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穿越乱世娇娃行 > 第897章 发现密室和财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会不会是吴鸣锵准备的?如果是的话,这个房间他应该搜索过了,该不会已经被他发现了密室了吧?

桂儿费力的挪开那几个衣柜,观察着它们后面的墙壁,一无所获。

突然,她看到衣柜旁边的全身镜,这个房间所有地方都看了,只剩下这个全身镜的后面。

这是一个木质雕花立式穿衣镜,整体由红木打造一人多高的镜框,顶部有繁复的雕花装饰,镜框两侧是带有雕刻纹理的立柱,底座为兽足造型,非常气派,但是也非常的厚重。

桂儿想把镜子搬开,搬不动,而且她怕弄出声音,引起别人的注意。

没办法,她用尽吃奶的力气双手抬起镜子的一端,轻轻的挪斜了一点点,然后通过挪开的空间,把脑袋伸过去,仔细看着镜子后面的墙壁。

这个时代的室内装修讲究花地白墙,就是地面铺的是各种花纹的地砖,但墙上用的却是纯色的搭配。

不过这个衣帽间比其他房间要独特一些,它的墙上也是贴了花瓷砖,桂儿仔细的看了一遍,突然看见一个边角落处有一个小孔,她把头凑过去,发现这个小洞看起来有点像是贴瓷砖的时候没有贴好,又有点像钥匙洞。

但是,桂儿只有一把钥匙,刚刚已经开过保险柜了,她用手敲敲墙壁,跟周围一样都是厚实的声音。

实在无法可想,桂儿思索了一下,拿出刚刚开保险柜的钥匙,试探着插进去,没想到居然能插入,她又轻轻的拧一下,也可以转动。

难不成,一把钥匙可以开两处地方吗?

桂儿管不了那么多了,先试一下再说,随着钥匙的转动,她能够听到细微的金属链条转动的声音。

把钥匙拧尽了,全身镜后面的墙壁突然有一块面积跟穿衣镜全身镜差不多大小的墙壁面积,往后缩了半寸,然后慢慢的向一侧打开,出现了一个小门。

这就是沙延骁所说的密室吧,桂儿没有直接进去,她是一个谨慎细心的人,她想起沙延骁说密室是在书房的书架后面,现在怎么变了位置了?自己这样贸然进去,到时候被锁在里面或者出了什么意外,要喊人来救的时候,岂不是密室的秘密就曝光了,到时候保不保得住财产还不一定,自己也会有惹来灾祸。

她连忙起身来到客厅看了看,卧房的门锁紧了,然后又回到衣帽间,把衣帽间的门也反锁了。

做完这一切,她才来到穿衣镜的前面,试着往里推了推那扇作为门的墙壁,她发现它的砖比旁边其他墙壁的砖薄了一半,然后是镶嵌在一个大铁门上,铁门连着轴,所以就算砖块比其他的墙壁薄,也依然那么厚重。

她又把钥匙往回旋转,那门又缓缓的回转,直至严丝合缝的恢复到原来的墙壁。

这下她可算是搞明白这个门的原理了。于是她又用力的把这个镜子挪开了一点,让自己可以进去。

桂儿深吸一口气,侧身钻进那扇暗门。门后并非想象中逼仄的密室,而是一条仅容一人通行的楼梯,石阶被磨得光滑,精致的铜质雕花扶手,入手微凉,她扶着扶手往下走,哪怕已经放轻了脚步声,在寂静里格外清晰。

桂儿走了一段石阶后往上看看。根据高度判断,她现在应该是在一楼的位置,但并没有到底,往下看,还有一层。

她继续往下走,终于走到了楼梯尽头,是道铁门,推开来,一股混杂着樟木与灰尘的气息扑面而来——竟是一间宽敞的地下室。

这时候是晚上,尽管衣帽间开着灯,但是透进来的光也不足以照到那么底下的地方眼前就是一片漆黑。

桂儿只好返回衣帽间,钻了出来去找可以照明的东西。

终于在书房的抽屉里头找到一把手电筒,她又返回到地下室,这一次打开手电筒,桂儿看清了眼前的景象:整个地下室足有几百平方,应该就跟他们大宅的总面积一样的,地面铺着花瓷砖,和其他楼层的一样。沿墙立着一排排黑漆铁架,架上放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很多小木箱子,箱角印着“足赤”“库平”的朱红印记。她走上前,轻轻撬开最上面一只箱子的锁扣,金光瞬间晃得人睁不开眼——里面整整齐齐码着金条,每条约摸十两重,箱底垫着防潮的油纸,摸上去又厚又韧,显然是精心保存的。

铁架之间,立着几排红木柜,柜门雕着缠枝莲纹,铜锁擦得锃亮。桂儿打开其中一扇,里面并非金银,而是一叠叠码放整齐的银票。有“大德恒”“蔚泰厚”等老字号票号的,票面印着“见票即付”的字样,金额从百两到万两不等;还有上海“四明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的纸币,崭新得像是刚从银行取出来,连折痕都少见。最下层的抽屉里,藏着几本西洋银行的存折,封皮印着英文,她认得是汇丰、渣打等洋行的标志,翻开一看,存款数额后面跟着一长串零,看得人眼花缭乱。

地下室中央,搭着几排楠木架子,上面摆着的竟是古董字画。桂儿虽不精于此道,却也认得其中一幅是董其昌的山水,笔墨疏朗,右上角盖着“乾隆御览之宝”的朱文印;旁边挂着的《韩熙载夜宴图》摹本,人物衣袂飘飘,设色如新,卷轴末端的收藏印密密麻麻。架子底下的木箱里,塞满了青铜器:有三足两耳的鼎,腹部刻着饕餮纹,沉甸甸压得人手腕发酸;有蟠螭纹的铜镜,镜面虽蒙着薄尘,擦拭后仍能照见人影;还有几尊玉佛,玉质温润,阳光透过气窗照进来,竟能看见内里隐隐的血丝——想来是上好的和田籽料。

更靠里的位置,单独隔出一块小空间,砌着防潮的砖石墙,里面放着的竟是一箱箱银元。有袁世凯头像的“袁大头”,也有孙中山头像的“开国纪念币”,还有些带着龙纹的“光绪元宝”,都是市面上流通的硬通货。箱子旁边堆着几捆红绸包裹的物件,解开一看,竟是成锭的元宝,银元宝泛着柔和的白光,金元宝则闪着沉甸甸的哑光,底部刻着铸银局的名号,个个分量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