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万界大明时代。
民间:
百姓甲叹道:“真没想到,后世连陈璘所立下的功绩,都没有被封侯,真是李广难封啊!”
百姓乙:“虽说在天道历史进程中,连陈璘这样的功绩,都没有被封上爵位。”
“但太子太保之衔,以及‘开拓第一功’的匾额,还有大明朝廷赐予‘祭葬’,这就算那些被封了侯爵之人,也无法得到的殊荣。”
“最重要的是,陈璘的青史留名的分量,可不轻啊。”
百姓丙:“陈璘的功绩,对大明朝廷来说,虽然很大。但我还是很好奇,大明第一女将,秦良玉的忠贞侯,是怎么被册封的。”
百姓丁:“如今的秦良玉,才年仅26岁,而在天道历史进程中,被为忠贞侯的时候,是多少岁?”
“还有二十多年后,发生在西南地区,规模更大,动乱时代更长的‘奢安之乱’,又是一个怎么样的一个乱法?”
百姓甲喃道:“从平定播州叛乱算起,再过二十多年后,那时的大明王朝,应该还没到王朝将覆天下大乱的时候吧。”
“那时的秦良玉应该才四十多岁,不到五十岁,估计离天道后世的南明政权,还有一段时间。”
“所以,这‘奢安之乱’,应该与哱拜之乱,杨应龙之乱,应该过都是一样大差不差的一个过程。”
百姓乙:“确实,天下的起兵造反的原因,除了野心勃勃之辈,都是大差不差的。”
“只是让人想不通的是,在天道历史进程中,咱们的大明王朝,竟然会有这么多的叛乱,唉!”
百姓丙:“这,还不是拜那些误国误民,只会纸上谈兵的腐儒,还有那些贪官污吏,豪强劣绅与权贵士族们造成的?”
百姓丁补充说道:“还有那叫,小冰河时期的天灾。”
百姓甲反驳道:“拉倒吧,那张居正执掌大明时代,一样有小冰河时期的天灾。”
“那为何在张居正执掌朝政时,万历中兴的盛世与人口,能够发展到一万五千万(1.5亿)?”
“归根结底还是大明朝廷的贪腐所致。”
......
【后世有人说,在这次平播之战中,李化龙以及大明朝廷,为何会多次拒绝杨应龙的乞降。】
【很多人经过分析后,认为,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便是杀鸡儆猴。】
【因为,在这次平播之战的过程中,李化龙是集结的八省兵力进行平叛的,而在这八省兵力当中,就集结了很多各省的土司军。】
【如广西,云南,广东,贵州,四川,湖广等地,都有土司派出军队,前来支援大明朝廷的平播之战。】
【他们除了想要建功立业之外,同时也算是在向大明朝廷表现忠心。】
【比如,秦良玉的丈夫马千乘,是四川石柱的土司,其率领的石柱兵(白杆兵),也是一种土司兵。】
【这二十四万多的平播大军之中,起码超过半数以上,都是华夏西南地区各省各地的土司军。】
【在这种情况与局势之下,大明朝廷认为,只有对杨应龙采取杀鸡儆猴的方式,才能够震慑住这西南地区的土司军。】
【除此之外,后世大多数人认为,还有另一种更深层次的原因。】
【那就是大明朝廷的腐儒文官集团,以及权贵土庭,还有朝廷党派等人,他们已经都已经知道,或是已经意识到,此时大明王朝的根基,已经重新被贪腐所腐蚀了。】
【要知道,他们可是大明王朝之中,最为智慧的一群人。】
【他们很多人在看到了大明朝廷,大明王朝,以及整个大明百姓,所面临的社会问题后,他们需要寻找一种能压制这种社会问题的爆发。】
【所以,他们出于各种原因,或者是各种目的,都要在明面上,站出来来维持大明朝廷的权威。】
【只要大明朝廷的权威保住了,那么他们就可以通过大明朝廷的权威,来维护他们的既得利益,来维护他们地位与阶级的特权。】
【因此,他们需要一次立威,他们要对所有想要对他们不利。对他们地位构成威胁,有蠢蠢欲动想法的人,立一次大威。】
【所以,在以儒术思想纲要为治国理念的大明王朝,即便杨应龙在多次乞降下,仍然被拒绝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于大明王朝此时的社会国情,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毕竟他们,哪一个不是万里挑一的大明读书人?】
【他们,哪一个不是从无数大明读书人中,以过人的才谋学识,才能通过层层选拔与艰苦努力之后,才能脱颖而出,成为举人,从走进殿试,成为进士或者是状元之人?】
【他们清楚,并且非常清楚,此时的大明王朝问题。】
【但是在于谦之后,在张居正之后,还有几人甘愿为大明王朝如此卖命的?】
大明诸帝:
明太祖朱元璋皱眉:“在张居正之前,还有一个叫于谦之人?”
“这个于谦,在天道历史进程中,为大明王朝做了什么事情,竟然能与张居正相提并论?”
......
明成祖朱棣同样皱眉与疑惑的喃道:“于谦?朕好像对这个名字,有点印象,难道此人是在朕这一时代出现的大明人物?”
随后,明成祖朱棣冷言道:“天道能将于谦与张居正相提并论,为何却没有那个方孝孺?”
“这是说是进一步说明,谁是真正的儒生,谁才是真正的腐儒?”
......
明仁宗朱高炽:“于谦?永乐十九年(1421)辛丑科,三甲进士,被命为山西道监察御史(正七品)的那个于谦吗?”
做为大明太子,监国二十多年的明仁宗朱高炽,对于在其监国时期的人才任命等事业上,明仁宗朱高炽还是很清楚的。
当听到天道将于谦与张居正相提并论后,明仁宗朱高炽的脑海里,立即就想到了这一个于谦。
只是,此时的明仁宗朱高炽,不太敢确定,出现在自己脑海中印象里的于谦,是不是天道盘点所讲述的那个于谦?
于谦在任命山西道监察御史时,以刚正不阿,清正廉洁,公正执法,不畏权贵,给明仁宗朱高炽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最为重要的是,在这之前,明仁宗朱高炽,已经有了想要提拔于谦为兵部右侍郎之职(正三品)。
并且已经于自己的太子朱瞻基,提及过于谦此人。
最后明仁宗朱高炽喃道:“若是天道所讲述的于谦,就是此于谦的话?希望天道能将于谦在天道历史进程中的事迹,也给朕盘点出来。”
“好让朕能知道这于谦,在天道历史进程中,遭遇到了何种的不公?”