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日后,在明军围困下,后醍醐天皇被迫交出八咫镜。
当这面传说中能照见神明的铜镜呈到御前时,张无忌却命人将其熔铸成铜锭,用来铸造大明倭州总督印。
冬至这天,京都飘起了细雪。
张无忌在改建后的皇宫正殿召见全体降臣,宣布了震惊四座的政令:即日起废除倭国所有姓氏,百姓以所居地名为姓。原贵族赐汉姓,按《百家姓》排序。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公卿匍匐出列:陛下,这...这会让我们忘记祖先啊!
尔等祖先,今后便是炎黄。
张无忌示意侍卫抬上一尊黄帝铜像,各乡立庙祭祀,每年三月三行跪拜大礼。
他顿了顿,补充道,倭语只准在家中使用,公共场所必须说汉语——包括夫妻夜话。
常遇春后来在日记中写道:是夜,京都哭声震天,如万鬼齐嚎。陛下却命乐师奏《秦王破阵乐》,声压四方。
开春时,更严厉的同化政策接踵而至:禁止穿戴和服,强制改汉服;废除神道教神社,改建孔庙;甚至规定婚丧嫁娶必须按《大明会典》礼仪操办。
最致命的是户籍新政——所有倭人必须与汉人通婚,所生子女登记为汉籍。
陛下,各州上报已有七百倭人因偷偷祭祀天照大神被处决。马三宝汇报时声音发颤。
张无忌正在批阅奏章,闻言笔锋不停:不够。朕要的是百年之后,这片土地上无人记得自己曾是倭人。他忽然抬头,琉球那边送来的甘蔗种如何了?
已在九州试种成功。马三宝连忙道,倭...倭州百姓都说比他们原来的作物产量高三倍。
张无忌露出征服以来第一个真心实意的笑容,传旨:凡改汉姓、说汉语、种汉粮者,免赋税五年。
这年樱花季,京都的樱树被连根拔起,换上了从江南运来的桃树。
当粉红桃花盛开时,张无忌在新建的学宫主持了首次科举考试。
令人唏嘘的是,应试者中竟有八成是倭人子弟,他们用流利的汉语书写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离京前夕,张无忌登上富士山。
望着脚下这片被彻底改造的土地,他将天丛云剑插入峰顶积雪:此剑镇倭气,永世不得出。
山脚下,新落成的归化碑上刻着他亲题的铭文:日月所照,皆属华夏。倭人沐化,永为汉民。
碑文用汉倭双语镌刻——这是朝廷允许倭语存在的唯一场合。
残雪初融的清晨,马三宝跪在改建后的紫宸殿前。
汉白玉阶上凝结的冰晶折射着晨光,将他深绯色的官袍映出斑驳血痕般的纹路。
张无忌抚摸着新铸的总督印纽——那是一只踏着三岛倭奴的麒麟——突然将印信重重按在诏书上。
马卿可知八咫镜熔铸时,铜汁里浮出过神道教符纹?
皇帝的声音混着印泥的朱砂味飘下来,朕命工匠用桃木钉将其钉穿了重炼。
马三宝的额头贴着冰冷的金砖:陛下圣明,鬼神亦当臣服。
抬起头来。张无忌用尚方宝剑挑起他的下巴,朕赐你姓郑,名为和。郑和二字取政通人和之意,望你执掌倭州如郑国渠润泽关中。
新命名的郑和看见剑刃上倒映着自己的眼睛——那里面有什么东西正在死去,又有什么在野蛮生长。
殿外传来夯土声,工部正在拆除最后一座鸟居,改建沐恩坊牌楼。
臣...郑和,叩谢天恩。
他的官靴碾过一片飘进殿的樱花瓣,那抹粉色很快被黑麂皮履底吞噬。
张无忌忽然轻笑:听说你母亲是云南摆夷人?
郑和的脊背瞬间绷直。皇帝却转身望向殿外新栽的桃林:夷夏之辨,在乎衣冠礼乐。明日你启程前,去领一套新修的《倭州汉化考》,内有朕亲批的三十六条同化方略。
三日后,新任总督的船队驶出濑户内海。
郑和站在楼船甲板上,望着逐渐远去的筑紫滩。
副官呈上各藩改姓名册时,他正用倭语轻声哼着谣曲,惊得对方打翻了砚台。
慌什么?郑和用汉语呵斥,却从袖中抖出一张泛黄的和纸,任其飘落海中。
纸上是墨迹未干的俳句,最后一行写着:胡桃の中にこもれるはるかなる海(核桃中囚禁的遥远大海)。
当夜,总督行辕的灯亮到三更。
郑和用朱笔圈定了第一批与汉人通婚的倭族名单,其中赫然包括后醍醐天皇的孙女。
批完最后一本奏折时,他突然抽刀斩断案角,用倭语对虚空说了句:すまなかった(对不起)。
次日清晨,侍从发现被斩落的案角上钉着一只纸鹤,鹤翼上用汉倭双语写着字。
而在更遥远的肥前国,一群倭童正在新设的社学里齐诵: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稚嫩的汉语声浪中,一株被雷劈断的老樱树桩上,悄然萌发了鹅黄的新芽。
张无忌根据后世记忆在地图上画出倭国银山分布图,命令郑和寻找银山。
郑和的船队在春潮涌动时抵达了石见国的海岸。
这片被张无忌朱笔圈出的海域,礁石如獠牙般参差排列,浪花拍打在黑色的岩壁上,碎成惨白的泡沫。
郑和——这个被皇帝赐予新名的倭州总督,展开那张由张无忌亲手绘制的羊皮地图,上面用朱砂标注着几处诡异的符号。
大人,此处荒僻无人,怎会有银矿?
副官望着满目苍翠的山林,面露疑色。
郑和没有回答。
他抚摸着地图边缘那行张无忌的亲笔批注:石见之银,可抵江南十年税赋。
墨迹力透纸背,仿佛要刺穿羊皮。
三日前离开京都时,皇帝将地图交给他时的眼神,如同看着一枚即将落入棋盘的杀子。
传令,沿岸三十里内所有村落,十六岁以上男子全部征调。
郑和收起地图,鎏金护甲在阳光下闪过一道冷光,违令者,以谋逆论处。
当夜,三千名被铁链串连的倭人男子在士兵鞭打下开始挖掘第一锹土。
春雨突然倾盆而下,泥浆很快没过脚踝。
郑和站在临时搭建的牛皮帐下,看着一个白发倭人跪在泥水中,用倭语嘶吼着什么。
他说这是神明栖息之地。
通译官战战兢兢地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