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刘大军在辰州城外对峙,郴州此地,乃是蜀道之中为数不多的平整地方,曹操将军队排开,设八门八阵分布,汉军几次冲击,皆不能攻破。
刘备望见魏军军阵,营帐排布,狠狠骂道:
“贼竟学孔明社营之法!”
原来,曹操前世在晚年时候,便多所研究诸葛亮分兵布阵要领,这一世更是将自己八门与诸葛亮八阵结合,故兵虽不及汉军多,民心不如汉军众,却也能支应汉军冲击。
曹操不信天命,欲抗衡刘备再造大汉,更兼其才古今难得,刘备虽与诸葛亮君臣一世,但却无法破了这曹魏学出来的八阵之营。
几日来的攻守,曹操专等援军到来,欲反攻汉军。
曹操知道东瀛之兵,战力虽不强,但临阵却也顽固,自己若是广设督战队,令其冲锋在前,以东瀛军之伤换汉军攻势稍滞,魏军再反攻,或可再杀入成都。
刘备这边也早有情报,刘备便整合汉军,加上残宋降军,专等敌军入阵。
往些时候,在北方在高丽,多有国外仆从军助阵,但如今这蜀中,华夏心腹内地,曹操却使异族仆从,令刘备颇为不齿。
倭人虽仰慕王化,但与辽金不同,辽之契丹,尚且称自己乃是舜帝之后,金之女真如今归附,更称自己祖上乃是山东琅琊王氏,
皆以汉人,华夏子孙自居,可这东瀛之人,有着自己的祖先信仰,有着自己的文化制度,不过仿我大汉盛唐,便是冠汉巾着汉服,亦乃外族。
刘备甚至听说,自己后人有的跑到四岛之上避祸,在当地为大姓,刘备颇为不齿。
在他看来,身为皇室,若是不能如刘谌一般,慷慨死于社稷,便也屈身守分,为华夏之民,穿家族血脉,血为华夏,身藏岛中避祸,
颇负昭烈之名。
是以,刘备此世,从来没寻过刘氏后代。
刘备聚集众将,商讨策略,如今之计,魏军将希望寄托于援军,方才死死守护辰州,若是能击破援军,必然能使魏军军心大乱,纵然是设置好阵,无心可守,也必然失之。
萧嘉穗道:
“臣闻江南羸弱,数战之下,已少老卒,多是新兵,此次援军乃是不远万里,调拨东瀛之军。
臣虽破不得魏帝之营阵,却也能猜出,魏帝此人,定然以仆从军为先锋,挫我锐气,进而中军袭击而来。“
刘备点头,问道:
“先生将以何计教我?”
萧嘉穗道:“如今我军虽众,但新降宋卒孱弱,又畏魏军,陛下之前欲拆分宋军,补入我大汉军中,臣看可以放缓。”
刘备点点头,道:“先生之意乃是使新军击东瀛之军,使我汉老卒击魏军。”
萧嘉穗抚须道:
“正是,此刻若是拆分新军,吴玠、刘锜等虽无怨言,但难免士卒之间猜疑,汉军老卒与新军稍有踟蹰,配合不当,便有乱军之危,不若使刘锜吴玠等率新军,在营中埋伏,袭杀魏军前锋仆从。”
刘备笑道:“如此,新军立功,军心大定,朕也可借此功封赏吴、刘等将。其心更安。那我等却如何寻击魏军精兵?”
萧嘉穗道:“魏帝为人,最是心狠,定然只是以监军在前,督战队在后,使仆从军席卷而来,自己精兵在后观望,到时我等设精兵绕过仆从军,先击督战队,再击魏军,使得魏军前后不应,必然失败。”
刘备抚掌笑道:“先生妙计,就依先生!”
随后下令安排,时吴玠、吴璘、刘锜等将,方稳定成都四方回来,新带降军十万,有的甚至还未换上汉军衣装。
刘备亲自观宋军将士,只见宋降兵气势不如汉军,多为厢军,装备不齐,刘备便知道,这些军卒多是前者孙权的一句,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强捉来的壮丁。
吴玠、刘锜等将,因为新降,怕自己猜疑隐藏军伍,便一股脑的将宋军大小新旧皆带来,以示毫无藏私。
刘备拍拍吴玠,道:
“将军之诚,朕早了然在心,如今蜀中方定,军中若是强征而来者,可归乡还农。”
更令身边的傅庆、孙立、闻达等为吴玠副将,其部皆属吴玠,亲赐将军印信,归其调遣。
吴玠感而再拜。
刘备裁汰宋军士卒三万,留下能战之士,皆发汉军衣服军械,别无二致。
正在萧嘉穗分发路费,给那些被孙权强令征调的民夫,使其归家务农时候,却有一少年,将发到手的铜钱,掷于地上,道:
“男儿从军报有德之主,奈何公等不纳,断我之志?”
