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哄鬼呢?

这完全就是在哄鬼呢吧!这话说出去谁会相信?

如果说邹普胜想要找一个志同道合的人,这没毛病;但是要说邹普胜一见徐寿辉就因为他的姿势、自己昨晚的梦境,就认为对方就是真龙天子,那简直离谱!太离谱了!

而且,就算因此觉得徐寿辉可能有些指望,那接下来邹普胜直接把一切都对徐寿辉全盘托出是什么鬼???

别说是举兵起义这种很可能会掉脑袋的大事儿了,就算是寻常的鸡毛蒜皮的家中小事儿,一个人也不可能直接对另一个刚刚见面认识的人和盘托出吧?!

不可能的!

就算是再怎么一见如故之类的,那也是要对自己的事情有所保留——这还只是正常的个人私事;要是谋反、起义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儿,哪怕现在别的地方已经有了反对元朝的起义,哪怕现在元朝的统治已经非常不稳当,那也不可能直接把自己想要起义的想法告诉一个刚刚认识的人的!

完全不可能!

所以,这个说法根本就说不通。

而同时,像是起义这种事情,一个人,一个正常人,也不可能因为别人——还是一个刚刚见面认识不久的人,极力劝说,就能够被说动的,在自己原本根本没有任何举兵起义的打算的情况下。

刘彻不觉得这是一个正常人在面对这种生死选择的时候会发生的事情。

一个人,要他下定决心,真的要走上举兵起义的道路,那绝对不是简简单单说一说就能够做到的——这其中,必定需要这个人自己的深思熟虑,需要这个人自己的认真思考,需要这个人自己的决断和倾向。

如果一个人在经过他人一番慷慨激昂的劝说和美好前景描绘之下,他在当场就做出了决定,参与起义,那只能证明一点:他在别人劝说他之前,内心其实就是已经有了倾向和想法!

绝不是所谓的“完全没有起义的打算”。

【此外,就是彭莹玉此人了。】

【和徐寿辉、邹普胜两人非常不一样的地方在于,彭莹玉此人,可不是什么初次起义的新手,他已经有了非常丰富的组织起义的经验。】

“嗯?”刘邦挑眉,“也就是说,这个彭莹玉这一次和徐寿辉等人发动起义,已经不是他第一次起义了?经验丰富……至少得有两次才能算是经验丰富吧?”

至少两次发动起义的人,竟然还能逃出来,然后还能继续发动起义——元朝朝廷是干什么吃的?!

拉垮成这样,不说好好治理国家了,就连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好好镇压起义军、捉拿起义军的核心人员都做不到,这种朝廷不灭亡才怪!

好事儿好事儿做不了,坏事儿坏事儿也做不了,什么都做不了……那还是尽早完蛋最好。

【彭莹玉,是普通农民家庭出身,父辈祖辈都是袁州——位于江西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的农民,而在彭莹玉一出生的时候,或许是家中无法养活他,所以他就直接被家人送到了慈化寺,“舍与”一个姓彭的和尚当徒弟。在彭莹玉十岁的时候,他正式加入慈化寺成为僧人。】

【当时,元朝统治残暴,民不聊生,百姓们衣食无着,常年忍饥挨饿,自然对生活对未来都毫无念想和希望,只能将所有都寄托于宗教,以此寻求慰藉,也因此,白莲教在民间极为风行。】

【而彭莹玉也正是因此加入了白莲教,并且在后来直接成为了当地的白莲教教首,还开始组织秘密的反元活动。】

【彭莹玉还有一手好医术,因而经常为慈化寺附近和其他地方慕名而来的百姓们治病,并且用行医治病作为传教布道的掩护,四处宣扬“世界光明大同”和“弥勒佛下世,改换乾坤”的教义。】

【由于本身白莲教的广泛传播和易接受性,以及百姓当时的悲惨处境,还有彭莹玉本人的威望和高明医术,百姓们纷纷响应彭莹玉的传教,这一支白莲教的信徒逐渐增加到了数千人,而彭莹玉则是被尊称为“彭祖师”。】

【随后,在至元四年,元朝的各种残暴统治、加之天灾不断,让百姓更加难以活下去,甚至,在年关的时候,百姓们基本上家中甚至都没有米下锅。】

【见此情景,彭莹玉觉得,起义的时机已经到了——于是,他推举了自己的大弟子周子旺领头,发动起义,短时间内就得到了五千多名信徒的支持响应。】

【民心向背,彭莹玉的信心在这个时候更加充足,随后,在袁州,彭莹玉正式推动起义,并打算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国号为大周,首领为自己的弟子周子旺,也就是“周王”。此外,另一个叫做况天的门徒则兼任左右宰相。】

【而这一次起义,彭莹玉让起义军们的前胸后背都分别写上一个“佛”字,用来祈求弥勒佛保佑。】

【这就是彭莹玉的第一次起义尝试。】

“被舍给了僧人啊……”民间,传来了许多叹息。

这种做法,在很多时候都不算少见,就算没有亲眼见过,但大部分人也多多少少听过。

舍给僧人,从小就不算自家人,从小就不在家中,因为养不起,养不活;而送到庙里面,那至少还能有条活路,算是爹娘为孩子的最大的最后的打算——就算在庙里面也不怎么样,至少也要比在家里根本活不下去,甚至直接被扔掉、溺死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