?”
赵院士满是不可思议的看向凌云问道。
但对方听后却是浅浅一笑回答说。
“也没什么,就是听陈局长的建议,组建了个自己的团队!”
听到这话,赵院士嘴角当即一阵抽搐。
他好像回答了,但好像又没回答。
组建一个团队就搞出来等离子推进器了?
开什么国际玩笑呢!
不过,既然对方不想说,赵院士也不好多问什么。
行,那就骑驴看唱本——走着瞧吧!
转眼又过了三个月。
在这段时间里,凌云和他组建的新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对新型推进系统进行了反复的测试和优化。
终于,搭载着凌云研发的新型推进系统的“观天-7”卫星,成功地发射升空。
这颗卫星不仅在分辨率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0.1米,能够清晰地观测到地球上的每一个细节,而且由于推进系统的高效,其服役寿命预计将延长至15年,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卫星。
卫星发射成功的当晚。
正在研究室内写总结的凌云,手机突然响了起来,是宋斯雅打来的电话。
“凌云!”
宋斯雅的声音中透露出难以抑制的兴奋。
“首长对你的贡献非常满意。”
“我们希望能将这项技术应用到更多的航天项目中,你同意吗?”
“我当然同意了,而且已经准备好了完整的技术文档了。”
凌云自信满满地回答道。
此时,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种对自己工作成果的自豪。
“这些文档涵盖了材料配方和制造工艺等各个方面。”
宋斯雅再次对凌云表示了祝贺,并且表示国家一定会铭记他的贡献。
凌云听后却只表示是自己应该做的。
在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凌云的离子-等离子体推进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多颗卫星和空间站补给飞船,都成功地装备了这一先进的推进系统,展现出了卓越的性能和可靠性。
半年之后,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传遍了整个种花——“嫦娥六号”探月计划正式启动!
这一计划的目标,是首次尝试在月球背面进行采样并返回地球,这无疑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在众多专家和技术人员中,凌云再次受到邀请,参与到关键技术的攻关工作中。
在一次重要的会议上,任务总设计师忧心忡忡地指出。
“月球背面的通信问题,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
确实,由于月球本身的遮挡,传统的通信方式在月球背面将无法正常工作。
要想顺利完成任务,就必须建立一套可靠的中继通信系统。
就在大家苦思冥想之际,凌云突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为什么不使用量子通信呢?”
“我在实验室里已经成功实现了,地面到低轨道卫星的量子密钥分发。”
“这为我们解决月球背面通信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
然而,总设计师对这个方案表示担忧。
“但是,量子通信在长达38万公里的地月距离上是否可行呢?”
他的话还没说完,凌云便毫不犹豫地打断了他。
此时的他自信满满,雄心勃勃地说道。
“我的量子纠缠源稳定性已经达到了99.99%!”
“而且我还开发出了一种新型的单光子探测器,它可以在极低的信噪比下正常工作。”
面对凌云的自信和决心,其他人都是充满了怀疑。
但是因为有前车之鉴,所以这次并没有人敢小瞧他。
于是,总设计师决定给他一个机会。
接下来的两个月里,凌云和他的团队夜以继日地进行紧张的测试和调整。
终于,经过不懈努力,世界上首个月球量子通信中继卫星成功发射!
这一里程碑式的成就,不仅为“嫦娥六号”探月计划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标志着种花在量子通信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当“嫦娥六号”在月球背面成功着陆,并传回第一组通过量子加密的高清图像时,整个任务控制中心都沸腾了,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这是凌云被收编后立下又一大功!
只是他如此频繁的立功有些过于刻意。
所以,上面开始派出了秘密考察小组。
他们想摸清楚,凌云手里到底还藏了哪些底牌。
只不过,凌云本人还茫然不知,依旧在继续展示自己的实力。
在完成登月相关研究后,他将目光投向了另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量子计算。
在国家超级计算中心的一间秘密会议室里。凌
云正站在一群科技部的领导面前,向他们展示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
他指着一个冰箱大小的设备自信地说道。
“这就是量子云算力集群的原型。”
这个看似普通的设备实际上蕴含着巨大的能量。
它包含了128个量子比特,通过一种新型的纠缠控制技术,可以实现全连接。
这意味着它能够同时处理,多个量子比特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计算能力。
科技部的张部长对这个设备的体积感到非常惊讶。
他看着凌云不禁询问说道。
“这体积……比国际上报道的任何量子计算机都要小得多啊!”
凌云微笑着解释道。
“这是因为我使用了一种全新的量子比特实现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减小设备的体积,还能提高量子比特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这不是超导,也不是离子阱,而是基于拓扑绝缘体的固态量子比特。”
“所以,它可以在常温下工作,稳定性极高。”
凌云一脸自信的向众人解释道。
他说的头头是道,完全沉醉其中。
完全没有注意到,不远处正有一双眼睛在警惕的盯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