众人看去,说话的竟然是个不到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身上一副文士打扮,将长袍挽住系在腰上,
虽是文士打扮,却姿貌雄伟,慷慨磊落,与一众得了路费欢天喜地回家务农的乡民大不相同。
刘备正好在附近帐中巡视,听到此言,便走出来观看,只见这儒生虽有书卷气,更有慷慨情。
但眼前发钱的牛皋却不觉有什么,牛皋将钱捡起道:
“小秀才,你且回去读书,军中非读书人来的地方。”
那少年道:“我听说,如今汉帝亦是秀才出身,怎的我儒生不能从军?”
牛皋一怔,道:“你却不会厮杀,在此何干?”
那少年道:“军阵之上,非勇力取胜,智谋之事更在其上,却也是我读书人义不容辞!”
刘备上前,道:“好一个义不容辞,果真少年英才,请问小哥姓名。”
那少年见刘备穿着,当即拜道:
“晚生虞允文,隆洲仁寿县人,家父乃是梓州知州虞祺,因秦桧为赵桓强征贡品罢官,晚生在蜀中时候,见前宋苛政不断,汉军来后,却一并废除,陛下又能爱民如子,便跟了队伍,前来投军!”
刘备身后的吴玠摸着自己额头,心中道:
“自己怎的将这位公子混进来了!”
原来这虞祺乃是徽宗时的进士,在朝时候官至太常博士,因直言得罪蔡京,出为梓州知州,很早就来到四川,
在知州任上,废除前朝苛税,减税爱民,又善法,后来赵桓逃到蜀中,这个虞祺竟然敢硬着头皮顶撞赵桓,不加赋于民,赵桓嘉奖不已。
但很快又因秦桧去梓州为陛下筹集贡品,虞祺直言当地民贫地瘠,毫无余材,更是将一抔土奉上,说此土乃是粮之基,民之本,国之根,愿献与陛下,以告陛下重视农桑,多行爱民之事。
但是在秦桧那里,便成了虞祺献土,讥讽大宋失地,虞祺被贬为庶民。
这样骨头硬的老子,自然有骨头更硬的儿子。
虞允文自幼在其父亲影响下,自幼刚正不阿,又因父亲之事,心中早对朝廷不满,后来汉与残宋交战,孙权大刮蜀地迎战,数月之内,将一个好好的仁寿县变得民不聊生。
直到汉军到来,开仓放粮,恢复商道,更是将军中受伤工匠留下为百姓打造耕作用具
虞允文本就是少年热血时候,两下比较,便扔了书本,瞒着父亲,跟着被征调的宋降军,一路开往前线。
他思忖道:“宋主贪婪,魏帝残暴,只汉帝仁君,如今百姓稍有好日子盼头,又怎能使魏军来?”
来到汉军中,见到汉军魏武,更是热血不已,但见汉军请被临时征调之兵回去务农,他心中赞同,自己却是不肯。
当下一番讲述,自己从军之志,刘备感慨不已,亲手扶起少年,借着先是借着王伦的记忆考校了虞允文的才学,又问志向,时局,谋策。
虞允文一一作答,即便有不足之处,亦是年少之故,刘备一眼看出,此乃大才。
刘备道:
“君看中朕,以朕为仁君,朕又怎能负你,负这万千百姓?朕必如你父虞祺一般,爱民如子,施善政,令华夏繁荣!
你说你不忍仁寿县再回苛政,但朕要你好好读书,日后令整个大汉再无苛政。”
虞允文仿佛雷击,刘备一番话将其心胸从一县拓为一国。
吴玠上前道:“陛下,臣向来敬佩虞祺,不如将这孩子调在我军中,等战事过了,我定把他送回去好好读书。”
吴玠虽是武将,但是虞祺是他为数不多敬佩的文官,这虞公子,他自然要照应一下,方才听刘备说让他好好读书,还以为刘备要送这孩子回去,自己便来照应一下。
刘备摇摇头,道:
“允文有报国之心,朕不能令其不得志而归,少年心志,不只在磨炼,更要在张扬,
在军中,在朕的身边,他依然可读书,可报国,这样,萧先生,你收个徒,教他读书兵法,留在军中。”
随后又跟虞允文道:
“萧先生可是学识渊博,你跟他多学,现在也留在军中历练,朕若有疑,便请教你师徒两个。”
虞允文万没想到,自己一时热血,能得到如此机缘,那句朕不负你,不负百姓,简直是书中的仁君走出来了,看着刘备的安排,心中道:
“为这人,便是粉身碎骨也是值得的!”
刘备又道:“好儿郎,日后考个状元,不负你师父,也不负朕今日的提拔,至于你偷跑出来,朕写信告诉你爹,你在朕这里,保证他儿子平安。”
虞允文哭拜在地,不能自已。
当下宋军中,多有老兵,想趁此还乡的,皆扔铜钱于地,呼和道:
“愿为陛下赴死!”
一番计较,残宋之军气势高涨。
又过半月,魏国援军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