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哥们,需要钢琴协奏么?”
陆清风先试了一下音,然后调试了一下琴弦弓子,觉得一切完美后,正要开始演奏,卡莱尔乐团的一位乐手突然举手问道。
奥利维亚心中一动,她也是会钢琴的,不过相比而言,她更想亲眼见证对方拉琴技艺。
“谢谢。”
陆清风点头致意。
白人乐手坐到了钢琴前,在陆清风示意开始后,按下了琴键。
琴声响起的第三秒,陆清风的弓子落下,迅捷,灵动的小提琴旋律立刻拉走了所有的注意力。
这位白人乐手的钢琴弹得不错,可陆清风的小提琴却在另一个层次,虽然是两种乐器,但在场众人都有一种感觉。
钢琴声配不上小提琴,对乐曲的理解,和对乐器的操控不在一个层面上。两者的旋律像两个画风。
极致的惊艳,就像第一眼看到这个少年的容颜时的感觉。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小提琴这件乐器极美的音色在少年的手里发挥的淋漓尽致,每一个音符饱满的颗粒感、匀称性,中间清晰的分离度,都让人叹为观止。
这就是被《留声机》的乐评人都赞叹不已的实力么!
惊为天人。
以前看过陆清风演奏视频和没看过的,都目不转睛的盯着中间的少年,不管之前是什么想法,此刻都是服气的。
奥利维亚的眼睛一直没离开过陆清风的双手。
《妖精之舞》不仅是一首炫技的曲子,更是对演奏者技术全面性的考验。
第一段以E小调和弦分解动机开场,通过连续十六分音符的级进与跳进组合,构建出螺旋上升的旋律线条。
调性在E小调与G大调间游移,营造出精灵舞蹈的灵动和俏皮感。
这就需要演奏者控制弓子在琴弦上轻盈的弹跳,保持每秒12个音符速度的同时,还要保证拉奏出每一个音符都清晰可辨。
好像妖精足尖触底的轻盈质感。
难么?
很难,因为只要稍不注意,拉出来的旋律就变成了黏连失真。
而陆清风的运弓是如此的轻松。
奥利维亚仔细观察,他的手腕是高度放松的,同时又精准的控制着攻速和压点,就这,他还在考虑弓段的分配。
上半弓演奏跳音,中弓维持连贯性使这首曲子的旋律在弱奏与突强间的频繁切换,如流水般丝滑。
再看他左手的技巧。
如果说跳弓是这首曲子的灵魂,那么左手技术就是支撑起整个妖精世界灵动舞步的骨架。
少年手指修长,在技术动作上有优势。
奥利维亚注意到,在跨弦换把中,像他的手指是垂直起落,每个音符的按弦点精确的落在指板的同一个位置。
也就是黄金分割处,以此维持音准的稳定性。
在旋律的第137小节,也是这首曲子的核心难点,双音颤音。
在这一处,需要左手维持四度手型框架,还需协调手腕的摆动与手指屈伸,手腕主导换把轨迹,手指在新把位瞬间启动颤音动作。
这一切在描述中看起来简单,只有真正演奏时,才会明白什么叫脑子说会了会了,手指说你不会你不会。
这首曲子的左手还有拨弦技术,以指腹快速勾弦,控制好力度,拨完弦手指立即恢复按弦姿态。
这一些的技术动作都极其考验演奏者的手指灵活度。
而在奥利维亚眼里,陆清风左手技术已臻至化境,换把的无痕化就像妖精飘忽不定的轨迹。
双音颤音的晶莹感,仿佛月光下翅膀的振动,拨弦的节奏,呼应着乐曲的艺术意象,是妖精在舞动中的顿挫跳跃。
左右手的技术融合丝滑流畅,成为一个无缝衔接的整体
少年的演奏,不仅是小提琴技术的颠覆。
更是精密的身体控制与艺术想象的融合,进入了身体-乐器-音乐三位一体的境界。
那是她想要达到,但迟迟摸不到门槛的境界。
奥利维亚看的如痴如醉
乐曲进入中段,旋律线条舒展绵长,在两分四十秒的时候,全身心陷入乐曲氛围的白人小提琴少女突然皱起眉头。
围观的人群也有人察觉到异样。
“这段是不是拉错了,不协调的感觉?”
克伦佩尔斜瞥了一眼后,轻声道。
“故意的,这段是1234弦的F,他倒着拉了一遍,左手指法也更复杂了,他在给自己加难度,原作者巴齐内也做过这样的事。”
秀,太秀了!
在陆清风演奏开始,就拿起手机录像的孟学姐在心里默默的道。
整花活,甚多知名音乐家都喜欢这么玩。
因为对他们来说,音乐就是他们手里可以随意摆弄的玩具,不拘泥于原谱,加入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的音乐想法。
所以在第三段,主题再现时,陆清风的拨弦明显与前面不同,加重了力道,出来的音色能听出明显的差异,也没人再疑惑,而是好奇他这么做的原因。
有人看向克伦佩尔,克伦佩尔也摇头。
演奏结束,掌声经久不息。、
陆清风绅士致谢。
“unbelievable ,你是我迄今为止见过的最年轻的世界级小提琴手。”
克伦佩尔上前,发出无尽的赞美。
奥利维亚跟在身后,等她说完,立刻上前问出心中疑惑。
“你最后的拨弦好像和传统的拨弦技法不一样,有什么特殊用意么?”
“你观察的很仔细。”
陆清风拿起小提琴放在她眼前,然后展示了一下他在演奏中用到的拨弦手法。
手指将琴弦提拉起来,再猛的放下,使之反弹回了指板上,产生了一道清脆的音色。
奥利维亚怔住。
“这是?”
“一种实验性质的新的拨弦技巧,暂时只是一个概念,还不实用?”
这段陆清风说的中文,李诗白翻译的。
这话却让奥利维亚,克伦佩尔以及众多人对音乐有了解的人大为吃惊。
小提琴从出现到现在,经历了大概四个阶段。
巴洛克时期,在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中这个时间段,小提琴从早期演奏者将琴用手托着发展到将琴放置于肩膀上,下巴轻贴面板。
这一姿势解放了左手,为高把位演奏奠定了基础。
特别是左手技术的突破,七把位体系的确立,双音,和弦和装饰音技巧的成熟,让小提琴从最初的简单伴奏,逐渐发展成了能驾驭复杂情感与辉煌技巧的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