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钢铁大亨 > 第2157章 杨府的炸药一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爷,老爷,他们调高射角了耶。”涂山月兴奋地,一边摇着杨凡的胳膊,一边喊道。

从这个高度看下去,能清楚的看到下面的情况。夫人们人手一个62式望远镜。这是杨凡送给她们的礼物。夫人们十分喜欢,都宝贝的很。

这玩意现代退役并且停产了。杨凡直接把库存清了几个仓库的。毕竟这东西战场上比较实用。主要发给斥候和中队以上军官使用。

用望远镜从飞艇上观察地面看得十分清晰。飞艇一般都在百米或者几百米高度,不用望远镜地面是看不太清楚的。三十层楼看地面,人和蚂蚁也差不多了。

她们其实就是跑来看步兵炮使用新式开花弹的。这个可是没见过的西洋景。夫人们认为杨府有什么新东西,必须让她们先一睹为快才行。她们先玩一会再说。

秘书处是中枢部门,有什么好东西自然能第一时间知道。

她们知道老爷给准噶尔人一千发高爆弹的消息。这种炮弹可是前所未有的。本来是准备用在杨府自用的步兵炮上的,这次主要下发,用实战来检验一下效果的。

这些炮弹到了实战试验的阶段了。毕竟靶场试验,不能代替实战试验不是。

杨凡敢带她们亲临战场,也是因为飞艇在这个时代真是超级无敌的飞行器。

这个时代根本没有高射武器,弓箭对飞艇根本没用。即使抛射,箭矢飞到四五十米,也就差不多了。

床子弩没有高射角,火炮更没戏。那玩意儿也就打个移动缓慢的目标或者固定目标还凑合。

杨凡带着老婆们坐着新造的小型飞艇出来做战场观察,一点风险也没有。

杨凡本来没打算带着她们。现在女人多了,叽叽喳喳的令他十分厌烦。都说一个女人等于五百只鸭子,现在十个女人约等于五千只鸭子了。

可是小娘皮坚决要求跟着,美其名曰贴身保护老爷的安全。林月如也跟着起哄。三个蒙古妹子更是自称弓马娴熟,连弓箭都背好了。

这理由让张疙瘩都忍不住面皮抽动,杨凡抹脸。杨凡的亲卫是吃素的吗,哪里用得着靠老婆们来贴身保护。

杨凡知道不带她们,今日这事肯定没完。

吵得受不了,只好都带上了。

从观察的半球形玻璃外罩看下去,下面的炮兵们忙着调整射角,进行最后的瞄准。一个炮长,伸出右手,眯着一只眼睛,竖起大拇指,做着测距。

陈曦在一旁忍不住说道:“老爷,硝化甘油极不稳定,这些炮弹靠谱吗,别开炮时剧烈震动在炮膛里炸了。”

小才女可是半个化学家,人家都把杨凡给她的化学课本,从初中到大学本科的课本都自学完了。人家可是懂行的。

杨凡笑道:“这个简单,只要在硝化甘油里添加硅藻土,就能降低敏感性,就不容易爆炸了,十分安全。到时候,炮弹会加上引信,落地时用雷汞引爆。”

“这些从鲸油里提取的硝化甘油,都在北塘口工业区的一个工厂里,提纯后装罐车拉到燕山里的炸药工厂。在那里把鲸油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进一步做成硝化甘油。只要加入硅藻土,就可以安全的运输和制作成炮弹了。”

鲸鱼是在海上捕获的。分解炼油是在被塘口的海边工厂进行。然后鲸油用蒸汽卡车罐车,拉到燕山深处的秘密炸药工厂。在那里加工成硝化甘油,并加入硅藻土钝化成tnt炸药。

之后,这些黄色的炸药,用油纸包装成一磅一块的小块。然后一百块装入一个蜡纸箱,蜡纸箱再装入标准的弹药木箱。这些木箱用蒸汽卡车和火车,运输到新城兵工厂的炮弹车间和手榴弹车间去做成弹药。

其实,硝化甘油加硅藻土就是tnt了。

现代工业方法制取tnt,或者制取硝化甘油,目前杨凡的条件是实现不了工业化大规模制取的。虽然原理不难。早在1846年,意大利化学家a.索布雷,把半份甘油滴入一份硝酸和两份浓硫酸混合液中,而首次制得硝化甘油。

但要发展炸药工业,大规模生产,离不开化工业的基础三酸两碱。

杨凡现在还没有来得及建造化工基地。

他只是把石油炼化基地和采油油田先搞出来了。

当时,是因为他和张世泽那个牲口,被兵部尚书李邦华阴了,把京营的兵权帮着皇帝收走了,从而得罪了勋贵们。

杨凡和张世泽急于平息勋贵们的怒火。不得不把煤油这个灯油提前抛出来。这玩意可是一年几千万两的大生意。市场十分巨大。如此大的利益,自然把事儿平了。

为了坐大这个下金蛋的生意,杨凡索性搞了大港油田和沧州炼油基地。

真要弄三酸两碱,发展化学工学,可不是小事。可要投入巨资和人才,做个长期规划才行的。目前硫酸和硝酸、盐酸,杨府只是有个小车间,小规模的弄一些。

硝酸相对简单,大明有硝石矿。硫酸的工业制取方法主要有接触法和铅室法两种。杨凡炼铁倒是有二氧化硫的废气,可分离和提纯都是问题。工业盐酸的制取主要通过合成法实现,其核心步骤是氢气和氯气反应生成氯化氢气体,再用水吸收。这个肯定没戏。

现在书院化学学院仅有有师资三四十人,老师都是当年那批落榜的老秀才、老童生们。他们被杨凡招募,在高额奖金的刺激下,拼命学习化学知识,最终都成了化学老师。

他们虽然是科举淘汰的失败者,但是很多人尽管都三四十岁了,甚至五十多岁了,儿孙满堂。不过很多人学起数理化还是有天分的。

科举其实挺牢笼人才的,考科举不行,不代表智商不行。

当时,这些人都穷怕了。在各地城镇和乡下,过得那叫一个惨。尤其是这几年天冷导致旱灾、粮食减产绝产,他们很多人也拖家带口的加入了逃荒的行列了。

大明的读书人,只要不到举人,基本就发达不了。

喜欢明末钢铁大亨请大家收藏:明末钢铁大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