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器和木器也是集市上的“硬通货”。在铁匠铺的摊位前,锄头、镰刀、斧头、菜刀等农具和厨具整齐排列,这些铁器都是铁匠师傅用锤子一锤一锤锻打出来的,刀刃锋利,手柄结实,村民们买一把锄头能用上好几年。在木器摊位上,木盆、木桶、木勺、木凳等物品一应俱全,木匠师傅选用坚硬的橡木、槐木制作,经过打磨、上漆等工序,木盆不漏水,木勺不烫手,木凳结实耐用。这些手工制作的铁器和木器,虽然没有工业化产品的精致外观,却有着“用不坏”的品质,深受村民们的信赖。
此外,集市上还有许多“小众好物”,比如手工制作的香包、剪纸、泥塑等。香包是用丝绸布料缝制的,里面装着艾草、丁香、白芷等中药材,不仅能驱虫、避邪,还散发着淡淡的香味,端午节前后,许多村民都会买一个挂在孩子身上;剪纸是老奶奶们用剪刀剪出来的,有窗花、喜字、生肖等图案,过年时贴在窗户上,增添节日气氛;泥塑则是民间艺人用当地的红泥捏制的,有小动物、人物等造型,涂上颜色后栩栩如生,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具。这些小众好物虽然销量不多,却承载着地方的民俗文化,是集市上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
四、人情:从“讨价还价”到“邻里寒暄”,集市里的社交密码
小镇赶集从来不是“一买一卖”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一个“大型社交场”,村民们在这里不仅能买到需要的物品,还能与老朋友叙旧、与新朋友相识,用最朴素的方式维系着邻里间的情感联结。这种“人情味儿”,是超市、网购无法替代的,也是赶集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
讨价还价是集市上最常见的“互动方式”,但它从来不是“针锋相对”的博弈,而是充满趣味的“情感交流”。在小镇集市上,讨价还价更像是一种“打招呼”的方式,村民们通过这种互动,拉近彼此的距离。比如,张大妈想买李大爷的白菜,会笑着说:“老李啊,你这白菜看着挺新鲜,多少钱一斤啊?”李大爷会回答:“都是自家种的,没打农药,给你便宜点,一块五一斤。”张大妈接着说:“一块五太贵了,昨天我在隔壁集买才一块二,你这少赚点,一块三卖给我呗,我多买几斤,回家给邻居也分点。”李大爷听完哈哈一笑:“行,看在你常来照顾我生意的份上,一块三就一块三,你随便挑,挑大的!” 这样的讨价还价,没有唇枪舌剑的紧张,反而充满了邻里间的熟稔与包容——李大爷知道张大妈会帮自己“拉回头客”,张大妈也明白李大爷的白菜确实新鲜,所谓的“讲价”,更像是一场心照不宣的温情互动。
有时,讨价还价还会变成“以物换物”的延伸。比如,王大叔家种了西瓜,想换点自家没有的茄子,就会提着两个大西瓜找到卖茄子的刘婶:“刘婶,我这西瓜刚摘的,沙瓤甜,给你两个,换你一篮子茄子咋样?”刘婶接过西瓜掂了掂,笑着说:“你这西瓜个头大,一篮子茄子可不够,再给我加个小的,我再送你一把小葱,回家炒茄子正好。” 两人一拍即合,既交换了物资,又多了几句寒暄,原本陌生的关系也在这样的互动中变得亲近。这种“半买半换”的模式,保留了农耕文明中“共享互助”的基因,让交易不再冰冷,而是充满了人情味。
除了讨价还价,“邻里寒暄”更是集市社交的核心。对于小镇居民来说,赶集不仅是“买东西”,更是“见熟人”的好机会。住在村东头的赵奶奶,每次赶集都会提前半小时出门,不是为了抢新鲜货,而是为了在集市入口的老槐树下等住在村西头的孙奶奶——两人年纪大了,平时很少出门,只有赶集时才能见上一面,一起逛一逛、聊一聊。她们会拉着手问彼此的身体状况,分享家里的琐事:“我家孙子上周考上重点高中了,这不,今天来给他买件新衣服当奖励。”“我家种的月季花开花了,下次赶集给你带一盆,你最喜欢的粉色。” 聊着聊着,手里的菜篮子不知不觉就满了,即使没买到什么特别的东西,两人也笑得合不拢嘴——对她们来说,这份久违的陪伴,比买到任何商品都珍贵。
年轻人也能在集市上找到自己的“社交圈”。小镇上的年轻人大多在外上学或打工,只有周末、节假日才会回家,赶集就成了他们与老同学、发小重逢的“天然场合”。在小吃摊前,几个穿着休闲装的年轻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烤冷面、喝着冰镇汽水,一边聊起各自的生活:“我在城里找了份实习工作,下个月就转正了。”“我打算年底回家开个网店,卖咱们镇上的土特产,到时候你们多帮我宣传宣传。” 从校园趣事到未来规划,从城市生活到家乡变化,话题源源不断,原本因距离疏远的关系,在集市的烟火气中重新变得紧密。有时,他们还会约着一起帮家里买东西,扛着大米、提着菜篮,说说笑笑地走在集市上,成为小镇一道充满活力的风景线。
集市上的“信任关系”,更是人情味儿的集中体现。在小镇集市上,很多交易不需要“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而是基于彼此的信任。比如,卖猪肉的陈师傅,经常会遇到村民来“赊肉”:“陈师傅,今天家里来客人,先给我称二斤肉,钱明天我给你送来。”陈师傅从不拒绝,只是笑着说:“没事,你先拿去吃,钱啥时候给都行。” 村民也不会失信,第二天一定会准时把钱送来——在小镇的熟人社会里,“信誉”比什么都重要。还有卖蔬菜的张大姐,有时村民买完菜发现没带钱,她会说:“没事,下次赶集再给,我记着账呢。” 她的账本上没有详细的姓名,只有简单的记号,比如“村南头李”“西巷王”,却从来没有过坏账。这种基于信任的交易模式,让集市不仅是商贸场所,更成为维系小镇道德秩序的“无形纽带”。
五、变迁:从“乡土集市”到“文旅新标”,赶集的现代转型
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如同一辆疾驰的列车,不断向前行驶,而小镇赶集这一传统活动也在这股时代浪潮的推动下,悄然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洪流,冲击着小镇的每一个角落。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宽阔的马路取代了狭窄的乡间小道,现代化的商业设施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集市。网购的普及更是给赶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只需轻点鼠标,各种商品便能轻松送到家门口,这使得人们对赶集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然而,就在人们以为赶集即将被时代淘汰的时候,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却如同一缕春风,给它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一战略的实施,不仅改善了农村的基础设施,提升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更为赶集注入了新的元素和内涵。
如今的赶集,已不再仅仅是满足村民生活需求的“必需品”,它正逐渐演变成一个融合了“商贸、民俗、文旅”于一体的乡村新符号。在保留传统赶集内核的基础上,它焕发出了全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