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顔言沉思片刻:“你去跟夏国使臣说,这件事容本宫再想想,若他们等不及就回去,不要一天一次来这宫门口找你。”
常泰点头应下,立即下去办事。
御书房里,几位朝臣也在就夏国重开贸易一事与皇帝商量着。
“陛下,依臣之见,冤家宜解不宜结,夏国已经收到了严厉制裁,国力衰弱至少要五年才能补回,不如放他们一马,重开互市,我大周也能赚些银子。”
“可若是不趁着这一遭把夏国的气焰彻底灭了,不要几年,他们又会不思安稳,再度扰我边境。依臣之见,不如一劳永逸,干脆拖垮夏国,让夏国再无与我大周抗衡之力。”
“袁大人所言甚是,虽然拖这一招阴损了些,但有用啊。夏国无法把物品卖出来,也换不到我们的布匹、茶叶,我们损失不会比他们更多。与其给他们喘息的机会,不如直接耗死他们,到时候以我大周兵强马壮的绝对优势,一举将夏国拿下,岂不美哉?”
众人朝着兵部尚书看过来,看见他满脸得意的笑。
贺临璋敲了敲桌子,众人安静下来。
“朕本不愿战乱起,民不聊生。燕国进犯,朕才举兵伐燕,实属被动之举。夏国被燕国连累,经济受到重创,现在一心求和,朕会考虑放他们一马,不过不是现在。你们也不要总是想着能打下燕国就能打下夏国,燕国常年内乱,内里本就不堪一击,民心不齐,而夏国国土虽小,但这二十几年都一直在发展,民心齐着呢。两国要不同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众大臣面面相觑,觉得陛下到底是陛下,要比他们深思熟虑许多。
众朝臣告退下去,贺临璋揉了揉眉心,张公公立即上前给他捏肩:“陛下要不要午睡片刻?这几日陛下都没有好好睡过一个整觉。”
贺临璋摆了摆手:“桌上那么多折子等着批,哪里得闲?哎,朕这个皇帝当得苦喔。”
话音刚落,外面一个小公公进来禀报:“陛下,锦亲王回来了。”
下了朝之后,贺锦安便去了军营,教授莫星洲武艺和兵法,这时候赶回来,是帮着父皇处理政务的。
贺临璋挑眉:“快让他进来吧,真是来得及时。”
贺临璋身子一歪,装出一副劳累的样子,等贺锦安一进来,他就道:“锦安来了?你要再不回来,朕就快吃不消了。”
贺锦安知道前些日子父皇和母后日夜照顾四小只,没得到好好休息,此刻心中急的不得了,赶忙道:“父皇可是哪里不适,要不要传太医过来瞧瞧?”
贺临璋摆摆手:“不用,朕就是劳累过度而已,不碍事的。就是眼前还有这么多奏折要批,朕休息一会儿,起来批便是。”一边说着,一边挣扎着起身,张福海嘴角抽抽,赶忙伸手去扶。
贺锦安无奈道:“父皇,您就多休息休息吧,这些奏折,若父皇放心,那就儿臣来看,读给父皇听,儿臣做个预批,若是父皇同意,再将意见写上。”
贺临璋嘴角一勾,满意的点点头:“也好,那朕就在一旁歇着,锦安你来批吧,对了,去把太子找来,让他坐在哥哥旁边听着,多学学。”
予承刚玩得尽兴而归,就被人接到御书房去了。一看父皇躺在榻上闭目养神,二哥哥坐在桌前批着折子,他想都没想,就蹬蹬蹬蹬跑到贺临璋身边,手脚并用爬上榻,搂住贺临璋的胳膊,奶声奶气道:“父皇,儿臣来陪您一起睡。”
“咳咳。”还不等贺临璋反对,贺锦安就轻咳两声:“承儿,过来与皇兄一起批阅奏折。”
予承:“……”
我字都没认全,你叫我批阅那晦涩难懂的奏折?你是在逗小孩子是不是?
但是贺临璋没开口,予承不敢反驳二皇兄,只好耷拉着脑袋挪到贺锦安身边,爬上椅子端坐好,一脸无奈的看着他。
“这本,说的是税制改革的事情。奏折上建议将商税提高两成,同时对田赋征收方式进行调整,按照各家的人头征收田赋税,以增加国库收入。”
贺锦安边看边读,予承听完,一脸懵逼。
贺临璋在榻上微微睁眼,道:“你们都说说,有何看法?”
予承一个激灵,坐直了身子:“看法……儿臣之前听夫子讲过,目前出台的赋税政策就是最好的政策,若是要改,岂不是还不如现在的?所以,儿臣认为不该改。”
贺临璋点点头:“那你倒是说说,现在的政策好在哪里?新出的建议又不好在哪里?”
予承嘟嘟嘴,小手一抱:“儿臣还小,不知如何回答。”
贺临璋笑笑,看向锦安:“那就锦安来说说,予承你好好听。”
贺锦安摸了摸予承的脑袋,道:“儿臣很认同予承的说法,就是不作更改。因为,提高商税虽能短期内能增加财政收入,但可能会打击商人们的积极性,影响商业发展。商人们的积极性被打击,铺面租赁就要受影响。而且说不定为了维持利润,商人们会提高物价,物价提高,百姓的购买力就会降低,收入不足以支持消费,就会勒紧裤腰带过日子,导致东西卖不出去,商人又赚不到银子,久而久之,恶性循环。”
贺临璋点点头,示意他继续说。
“而田赋征收方式调整的话,家里人口多的要多收税,人口少的就少交税,其实没有道理。农民依赖土地种植而活,家里人口多是人丁兴旺,怎么能作为多交税的依据呢?儿臣还是认为,按照粮食收入的多少来交田赋税更为合适。”
贺临璋满是赞许:“你说的对,税制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操之过急。大周刚从战乱中过来,国库虽需要丰盈,但也要考虑百姓的承受能力,不可因为征税,引发民怨。”
予承在一边听着,好像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又有些懵懵懂懂的。
父子三人在御书房,就这样一边讨论,一边商量,批完了桌上的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