僚族降了,李承乾他们自然是接手了南扶州。
如今的南扶州没粮没人,原本南扶州还有几千百姓,因为一场动乱,现在只剩下了千余百姓,这还算上了周围的几个村落。
基本全跑了。
无奈之下,他只能派人前往广州府调粮。
因为党仁弘被召回了朝廷,所以如今的广州府暂时被魏征接手了。
听闻是李承乾要调粮,魏征也是郁闷至极。
想到跟着李承乾来的公孙达,魏征也算是老人了,只能找来了公孙达商议。
党仁弘不在广州府,魏征一过来上任麻烦事也是一大堆。
对于魏征这个正直的人而言,看着广州府的作风非常不习惯,可又不能一下子改变,瞬间感觉这就是一块烫手山芋。
从上到下,全是蛀虫。
官场上的事情魏征不是不清楚,而这从里到外的蛀虫,魏征也是非常的棘手。
上梁不正下梁歪,党仁弘都收受贿赂,何况是下面这些官员。
等公孙达接到通知来,发现魏征正坐在广州都督府衙主位上办公,最近广州府都知道朝廷派了一个临时都督来,他自然是听说了。
“拜见魏师。”
魏征是太子的老师,他是太子的人,称呼魏师也是合情合理。
最主要他也不知道怎么称呼魏征了。
一个临时都督?
人家魏征在长安的时候官职可不比这个临时都督官位低。
魏征处理完公文抬头发现公孙达来了,连忙起身笑道:“公孙达来了,快,坐。”
对于公孙达,魏征没有摆出官威。
毕竟处理广州府的事情,魏征想来想去,说不定还需要用到李承乾的人。
闻言,公孙达顺势在魏征的邀请落座。
“不知魏师让学生来是有何事?”公孙达一直非常的恭敬魏征。
认为魏征就是朝堂上的一股清流,而且不参与那些世家之事,风评也非常的好。
如果他有机会,他一定也要成为魏征这样的官员。
魏征也是坐到了公孙达的对面,似乎想到了什么为难之事叹息道:“公孙达,如今太子殿下在南扶州,今日让人传话来,说是要调粮。”
“可这广州府我也是刚刚上任,这调动粮食一事恐怕不妥,所以还想请你来帮个忙。”
不是不妥,而是广州府根本拿不出李承乾所需要的粮食。
早就被蛀空了。
但这也不能告诉公孙达,毕竟他也不是官场上的人。
公孙达闻言,立即明白了魏征的意思:“魏师的意思是让学生去凑集粮食?”
“呵呵。”魏征有些不好意思,但也只能颔首道:“你是太子身边的人,我刚上任广州府,太子那边要的似乎比较急,我也只能求助于你了。”
想到什么,他还说了一句道:“我听说大唐会所在每一个道都设有粮仓,想必这岭南道的粮仓距离广州府不远吧?”
确有此事。
公孙达也不隐瞒,颔首回应。
“确实如此,自从林邑那边互市开通,太子殿下便把吴郡当中粮仓中转站,在天下各道也是设置了粮仓,以备不时之需,同时也是防备着世家再次提高大唐的粮价做准备。”
“广州府确实有一处粮仓,但.......按照大唐会所的记录,粮仓的粮食并不多,就是不知道够不够太子殿下所用。如果不够的话,恐怕只能让人跑一趟林邑了。”
要是去林邑,从广州府出发,一来一回最少也要一个月时间。
魏征听后露出喜色,连忙去将太子的信件拿过来递给了公孙达道:“太子所需粮食一千石,那这件事就拜托与你了。”
一千石?
这倒是不多,公孙达当即应下了:“一千石粮食没问题。”
岭南道的粮仓虽然没有设置在广州府,可一千石的粮食在广州府粮仓还是不成问题的,随时都能够拿得出来。
如今的李承乾最缺的一不是钱,二就不是粮食。
从林邑拉来的粮食,足够大唐百姓食用很多年,而且如今林邑已经大面积开始种植粮食。
曾经的林邑百姓种粮食没有干劲,可李承乾改变了林邑的政策之后,百姓们纷纷开始开荒中粮,短短一年的时间,有不少百姓已经赚到了第一笔钱。
他们相信,在努力个几年,盖新房不成问题。
解决了粮食问题,魏征便跟公孙达商议起了关于广州府的事情。
知道李承乾让给公孙达在广州府修建新的码头,拉拢了不少的商贾。
想要整治广州府的官场,那么商贾是绕不过去的。
巧合的是公孙达在这群商贾中有不少的威信,所以魏征想到了他,想利用他,慢慢的清洗整个广州府的官场。
几日后。
南扶州码头运来了一千石的粮食。
这一千石粮食只是应急,李承乾还让人从大唐会所在岭南道的粮仓调粮过来,只是需要时间。
看着粮食运进城,百姓们和僚族的人都露出了喜悦之色。
这几日他们还在担心口粮问题。
如今算是解决了。
僚族的人虽然在南扶州城内,李承乾专门安置了一块区域给他们,也是受到了唐军的看管。
可以活动,但不能超过设定的范围。
就跟后世的监狱一般。
战事平息,原南扶州刺史陈龙树也是开始重建战后的南扶州。
在李承乾的支持下,南扶州城墙等设施也是招募了不少的民工,而且没有用徭役的方式,而是只要来干活,就能包吃,还有工钱。
也算是他这个太子为南扶州做点事了。
不止如此,李承乾还让慈善基金那边来一个人,做好统计,如何重建南扶州。
“太子殿下。”李光度忽然找到了李承乾,拱手道:“如今战事已经结束,我也该回尹州了。”
这是来告辞的?
