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秦臻从怀中掏出一份早已备好的羊皮卷地图,缓缓展开,继续说道:
“大王,臣此前就曾向先王进言过此事。若这水渠一旦建成,关中大片农田将拥有稳定且丰沛的灌溉水源。庄稼得水滋养,粮食产量必将大幅提升,仓廪亦会随之充实。洪涝和旱灾对农业的侵袭将得到有效遏制,极大增强秦国国力。
如此一来,将为秦国日后的霸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秦臻一边讲解,一边详细阐述工程的走向与预期功效。
嬴政听得全神贯注,目光紧紧锁定在地图上,仿佛已透过这张羊皮卷,看到了水渠建成后秦国沃野千里、百姓富足的盛景,心中对这项工程的期待也愈发强烈。
待秦臻话音落下,他缓缓起身,在殿内来回踱步。
过了一会儿,嬴政的身形骤然停住,站定在大殿中央,沉声道:“先生所言,正合寡人心意。
此乃富国强兵之良策,亦是关乎秦国千秋万代的大事。
水利不修,农田无水灌溉,粮食难丰,农业根基不稳,国本又何以牢固?秦国欲图大业,根基稳固方为首要。”
只是这般浩大工程,所需人力、物力、财力甚巨,朝堂之上,恐有异议。”
见状,秦臻拱手坚定道:“此虽工程艰巨,需开山辟路、引渠修堤,但长远看来,益处无穷。
但只要筹备充分,精心调度,定能成功。
此工程若成,关中之地将得水利之便,沃野千里,成为秦国永不枯竭的粮仓。为大王日后东出扫六合,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支撑。”
嬴政听闻,眯起双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片刻后,嬴政睁开双眼,目光中满是决断,重重点了点头:“好!不过此事干系重大,于明日朝会,寡人便与众臣共同商议,务必谋定而后动,让这利国利民之策早日落地。”
..........
翌日,章台宫大殿内气氛凝重。
嬴政端坐在高台之上,目光扫视着下方群臣,手中紧紧攥着秦臻呈上来的策论。
长久的沉默过后,嬴政缓缓开口道:“诸卿,左庶长呈上来一份提议,欲在我秦国境内,修建一条规模宏大的大型水渠。
此渠若能顺利建成,可保秦国水患永息,农田亦将灌溉无忧。这对我大秦成就霸业,其意义不可估量。今日,便就这一议题,大家尽可畅所欲言,无需拘谨。”
此言一出,大臣们纷纷交头接耳,窃窃私语起来,显然这个提议引起了他们的广泛关注。
这时候蔡泽站出来,躬身道:“大王,臣以为此乃天赐良机!当下,我大秦国力蒸蒸日上,此时修建水渠,恰逢其时。
不仅可以将各方力量凝聚在一起,齐心协力,共同为国家的长远发展贡献力量,更能为秦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水患平定后,饱经忧患的百姓们,对安居乐业充满渴望,让他们投身到水渠的建设中来,可谓一举两得。
既能让他们为国家出力,又能借此解决他们的生计难题,得以养家糊口。
如此这般,必定能极大地激发百姓心底的热情与积极性,使他们全心全意地投入到这项工程之中。
再者,秦国向来以耕战为本,水渠建成,粮食产量必将大增,使得大秦兵强马壮。到那时,何愁六国不平,天下尽归我大秦所有!”
话音刚落,立刻有反对的声音响起。
昌文君芈颠神色凝重,缓缓走出队列,忧心忡忡地躬身说道:“大王,修建大型水渠,从长远眼光审视,固然对秦国大有裨益,能润泽千里沃野,稳固国之根基。
可其中艰难险阻,实非言语所能尽述。
此工程所需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财力,恐难以估量。
如今水患初息,百姓们流离失所,家园尽毁,即便侥幸存活,也疲惫不堪,且尚在艰难重建家园。
国府亦因全力救灾,府库空虚。
此时若贸然大兴土木,恐怕会让百姓们不堪重负,久而久之,甚至会引发民怨,动摇国之根本。”
芈颠的话语,引起了在场许多人的共鸣,纷纷点头。
吕不韦听闻,微微眯起眼睛,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
他抚着胡须,不紧不慢地说道:“大王,臣亦深以为然,与昌文君所见略同。当下秦国虽呈蓬勃发展之势,但根基仍需稳固。
修建水渠这般浩大工程,稍有不慎,便有倾覆之险。
故而,确实需要深思熟虑,从长计议。”
吕不韦顿了顿,他继续说道:
“待国家更为富强,百姓更加富足之时,再来谋划修建水渠之事,亦为时未晚。
毕竟,如此浩大的工程,复杂无比,若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付诸东流。更甚者,可能动摇大秦国本,使大秦多年积累之功毁于一旦!”
秦臻见状,急忙跨步出列,神色恳切地说道:“相邦,诸位大人!此次水患虽已暂且平定,但隐患仍在,仍在威胁着秦国万千百姓。
放眼望去,那些被洪水肆虐过的村庄,满目疮痍,百姓流离失所的惨状仍历历在目。
若不趁此时机修建水渠,日后一旦再遭水患侵袭,百姓恐怕又将陷入生灵涂炭、饿殍遍野的绝境。
至于耗费,诸位大人不妨将目光放远。
当下六国贤才纷纷汇聚于秦,他们带来了各地的技术与理念,定能在工程中发挥巨大作用,从而极大降低成本。
而且,我们完全可以合理规划,将其分为若干个阶段,分期实施,逐步推进。
先从水患频发的重点区域入手,集中人力物力,打造样板工程,积累经验后再向周边拓展。
如此这般,既能有条不紊地推进工程进度,又不会给百姓们带来过大的负担,也不会对国府造成难以承受的压力。
再者,一旦这条水渠建成,将是福泽后世之举。
不仅能彻底解决水患之忧,还能灌溉农田,让秦国的土地年年丰收,为秦国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充实国库,增强国力。
这等利国利民的千秋大业,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