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连忙说:“小姐,还是等阿诚哥回来再出去吧。”
桂儿笑着说:“服务台就在一楼,不怕。”
来到1楼,跟总台借了电话,拨回江城。
一拔通就听到沙延骁的声音:“桂儿,是你吗?”
桂儿很意外,这个时间沙延骁应该是在军营:“哥哥,你怎么在府里啊?今天没有去军营吗?”
沙延骁疲惫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没有收到你的电话,我哪里放心?”
桂儿心里暖暖的,她兴致勃勃的跟沙延骁说了坐火车这几天的见闻,还说到刚刚自己尝到的广州特色菜:“哥哥,烧金银膶你肯定不知道是什么东西,是用腊猪肝切开,夹入白色肥腊肉和咸蛋黄蒸熟,咸蛋黄为“金”,白腊肉为“银”,所以叫“金银膶”,味道咸香爽口,好好吃的,真希望有机会可以给你尝一尝。”
沙延骁听到她开朗的声音,放心了不少,桂儿又问了一下,这几天帅府发生的事情,沙延骁反复叮嘱她要注意安全,到了香港要再打电话回去报平安,两人才挂了电话。
桂儿挂了电话,让服务员道谢,除了电话费,还多给了几块钱小费,那服务员自然是眉开眼笑。
她转身想要回到楼上房间的时候,突然听到门外有报童大声喊道:卖报,卖报,大新闻,上海日军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向驻守上海闸北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炮轰闸北一带,中国军队第88师当即给予反击。
桂儿不由得一愣,突然反应过来,这该不会是开打了吧?于是连忙跑出门口,在一大堆抢着卖报纸的人群中,抢过了一份,给了钱,迫不及待的看了起来。
只见大标题写着《沪日兵昨晨挑衅,我军抗战敌受重创》:面对挑衅,中国军队攻势迅猛,逼近日军在上海的核心据点虹口租界,我军攻克日军某据点”“闸北巷战持续,士兵冒死冲锋”,同时报纸上还呼吁全国各界人士支援抗战。
桂儿只觉得天旋地转,她没想到这一天这么快就来了,那个报童手里的报纸一下子就被卖光了,他高兴的蹦蹦跳跳的走了,那些看了报纸的人纷纷议论起来,有震惊的,有愤慨的,也有惧怕,担忧的。
桂儿突然意识到什么,连忙拿起报纸跑回了楼上。
丁香早就等急了,一看到她连忙走过来说:“小姐刚刚外面好大动静,听说是什么打仗了。”
桂儿点点头说:“对,我们跟日本人在上海打起来了。”
丁香一听,心有余悸的说:“怎么又打起来了,上一次就死了不少人了,这可怎么得了?”
桂儿看到自己的一些衣服拿了出来,就问丁香:“你把东西拿出来干嘛?”
丁香说:“我看你奔波了这几天都没有洗澡,帮你把衣服拿出来。”
桂儿想了一下,果断的说:“不了,你把东西收拾好,还有值钱的东西随身带着,我觉得以小日本的德性,他们很有可能不只是进攻上海那么简单,咱们要随时准备跑路。”
丁香脸都白了:“小姐,你是说我们这里也会打过来吗?”
桂儿摇了摇头,穿越过来的时间太久,她已经不记得了,不过她感觉就算没有地面进攻,肯定少不了轰炸,因为抗日战争时期,广州被日本轰炸的挺厉害的,而且他们现在住在爱群大酒店,又是这一片最高的建筑物,极其容易成为轰炸的目标。
两人赶紧把一些值钱的细软收拾出一个袋子来准备贴身带着。
这时,阿诚从外面回来了。
一进门他就气喘吁吁的说:“小姐,咱们运气好,买到了两天后去香港的船票,刚买完出来,突然就来了一大堆人抢购船票,说要赶紧离开广州,怕日本人打过来。”
桂儿对阿诚说:“阿诚哥,咱们现在马上要搬到离客运站近一点的地方,不能住在爱群酒店了,你有没有办法联系到吴鸣锵?我感觉恐怕不太安全,日本人不一定会打过来,但是我们外地人在这边不太安全,有些人会趁乱趁火打劫的。”
阿诚想了一下,说:“小姐你说的有道理,我这就去给锵哥发电报,至于你说要搬离这里,我觉得不是好主意,街面上确实有可能会乱,但是爱群大厦老板据说在广州政府有人脉关系的,我们在这里会比住那些小旅馆要安全一些。”
“但是。”桂儿还是担心会遭到轰炸。
“我回来的时候街面上人心惶惶,流氓和瘪三闻风而动,我们现在出去不正撞在他们的枪口上了吗?我觉得,这两天你和丁香就安心在这里等着我出去看看情况,顺便摸一摸当地的路数,到时候锵哥要是能来接应,那是最好了,不行的话,我也好找些关系,到时候护送我们上船。”
桂儿想了想,他说的也有道理,就同意了。
之后桂儿每天都去楼下买一份报纸,看一下最近的最新的战况。
中国军队初期攻势迅猛,一度逼近日军在上海的核心据点虹口租界,但日军凭借海空优势和坚固工事顽强抵抗,双方在闸北、杨树浦等地展开惨烈巷战。
像《申报》《大公报》多高度赞扬中国军队战士视死如归,还刊登前线士兵家书片段(如“誓与上海共存亡”),并发起“捐募救国公债”倡议,动员后方民众捐款捐物。
桂儿也看到广东街头有募捐的,民众们都纷纷的慷慨解囊,她也捐了几块银元。
然而,第二天的报纸最新战况,日军还进攻了江苏苏州、无锡及浙江嘉兴等上海周边城市,估计为合围上海创造条件。人们纷纷交头接耳,都希望咱们的军队能把他们赶走,广州甚至还有游行,游行队伍大多是学生。也有其他的社会人士,大家高举着标语和旗帜抗议日军的入侵行为,声援抗战,队伍浩浩荡荡的从爱群酒店楼下经过,看得桂儿热血沸腾。也想下去参加,但是被阿诚阻止了。
第三天报纸上除了战况,还有谴责日军的轰炸行为,如报道“日军战机轰炸上海南站,平民伤亡惨重”,激发民众的抗日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