李承乾闻言,蹙眉道:“确实,李都督这次出了力,孤会上奏给你请功。”
说着,他看向了纥干承基。
“纥干承基,替孤送送李都督,另外记住下一批粮食来的时候,将从尹州借来的粮食归还。”
“喏。”
李承乾可不会给李光度哭穷的机会。
明确好了还债的时间,李光度自然不会多说什么。
带来五千余人,回去的时候只带了四千余人,李光度也是深深叹息。
至于这些伤亡将士的赔偿问题,他也没有跟李承乾说,毕竟这不归李承乾管辖,还是需要上书到兵部。
站在城墙之上,李承乾看着李光度离去的背影,眼神变得晦暗不明。
“太子殿下觉得这李光度有何不妥?”旁边的侯君集发现李承乾眼神不对,低声问了句。
李承乾微微摇头:“那倒没有。”
对于李光度,他只是觉得对方有些贪功。
可如今的大唐当官谁不贪功?
何况李光度还是归降过来的,想要更进一步,就需要功劳。
李承乾只是不满大唐的制度而已。
一州都督掌控的是一州兵马和政治,基本上就是土皇帝。
哪怕是他这个太子想要调动尹州的兵马都需要经过李光度这个都督的首肯,倒不是针对李光度一人,而是整个大唐都是如此。
这种军政集一人的情况随着时间推演,中央集权的弱化迟早会发展成军阀。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只能是削权。
而如今的大唐还不富裕,削权首先就是需要官员,官员多了所需要的俸禄也会相应增加。国库暂时不能应付如此庞大的开支,所以削权也就不可能。
加上科举被世家各种阻挠,想要填满这个空缺不是一两年的科举能做大的。
这是一个漫长的计划。
侯君集和尉迟敬德等人看李承乾不想说,也就没有插嘴。
南扶州的仗打完了,他们现在只需要等待着陛下的圣旨,是班师回朝,还是有别的事。
时间飞逝。
又是十日过去。
李世民的圣旨终于来了。
首先是夸赞了李承乾一番,然后说了南扶州按照李承乾的意思,继续由陈龙树担任刺史,对于陈龙树丢失南扶州的事情,算是功过相抵不予追究。
另外就是安置僚族的事情,也算是同意了李承乾的提议。
但是官员任免还是需要朝廷做决定,暂时由李承乾担任循、潮两州特区都督。
对于都督这个官职,李承乾眼神微微眯起。
但也没有说什么。
陈龙树听了圣旨激动不已,在接完圣旨后,对李承乾激动地不知道该说什么。
其实对于陈龙树此人,李承乾知道心不坏,只是做事冲动了些。
面对激动地陈龙树,李承乾挥挥手道:“陈刺史,这是你自己将功补过,不必谢孤。僚族既然已经降了,而且接下来僚族便会安置去一个新的区域,未来南扶州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就需要陈刺史多费心了。”
“身为父母官,怎么让南扶州百姓过上好日子,才是你需要做的。而且孤也会关注南扶州,希望你别让孤失望。”
听闻此言,陈龙树非常感动。
他知道要是没有李承乾上书给陛下,自己这个南扶州刺史的官职早丢了。
“请太子殿下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带着南扶州百姓过上好日子的。”
“嗯。”
对于陈龙树的保证,李承乾欣慰的点头。
接下来,那就是要想着如何将僚族人运往循、潮两州了。
统计下来,僚族除了在南扶州的,还有在山林之中的人,一共有十万之众。
运十万人可不是一件小工程。
哪怕是用货船运,一艘船超重满载顶多三百人,这还是冒着海上风浪的危险。
这都需要三百多艘货船。
最终李承乾找来了罗窦商议此事,虽然僚族降了,可僚族人依旧是听他们部落首领的话,所以李承乾也就没和罗窦谈论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