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神色微微缓和,对一旁的皇后说:“这段时间,辛苦皇后照顾荣嫔母子了。”康熙这是给皇后吃定心丸,告诉皇后,他是相信皇后没有在荣嫔早产这件事上动手脚的。
皇后福身行礼,端庄笑道:“皇上这是哪里的话,照顾后宫姐妹本就是臣妾的职责所在,荣嫔妹妹诞下龙嗣,身子虚弱,臣妾自然要多费心些。”
她面容平静,不居功自傲的态度让康熙很是欣赏,认为自己没选错皇后。康熙拍了拍皇后的手:“有皇后这句话,朕心甚慰。”
康熙又想到了去世的长生,脸上带上了几分悲伤,对皇后道:“长生的后事,也有劳皇后了。荣嫔如今如此情况,就不必让她为此劳心。”
皇后的脸上也挂上了恰到好处的悲伤,悲悯地说:“臣妾是长生的嫡母,只会为他处理好后事,不让荣嫔再伤心。”
“好好,朕前朝事忙,这里就交给皇后你来处理,至于那些个,朕已经让人去审了。”康熙起身,荣嫔孩子也生了,他的政事还有不少,可不能耽搁了。
“恭送皇上。”众妃嫔都恭敬地行礼,送康熙离开。皇后,看了一眼这些后宫的妃子,“大家都散了吧,佟贵妃、琳妃你们留下。”
皇后发话了,除了惠嫔回头看了一眼,其他人都是头也不回的离开了。至于为什么将佟贵妃和青瑶留下来,当然是要派些任务给她们。
荣嫔这里一大一小可不能有任何闪失,从今天的手段上来看,怕是不那么简单。
长生的后事虽然简单,但是也不能太过于马虎,让琳妃搭把手不为过。
至于佟贵妃,皇后自然是不愿意给她宫权的,但是总不好越过她,所以就给她一些不重要且繁琐的宫务,让她去处理。既不会给她安插人手的机会,又能堵住她的嘴,还减轻了皇后的宫务,也算是一举多得。
佟贵妃听皇后说让她帮衬着些许宫务,让青瑶去给那个短命的皇子处理后事,还很高兴。结果,回到承乾宫,看到坤宁宫送来的宫务,佟贵妃都给气笑了。
“皇后当真是好手段!这是打发叫花子呢!当真是将本宫当做苦力了!送回去!给本宫送回去!”佟贵妃将东西全部扫落在地上。
“哎哟,我的主子哎,您可千万不要这么做!”佟嬷嬷想得就更多一些,自家娘娘要是真的将这些宫务送回去,那可真是不好了。皇上会如何看娘娘,皇后日后就更不会分宫务给娘娘了。
佟贵妃气得浑身发抖,却又不得不冷静下来。佟嬷嬷在一旁小心翼翼地劝道:“娘娘,咱们暂且应承下来,把这宫务做了,也能在皇上面前落个好名声。等日后有了机会,再慢慢找皇后算账不迟。”
佟贵妃深吸一口气,咬牙道:“好,本宫就暂且咽下这口气。但皇后如此欺人太甚,本宫不会轻易罢休。”她挥了挥手,示意佟嬷嬷去安排人处理那些宫务。
另一边,青瑶来到了存放长生遗体的偏殿。看着那小小的身躯,青瑶心中五味杂陈。
她经历过不少的世界,养大了不少的孩子,却从没见过这样一个长眠的孩子。他瘦弱的只剩下骨头,脸色灰败,就那样安详的躺在那里,似乎是不用承受身体的痛苦了,他的嘴角都带着笑意。
青瑶只觉得悲哀,安排人将这小小的孩子放到了小小的棺材中,幼年早殇的皇子是没有入皇陵的资格的,水陆法事之后就会送去西郊金山。
保成在嬷嬷的陪同之下也来了,先去灵前上了一炷香,才走到了青瑶的面前:“姨母,您累不累?”
方才在来的路上,嬷嬷已经告诉小太子,青瑶一夜未睡了,所以他十分关心地看着青瑶。
青瑶摸了摸保成的头发,保成还没有到剃头的年纪,毛茸茸的小脑袋很好摸。青瑶微微摇头:“太子殿下不必担心,我不累的。”
她蹲下来,手整理了一下保成的衣裳,小声地对他说:“长生阿哥是殿下的手足,殿下这些日子一定记得来给长生阿哥上香,若是皇上伤心的时候,殿下更要共情皇上的心情。”
保成懂事地点了点头,小声地回答道:“姨母放心,保成知道的。”这些日子青瑶的教导之下,保成也越发成长了,他本就是个懂事的孩子。
青瑶起身,对陪着保成的嬷嬷说:“祭祀忙乱,徐嬷嬷先带太子殿下回乾清宫。”凌嬷嬷如今在保成身边的机会不多,康熙也发现保成对凌嬷嬷的疏远,又给自家乖儿子配了这个徐嬷嬷。
“是。”这个徐嬷嬷是个没多心思的,她也没有奶过太子,自然也不会给保成带来一个嚣张的奶兄,青瑶对这个徐嬷嬷还是很有好感的。
康熙一到乾清宫,发现小保成不在,便问了他的去向,这才知道自己最引以为豪的小太子去祭拜他的弟弟。
康熙顿时觉得十分欣慰,自己养大的孩子,对一个没见过几次的兄弟都能有如此的情谊,这就是他希望看到的。毕竟一个有情有义的太子比一个无情无义的太子,更让皇帝放心。
康熙心中欣慰之余,也不免感慨。他想起自己小时候,兄弟们之间的情谊也不过如此,甚至还夹杂着诸多利益纷争。而保成小小年纪,便能如此重情重义,实在难得。
此时,太监来报,说太子殿下回来了。康熙整理了下情绪,端坐在龙椅上。
保成迈着小步子走进乾清宫,见到康熙,赶忙行礼:“儿臣见过皇阿玛。”
康熙笑着招手让他过来,问道:“保成,去看过你弟弟了?”
保成认真地点点头:“皇阿玛,长生弟弟虽然去了,但儿臣会一直记得他。”
康熙摸了摸他的头,赞许道:“保成做得很好,你有这份情谊,皇阿玛很是高兴。日后,你更要做个有情有义的君主,善待你的兄弟姐妹们。”
保成用力点头:“儿臣记住了,皇阿玛。”康熙看着懂事的太子,心中满是期许,仿佛看到了大清朝未来的繁荣景象,他相信,这个有情有义的孩子,定能成为一代贤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